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赢家》本土化改编亮点在哪里?现实主义题材巧用形式主义表达

继《囧妈》之后,喜剧电影《大赢家》再次联合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鲜时光TV通过网播形式进行全民大放送,也毫无疑问地掀起了这个疫情期全民在家观看的热潮。

《大赢家》本土化改编亮点在哪里?现实主义题材巧用形式主义表达

仅在上线前三天,全网正片总播放量已经突破了9800万,如今已经大半个月过去,《大赢家》的话题度和观看量依然稳步攀升,在豆瓣上,12万观众给出了6.8的综合评分,这个评分虽然不高,但相较于开创了网播电影先河的前辈《囧妈》的5.9分,算得上是还不错。

《大赢家》改编自1991上映的日本喜剧电影《永不结束的游戏》,由曾执导过喜剧电影《来电狂响》和担任《大丈夫》编剧的于淼担任导演,讲述了固执刻板的退伍老兵严谨(大鹏 饰)由于被领导指派在一次银行抢劫演习中担任劫匪,遂认真地准备,并在同事于海娇(柳岩 饰)的暗中协助下,开始了自己一本正经的抢银行的尝试。

早在上映之前,电影的噱头除了贺岁喜剧之外,主要有这样两个:改编电影和现实主义题材。

关于改编电影,国内最近上映的《误杀》应该算得上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了。而《大赢家》同样拥有着《误杀》改编过程中所做出改变的特点:

将一部基于其他国家的文化视角所建立的叙事文本,通过本土化地改编,“修剪”成了一部适应本国人民所观看、反思的作品。尽管与《误杀》的严肃改编相迥异,《大赢家》在延续原作喜剧风格的同时,依然扎根于现实,对现实社会中的多个话题都有所触及,也正因此才造就了话题讨论度的不断发酵,尤其是对主题思想“认真的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困境”的从始至终的贯穿,至今依然让网友议论纷纷。

阿吉对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除此之外,《大赢家》在抓取这些现实主义话题的时候,是如何采用一种形式主义(此处指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风格,而非《大赢家》主题中包含的对现实中人们做事时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进行呈现的,也让阿吉感触颇多。

《大赢家》本土化改编亮点在哪里?现实主义题材巧用形式主义表达

与现实生活接轨的情感经历,让《大赢家》以情动人

国内近来取材于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其实不少。其中堪称现象级的,大概要属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和去年的《少年的你》。

《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9.0,票房累计31亿。《少年的你》,豆瓣评分8.3,票房累计15.58亿。

由于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和观众们感同身受的情感认知,这类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反而更容易成为市场上的爆款。而这两部电影除了在票房和话题度上的优势之外,几乎代表了所有这一类电影的共同点,这也是目前业内关于这一题材电影所达成的共识:没有高成本拼凑而来的大制作和绚烂特效,有的只是与现实生活接轨的话题和情感,能够反映当下人物和心理状态,揭露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我不是药神》探讨的的看病贵,《少年的你》聚焦的校园霸凌,《狗十三》呈现的成长等。

《大赢家》本土化改编亮点在哪里?现实主义题材巧用形式主义表达

《大赢家》试图呈现的则是个人在生存状态下的各种困境,以及在个人特性与整个社会大风气相悖时激荡起的关于官本位、形式主义的揭露。男主人公是一个刻板认真的人,心地不坏,却不讨人喜欢,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在现实中显得那样格格不入:同事们喜欢轻松欢笑,他却始终板着脸不苟言笑;大家都在冲业绩拿奖金,他却因为顾虑手上的一笔业务不合流程而导致大家都没有奖金;领导苦口婆心希望他学会变通,他却听不懂话外之音让人哭笑不得……

观影过程中我们常常也忍不住哭笑不得,然而当我们以己度人,由人至己,反观到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严谨”的时候,就有点笑不出来了。毕竟在某些方面,我们也可以说是又一个“严谨”啊,不被理解,不肯妥协,当这种坚持与周围格格不入时,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大赢家》在一开始就凭借人物设定先声夺人,吸引着观众的观影兴趣。

《大赢家》本土化改编亮点在哪里?现实主义题材巧用形式主义表达

《大赢家》的形式主义表达:荧幕之上,永远是选择后的“真实”

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路易斯·贾内梯在其著作《认识电影》提出,电影的形式主义风格指的是在电影拍摄制作过程中,加以风格化和变形,这类电影所呈现的,是一种“修饰后的客观真实”。

尽管《大赢家》具备着现实主义题材的内核,其最终呈现于荧幕的影片却依然是通过形式主义的手法所创造。正如路易斯所言,形式主义即一种“修饰”,并非100%还原现实生活,是在杂乱无章的现实中对与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相关的细节加以选择、拼接、重构,最终呈现为观众眼中的较为连贯的真实事件。

