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相杀,河南与富士康的纠葛

2010年从1月23日到5月26日,短短四个月时间,富士康发生了十二起员工跳楼事件。一时间媒体上沸沸扬扬,富士康成了“血汗工厂”最典型的代表。

在第十二跳发生之后,郭台铭赶紧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接连出现的员工跳楼自杀事件表示道歉。2010年,富士康的员工薪资也有了提高。

那时候的富士康很是尴尬。

论技术,富士康的技术积累还是很充足的,但在外界看来,富士康就是一个代工厂。而这一点富士康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产业链上最赚钱的还是富士康服务的苹果,iPhone一台台卖出,最大头的钱苹果赚了,富士康确实只是赚了一点加工的辛苦钱。

相爱相杀,河南与富士康的纠葛

加工的辛苦钱也不是那么好赚的,成本稍微一提高,本来就稀薄的利润还得进一步减少。

此时的广东,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发生了跳楼事件后的涨薪进一步推高了劳动力成本。而富士康很依赖大量价格不高的劳动力,于是向内地迁移办厂对于富士康来说变得越来越急迫。

此时的深圳态度就比较暧昧了。

按理说富士康在当地也是规模很大,有影响力的企业,要是放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肯定会想尽办法积极留下富士康。然而发展到新世纪第十个年头,深圳早已成长起华为、比亚迪、腾讯、平安等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方面优秀的本土企业。此时的富士康,负面消息缠身,无疑显得黯淡了不少。

深圳又在大力推行产业升级,搞腾笼换鸟,为新产业腾出足够发展空间。富士康爆出跳楼事件,留下富士康阻止其内迁的动力就没那么足了。再说了,深圳地方政府也明白,富士康很难完全迁出深圳。

眼看深圳方面没有什么动作,富士康的去意便坚决了。郭老板开始寻找在内地大规模建厂投产的地点。标准很简单:一是劳动力成本低,二是地方政府开出的政策好,三是有利于产品出口。

相爱相杀,河南与富士康的纠葛

早在富士康刚表露出内迁的意向的时候,郑州就准备和富士康接洽了。

世纪初的郑州,有着相当大的野心。

一位后来去了中央的领导提出,要“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一张蓝图绘到底”,投入巨资兴建了郑东新城。

郑东新城刚开始规划的时候是2001年,采用了当时还少见的全球招标,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的规划概念方案在9 万名郑州市民的参与投票中脱颖而出。这项设计方案定下来以后,郑州很是重视,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逐层报批,直至报国务院备案。

从方案到落地实施,郑东新城还真的在多次官员换届后一张蓝图画到底了,宽阔的马路、丰富的水面景观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切看上去都很美。

然而,有建筑可不一定就有人。

2010年,美国一家名为“商业内幕”的网站公布了若干幅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卫星图片。他们声称,从图片上判断,这只是“一片空屋的堆积”,可能是中国最大的“鬼城”。郑东新城的“鬼城”恶名就这么流传开了,郑州也成为了遭众人嘲笑的蓝图城市。

这种说法引起了郑州官方的强烈反弹,新区管委会发布数据称,郑东新区CBD入住率达到90%。

美国人说的一个人也没有显然不可能,但如果真的有90%的入住率别人也不会这么诬赖新区。我们只能相信当时一个大学生调查小组给出的数据:入住率45%。

挺尴尬的数字。

郑东新区算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本世纪初开始,上层对于东部的特大城市发展采取了抑制的措施,比如收紧土地供应,增大转移支付力度。反而对中西部的城市较为宽松,也允许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大力举债兴建新城。

一时间,各地都在建新城。新工程就是政绩,就是拉动的GDP,当然,也是泡沫,是加上的杠杆。

举债建城一时爽,可是如果没有新产业及时带来财政收入,过几年就要进火葬场了。比如湖南耒阳市,就大力举债建了新城区,去年被财新网爆出地方财政恶化,连公务员工资都能拖欠了,就是杠杆飞大了。

郑州是明白这一点的,而且郑州各方面的条件总比耒阳强多了吧,他们得想办法搞新产业。

可是去哪找呢?

相爱相杀,河南与富士康的纠葛

2007年郑州市企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河南中烟集团、郑煤集团、豫联集团、郑州供电公司、郑州宇通等。主要集中于建材、冶金、能源等行业,产能过剩都还没解决,更加说不上高端。为数不多拿得出手的制造业是宇通客车。

除了这些之外,能够大量吸收劳动力的也就是食品加工工业了。郑州的“思念”、“三全”速冻产品在全国都知名,可是食品加工也是很成熟的产业了,利润空间有限,工人薪酬水平也不行,上下游的辐射力也有限。

可富士康可以。这座被深圳抛弃的公司,放在河南,妥妥是高新技术产业。

富士康对郑州的一个冲击在工资方面。

当年富士康郑州厂区的员工入职薪资不低于每月1800 元,月平均收入一般在2500 元至3000 元以上,并且周一至周五加班按1.5 倍计算,周六和周日按2 倍计算,法定节假日加班按3 倍支付加班费用,工资每月按时发放到个人。

此外,富士康还为员工提供免费的工作餐、住宿及洗衣服务,依法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等。

这可是2011年的事,这个工资配合这个福利真的不低了。

郑州当地其他公司可做不到这个水平。

比如说郑州某食品加工厂的员工就说:

“富士康工人都2000多元的月工资了,我们要是低了,招人就不好招了。”

富士康招人量又多,为了防止工人们都去富士康,当地的其他企业不得不改善工人待遇。

富士康相对较高的工人待遇,,甚至对郑州酒店业造成了冲击。

当时郑州市酒店业一般员工的每月工资约为1500元-2000元左右,五险一金是没有的。酒店业员工社会地位低,工作也不轻松,富士康一来,酒店业原本就很高的员工流失率更是大大提高了。

不是富士康待遇有多好,实在是郑州以前产业不够发达,当地人没有什么高工资岗位。

郑州尚且如此,南阳和黄淮地区四个不够发达的城市,就更惨了。

河南人真是太苦了。

一亿河南人,在本乡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不得不大批背井离乡去别处谋生。富士康和它的小伙伴们一来,增加了很多就业岗位,不少漂泊在外的河南人,在富士康落户郑州之后,终于可以回家工作了。

在深圳看来不够高端的企业,放到郑州这样的内地二线城市,那就是香饽饽。中国的地域发展差异就是这么大。

当然,更高的工资不是故事的全貌。富士康严苛的管理制度,哪怕搬到郑州也没有避免悲剧发生,在郑州厂区仍然发生了员工跳楼事件。

相爱相杀,河南与富士康就这样达成了长久的羁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