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歷經數百年的"雷火煉殿"現象大揭祕!勞駕,能給恢復唄


武當山歷經數百年的

旅遊新發現 一直在路上

武漢的疫情牽動了舉國上下所有人的心,當下每個人儘量宅在家裡就是不添亂、做貢獻。因此,外出旅遊暫時就成了一個只能想而不能為的奢望了。好在,大可在家裡進行一次文字的旅行——這次就說說湖北的武當山吧。

武當山歷經數百年的

大家都知道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古時叫"太和山"。 這裡風景奇幽,林木蔥茂,泉冽洞幽。它北通秦嶺,南接巴山,綿亙起伏,方圓400 多公里,有奇峰七十二座。主峰天柱峰真的是"一柱擎天",高約1600餘米。周圍各峰皆向主峰傾斜,彷彿向天柱峰朝拜一樣。宋代書法家米帝曾為武當山寫下了"第一山"三個大字——雖覺"第一"二字有些氾濫,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今天就重點說說頂峰之上的鎏金大殿。

鎏金大殿,永樂敕建

武當山自古以來就一直受到皇家的青睞,早在唐代貞觀年間就開始在武當山興建五龍祠。傳說明代朱元璋征戰天下的時候,曾在武當山被敵軍圍困,只得退守至山頂供有真武祖師的小石廟裡。後出現奇異現象朱元璋得以逃脫,便以為是真武大帝顯靈救了自己,朱無璋臨死後囑咐四太子朱棣和太孫朱允炆,表示是武當山真武祖師保佑自己贏得了天下,你們要把武當山廟宇和京城宮殿修得一樣好。

武當山歷經數百年的

後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攻入京師,稱號永樂。為了滿足父願,報答真武大帝相助之恩,於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敕命修建武當山宮觀。此項工程耗時近10年時間,役使工匠30餘萬人。最具亮點的一個工程是在天柱峰頂建造了一座銅鑄鎏金大殿——極目遠眺,天柱峰高,金殿耀日,輝映百里。史料記載,金殿全部構件是在北京鑄成以後,再由運河經南京溯長江水運至武當山。

武當山歷經數百年的

銅鑄部件運至山頂後,從房脊到牆角被逐一鉚榫拼合焊接,沒有一點縫隙,最終建成高5.5 米、寬5.8 米、進深4.2 米的鎏金大殿。它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火煉殿",獨此一處

如果這座大殿只有一個"我國現存最大銅鑄鎏金大殿"的標籤,還不足以達到吸睛的程度,它最讓人瞠目不已的,是其"雷火煉殿"現象——雨季電閃雷鳴的時候,金殿四周便會出現一個個臉盆大小的火球來回滾動,甚是耀眼奪目。遇有物體碰撞,便會發生巨大的聲響。更為驚險的是,當遇有雷電劃破長空如利劍直刺金殿之時,大殿金頂便會金光萬道,直射九霄,紅光沖天,其景如同火山噴發,驚心動魄,數十里外都可看見。

武當山歷經數百年的

但不可思議的是,這一系列過程中,任憑雷打電閃、震天裂地,但金殿每一次都絲毫未損。更為驚奇的是,待到雨過天晴再看,金殿彷彿被仔細清洗一遍似的,愈發的乾淨亮麗了!

畫蛇添足,奇蹟不再

為了保護文物,避免雷擊,解放後相關部門曾先後兩次給金頂安裝、改進避雷設施。第一次是在1958年的時候,但結果卻讓人始料不及——安裝避雷針以後不僅雷擊次數增多了,金殿本身的"須彌座"多次被損傷,大殿後面的父母殿也被損壞,金殿後的一棵千年古松直接因此而喪生。這其中最讓人遺感的是"雷火煉殿"的奇觀竟完全消失。

武當山歷經數百年的

1980年時進行了殿頂避雷設施地改進完善——這一次,防雷問題解決了,但"雷火煉殿"景象終也沒有再現。看來,有時候專家在某些方面還是"磚"家,如何做到既能防雷保護文物,又能讓金殿重現"雷火煉殿"的奇觀才夠得上"專",這將是留現代科學工作者和文物學家的一個待解課題,希望早日破解。

專家解釋,事出有因

從關象石先生髮表的《卓越的中國古建築防雷技術》一文中,可以得出其中的緣由。原來這是明代建築工匠們別出心裁的創意和設計,金殿頂層上的瓦片以及一些主要的支架結構,當初就像被堆積木一樣,一點一點地拼湊起來,再用銅澆築而成。

武當山歷經數百年的

正是這種大量使用銅製金屬的建築工藝,使得金殿的頂篷與地面完全絕緣,雷電擊打到大片的金屬上面之後無處洩力,於是就在空中形成了巨大的火球。而受到雷擊的銅質金屬頂篷,則由於溫度過高就好像重新回爐澆築一番一樣,也就顯得格外的金光燦爛,彷彿新的一樣。

後來安置了避雷設施,雷電就直接通過金屬絲完全導流洩力,所以原有的奇觀也就不復存在了。看來,非要把這種奇異的景象刻意地強加給神意,對不起,真武祖師說他不要!

可話又說回來,真武祖師說不要可以,我們還是想看看這種奇異的現象——專家們,勞駕給弄回來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