电影其实讲述了一个单线故事,那就是严谨在领导的要求下进行了真实的抢银行。为了防止故事线松散杂乱,导演有选择地选取着拍摄内容:严谨的认真生活日常(交待人设),接到任务后健身、踩点甚至制作计划本(再次深化形象之余暗示着故事的开始),带着玩具水枪“负隅顽抗”(对比同事们的松散态度填充其他主题),抢劫成功(主题升华)。

而事实上,除了以上情节,严谨的生活中肯定远不止以上内容,但那些都被导演通过剪辑的手法选择性地快进了。甚至于为了让内容充分为主题服务,导演还舍弃了严谨和于海娇的爱情线,从而让观众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去感受剧本试图凸显的主题。

“在形式主义电影中,导演的个人标志通常十分明显,操纵叙事元素与风格化视觉元素都流露刻意的痕迹。”为了呈现出一种现实感,除了开头的俯拍长镜头和少数特写镜头之外,《大赢家》基本都是采用一种暗示着“见证意味”的全景/中景镜头和平视角度

《大赢家》本土化改编亮点在哪里?现实主义题材巧用形式主义表达

当叙事空间被压缩到银行大厅这个固定的空间中时,虽然剪辑后的镜头多次跳跃转换,但依然采用的中景及全景镜头,因为这最适宜需要用全身姿态展现的喜剧,同时观众也能够在将画面内一览无遗之余看清演员的脸部表情。

《大赢家》本土化改编亮点在哪里?现实主义题材巧用形式主义表达


影片的拍摄角度则大多为平视,离地约五六英尺,和人们真正所见的角度差不多。这类镜头原本是很少能够产生强烈的戏剧性效果的,但由于叙事的独特性和一众主演出色的喜剧表现能力,这种平等视角下的画面又会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怪诞性。

这种加以选择的“真实”,将真实与怪诞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洽然相容,确实难以界定影到底是现实主义还是形式主义,也因此更具这种反差的魅力。

《大赢家》本土化改编亮点在哪里?现实主义题材巧用形式主义表达

用镜头展示价值倾向,用角度探讨现实生活,《大赢家》为国内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提供了一种新叙事策略

事实上,时至今日,在电影学领域,依然难以界定电影的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风格。两者往往相互掺杂,甚至互相借鉴使用,从题材到表现手法都各有变通。

《大赢家》除了巧用剪辑、镜头、角度等形式主义手法,来诠释一个固执刻板的人在这个流于形式的社会中所遭遇的困境之余,还填充着许多让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银行同事在面对劫匪的那句“让领导先死”差点让观众笑喷;银行行长为了呈现效果要求员工早点被抓住,电视台到来原本只是打算照通告念完就算了;同事们都急着早点下班,大骂非要抢银行的严谨“差不多得了”……

电影新浪潮之父、著名评论家安德烈·巴赞曾说,要更好地理解一部电影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达其倾向的。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揭开影片一以贯之的于淼式、大鹏式的喜剧外衣之后,最打动他们的则是严谨这类性格的人的生存状态。

在生活中,他刻板认真,看见塑料瓶会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在工作中,他一丝不苟,由此招致领导同事的不满,导演在描述这种生存困境的同时,除了采用这样一个“轴”人的角度开展叙事之外,也不动声色地用镜头来表达着自己对于严谨这种人的看法和倾向。

《大赢家》本土化改编亮点在哪里?现实主义题材巧用形式主义表达

其中最明显的则是当严谨成功控制大厅后,行长吴小江气急败坏地扬言要开除他,而老警察局长在旁边则说“这么好的小伙子,你还想开除他”,此时本来是有这样一幕戏的:

原本气急败坏的吴小江,听到老局长的那句话后黯黯低下了头,并低声说,“为什么我现在就变成这样了呢?”

于淼在访谈中表示,这确实一句很抛主题的台词,但放进去却又显得太直接,意图所指又过于狭隘,难以让观众们产生更多的思考。

“我们也从来没有想去嘲讽任何一个人或事,我们就是想立一面镜子,让看镜子的人自己去端正自己的仪态或身形就好。”

严谨的性格设定虽然过于极端,但生活中与此类似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也正是因为这样,《大赢家》才能够吸引观众们去自发讨论、安利。而作为又一部改编作品,《大赢家》则在引起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展示出了这类题材电影的叙事新策略,那就是根植现实、取材生活,同时兼顾“真实的部分”和“部分的真实”,巧用形式主义表现手法开展叙事,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提供更多元的呈现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