六盤水:產業 就業鞏固脫貧成果

貴州日報

本報訊 (記者 諶晗 陳江南)因為疫情耽誤了外出務工村民返崗,直接影響農民工資性收入。六盤水各級黨委、政府急群眾所急,一方面派出村幹部逐戶登記,摸底返崗人數,聯繫“復工專車”,幫助返崗務工人員從“家門”直抵“廠門”;對選擇留下發展的群眾,鎮(鄉)、村(社區)幹部也積極引導,幫助他們梳理發展思路,籌措資金,各方面條件不具備的,就近幫助他們在合作社、扶貧車間或公益崗位尋找工作。

如何避免因“疫”返貧,善於把土地最大化利用的大菁村,做大產業規模,吸納勞動力;政策助力,引導群眾家門口創業。

清明後,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牛場鄉大菁村村民尚菊魚搶抓晴好天氣,來到田地裡,查看辣椒苗長勢、運苗移栽,回到家他忙著清點農資,為下一階段的辣椒種植做好準備。

“農時耽誤不起,20天以內,我們要把這些辣椒苗移栽到50畝地裡去。”說著話,尚菊魚乾活的速度並沒有減慢,今年是他返鄉創業第一年,產業發展的好壞關係著家人的生活,也影響著他未來的發展規劃。

從離開老家求學,到輾轉江浙一帶務工,28歲的尚菊魚兜兜轉轉,最終選擇帶著攢下的收入重回故土。尚菊魚早有回鄉發展的想法,在他看來,不能在外打工一輩子。“現在有扶貧政策,發展產業是個好機會。”

“村幹部幫我申請特惠貸,貸款補足了我的資金缺口,我選擇種植我們這裡小有名氣的牛場辣椒。”尚菊魚說。

在大菁村,像尚菊魚一樣的返鄉發展產業的村民還有不少,他們中有的瞄準烤煙、辣椒等種植業,還有的投身生豬、肉雞等養殖業。

大菁村地裡農作物的“改頭換面”始於2018年,在大菁村黨支部書記劉登松看來,起步晚,意味著可資借鑑的經驗和做法多,彎路走得少。

立足於坡耕地多、土地零碎實際,大菁村一開始就在探索土地最大化利用模式,向有特色、有出路、有優勢的單品要產出,向畝產要效益。

“我們的方法不算巧,但實在,就是以短養長,比如車釐子套種魔芋,辣椒套種黃豆。”劉登松透露,一地雙收,基地務工需求量在增長,收入增長的“硬指標”也在穩固。

“我們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託‘三變’模式,發展魔芋、車釐子、辣椒等產業,創造了不少就業崗位,工資不算太高,但群眾多了就業選擇。”劉登松介紹。“今年,我們新發展了1200畝農業產業,這兩個月春耕備耕最高峰一天有140人在基地務工,每天80元。”劉登松表示,有崗有業,缸裡有米,群眾心裡才不慌。

“攻堅戰”與“保衛戰”結合,向外借力、向內挖潛,內外聯動,鞏固脫貧成果的不只大菁村。

六盤水市正通過“產業 就業”,雙發展雙促進,幫助貧困勞力增加收入,如今,隨著產業發展興旺,就業人數增加,這裡的鄉村正築起防脫貧戶因“疫”返貧的“防禦工事”。

聚力衝鋒,讓脫貧成色更足;穩中蓄力,讓脫貧底色更亮,戰而有道的六盤水在探索實踐中讓農村脫貧勞動力就業有新解。

“決不讓一名脫貧群眾返貧。”初心澎湃,重任在肩,搶抓“窗口期”,六盤水在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守住既有成果和經驗中,攻守兼備,全力迎接“大考”。

同時間賽跑,與貧困較量,只爭朝夕,分秒必爭。待來日,烏蒙深山,短板補齊,產業“開花”,暖陽映照廣袤田野,微風捎來豐產豐收的喜訊,擺脫貧困千年夢想一朝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