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附城鎮,古陵重鎮之一。

她位於陵川縣西南部,鎮政府所在地附城村為全縣最大的行政村,居民主要有漢、回民族。附城村歷史悠久,唐武德元年(618)就賜名“附城村”,俗稱“附庸”。古時附城因交通而盛,因商賈而名,故建有陵邑會館一座,也即是曾經的附城聯區及完小。

肉丸便是故鄉附城的味道,到了附城,到北頭喝上一碗放有特製辣椒的肉丸,便了卻心願。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喝上一碗香噴噴的肉丸,開始從北往南,沿附城北街慢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附城北頭的街道,已鋪成柏油路。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走進糧站,迎面牆上的磚砌五角星告訴你,此處是60年代的建築物,牆上的字歷經風雨吹打,早已看不清楚。左側的倉庫仍在發揮著作用。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街邊商鋪的二樓,仍保留原有的建築鳳格。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小豆油糕和燒餅是每一位附城人和在附城生活過的人記憶中的美食。曾幾何時,同學們飢餓時,溜出校門到街上花幾毛錢充充飢。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幾經風雨的窗格和瓦屋頂。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倚鳳山而建的房屋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走到十字路口,左側是進入東街明同,正前方是下西街,右側是上鳳山。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倚山勢而建的新式店鋪。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進入東街,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寫有村規民約的迎壁。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東街是古鎮目前唯一未被拆掉重建的地方,只可惜曾經的古牆壁被塗成青灰色,舊貌已消失。在入口處,舊時是一對老夫妻開的小雜貨店,那時多有光顧。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去往坡底和村的窄巷子。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幾扇舊時店鋪的門板相對而立,彷彿述說著東街往昔的熱鬧。每逢下雨,巷子裡便是多處積水,道路泥濘,過往行人只好走在兩邊店鋪的門前石上。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東街南邊巷子裡的房屋。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一座書院,推門而入卻名不符實。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附城中學舊校門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快到東街盡頭,向右下坡就開始進入附城完小院。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正殿的琉璃瓦,依然色彩亮麗,可窺見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相傳,鳳山古稱棲鳳山,山上長有一棵梧桐樹,傳說神仙所種,玉檻梧桐春浩蕩,鳳凰翔集。鳳山與附城古稱“芙蓉”齊名,聞名遐邇。鳳山道院於2007年在原址上重建,歷時兩年零四個月建成流光溢彩和金碧輝煌的道院。道院神明護佑著古鎮附城風調雨順、百姓安康!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十二生肖柱

再到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看一看

祈願古鎮

借十九大東風

煥發新活力

人民安康富足!

在附城的街頭走一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