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历经1400多年的黄埔港为何能长盛不衰

自古以来,黄埔即为广州的外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隋、唐、宋、元时期被称为扶胥港,明、清以后始称黄埔港。今天,黄埔港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使中山先生在黄埔建设“南方大港”的遗愿得到实现。

“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历经1400多年的黄埔港为何能长盛不衰

1400多年来,黄埔港对外贸易长盛不衰,为中外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与它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广阔的经济腹地分不开的。

一、黄埔港的地理位置

古近代,黄埔地区一直为番禺县地界,属广州管辖。由于黄埔港市不断发展和扩大,解放后黄埔成为广州市一个行政区。黄埔在广州市东南侧,珠江口内。水道距广州17海里,距香港68海里。铁路距广州23公里,距深圳125公里。公路距广州15公里,距深圳148公里。由于黄埔港处于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有铁路和公路与内地联系,东南毗邻港澳,向有祖国南大门之称。

“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历经1400多年的黄埔港为何能长盛不衰

黄埔地区的地形条件,非常适宜港口的发展。黄埔在珠江主干流北岸,东江三角洲平原、广州准点平原和沙湾河口包绕的狮子洋顶端,地当珠江前后航线及东江汇合之处。它前有黄埔、沙路二深水湾,东有东莞丘陵,西有市桥台地,北有广州丘陵,黄埔深水湾前还有长洲、洪圣沙、龙船沙、大吉沙、鲨鱼洲、铜鼓沙等岛屿排列如带,是一个良好的天然港湾。

二、古海湾的形成

黄埔港湾是在距今7000——500年前的中全新世,因长期被海水所浸地面负重下沉而形成的,古时候叫做广州溺谷湾。5000年前的古海湾比今天的海湾要大得多,其北边范围大致以今九潭、金兰寺、新塘、庙头、黄埔、鱼珠、东圃、猎德、广州为限。其东边范围,大致以今上南、石龙、东莞、厚街、白蚝、太平为限。西部由于受河南台地和市桥台地所阻,海边范围即在台地脚下。

“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历经1400多年的黄埔港为何能长盛不衰

珠江经过几千年泥沙缓慢淤积,广州溺谷湾的海岸线也发生了变化。在汉朝时候,中堂地区已成陆地。到唐朝,扶胥地区亦有淤浅,被称为“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市桥台地以西到石碣已联成一片陆地。市桥以南,仍为大海。到了宋朝,东江三角洲西进,西江和北江三角洲东进,再加上虎门涨潮和退潮的影响,广州溺谷湾已变成为狮子洋漏斗湾形态。从黄埔到广州也已由内湖形态改变为河道形态。

到清代以后,东、西、北三江三角洲和虎门涨退潮沙洲继续发育扩展,将狮子洋分成许多水道。珠江主流按虎门节点形成为一向北渐狭的漏斗状河道形态,纳潮量大为减少,河道淤浅并且淡化明显。但是,仍然能维持潮汐通道性质,淤浅不甚快。黄埔以上河段,也基本呈小漏斗状,向广州方向逐渐见狭。

黄埔在海湾北限的中点,前有深水湾,东、西、北有丘陵山地和台地围绕,是一个优良的港口所在。古代,由黄埔往东是汪洋大海,由黄埔往西是广州城,在水路上是扼守广州的要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历经1400多年的黄埔港为何能长盛不衰

三、港口的变迁

隋唐时期,广州外港已经形成。其地点在今黄埔港老港区与新港区之间的庙头村西,古称扶胥港。当时的扶胥港距广州城约30公里,后面是丘陵山地,前面是狮子洋,由于地理条件优越,扶胥港历隋、唐、宋、元四朝而不衰。

元代以后,东江三角洲继续发育,扶胥港前的海滩淤积增长,狮子洋面积缩小,这里已不适应港口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遂逐渐衰落。到明清时期,广州外港已由扶胥内迁到黄埔洲与琵琶洲一带水域,始称黄埔港。当时的黄埔洲与琵琶洲是两个小沙洲,四周海阔水深,东有长洲岛为屏,风平浪静,宜于中外船舶停泊。鸦片战争前,广州外港黄埔港为全国唯一合法对西方贸易的口岸,是黄埔港历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

“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历经1400多年的黄埔港为何能长盛不衰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向上海转移,黄埔港日趋衰落。同时港口码头淤塞,黄埔洲连接河南岛,严重影响着海船停泊。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黄埔港的港口管理机构迁到与东面一水之隔的长洲岛北岸。新港址仍沿用黄埔旧名。因此长洲岛亦随之称黄埔岛。

黄埔岛四周虽然水深,但它是江中孤岛,与陆上交通不便。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把建“南方大港”的地址选择在与黄埔岛隔江相望的珠江北岸。1937年到1938年在鱼珠附近兴建了深水码头,称为“黄埔新埠”,即今日黄埔老港区的维形。

从隋唐时期到1949年1400多年间,黄埔港虽然四易其港址,但是每次港口变迁,都没有超出黄埔深水湾的范围。这说明黄埔港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深水湾具有港口发展的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

“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历经1400多年的黄埔港为何能长盛不衰

四、黄埔港的历史作用

黄埔港的形成和发展,是广东社会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果。当黄埔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后,对腹地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对广东以及华南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黄埔港的经济腹地广阔,除广东本省外,还包括广西、湖南南、贵州及湖北、江西、四川的部分地区。

在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规定,全国只保留广州黄埔一口对西方贸易,这一时期,其腹地已大大超过了上述范围,几乎全国对西方的进出口物资,都要经过黄埔港集散,江(包括江苏、安徽)、浙、闽、湘、鄂、川、赣、云、贵等省的茶叶、瓷器、丝绸、生丝、土布,以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的水果、药材、皮货、酒类等土特产,都源源不断地南运广州经黄埔港出口。从西方进口物资亦经黄埔荟集广州,远销京城及全国各地的。

“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历经1400多年的黄埔港为何能长盛不衰

黄埔港历来以对外贸易为主。在古代和近代,广州经黄埔港向外输出的货类品种繁多,其中尤以丝绸、瓷器、茶叶三项最享盛誉,倍受欢迎,被西方达官贵人视为高级奢侈品。因此,中国通往海外的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运载中国货物的商船被称为“丝船”或“中国之船”( Nao deChina)。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长期垄断着世界市场,需求量相当大。

黄埔港对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腹地社会经济,特别是丝织业、陶瓷业和制茶业的发展。广州经黄埔港出口的丝绸,主要来源于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三大蚕桑区。其中广东丝绸的品种就有纺、绉、绸、缎、绫、纱、罗、绡等,并以其光滑柔软、凉快干爽著称,成为世界市场的畅销产品。

“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历经1400多年的黄埔港为何能长盛不衰

所以,明末清初,屈大钧在其所著的《广东新语》中说:

“广之线纱与牛郎绸、五丝、八丝、云丝、光缎,皆为岭外、京华、东西二洋所贵”。

到了清朝前期,中国政府实行广州黄埔一口对西方贸易时期,国外市场对中国生丝的需求量很大,除了江、浙、川等省的生丝运到广州经黄埔出口外,在广州的洋商还就近收购生丝,更进一步刺激了珠江三角洲蚕桑业的发展。南海、顺德等地区逐渐成为蚕桑的重要产地,佛山的丝织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历经1400多年的黄埔港为何能长盛不衰

广州出口陶瓷渊源也甚早。宋代以前出口产品主要来源于岭北。从宋代开始,广州大批出口瓷器,除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名窑产品取道广州出口外,广东地区的烧瓷业比唐朝有了较大发展,如佛山石湾窑、广州西村窑也都成了瓷器的生产基地,其产品远销中东、非洲和日本等地。清朝前期,广州经黄埔港出口的茶叶,是中国出口产品中最大宗货物,1836年7月1日至1837年6月30日的一年时间内,经黄埔港输往英国的茶叶即达37839865磅。同时,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还大量贩运中国茶叶到新加坡和欧美其他国家出售,这些茶叶也都经黄埔港运出。

在茶叶出口激增的情况下,江南各省制茶业蓬勃发展,福建、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茶叶,全部南运广州,在广州经过加工和精致包装后,再雇“西瓜船”或驳船,由广州运送到黄埔海船上出口。此外,港口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很明显。港口需要以城市为依托,港口的出现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着城市的发展。

“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历经1400多年的黄埔港为何能长盛不衰

隋代以前,扶胥地区仅是一个小村落。由于扶胥港的出现,到隋代时已发展成为“扶胥镇”,具有相当规模。​到宋代时,随着港口的繁荣,扶胥镇已发展为南海八大镇之首,扶胥一镇的税收,高于东莞、增城等县的全县税收。明清以后,随着外港的转移,扶胥镇又衰落下来。民国时期,黄埔港迁移到今鱼珠东边建码头,当时码头附近仅有几个农村村落,甚为荒凉。港口的扩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港口区的生活设施配套,使黄埔市区很快发展起来。今天的黄埔,商店、工厂林立,有铁路、公路与内地联系,已成为广州市的一个繁荣行政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