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米廟鎮精準扶貧啃下硬骨頭 新水井解決焦嶺村用水難

汝州米廟鎮精準扶貧啃下硬骨頭 新水井解決焦嶺村用水難

4月11日,河南省汝州市米廟鎮焦嶺村書記焦順國、副書記宋滴溜,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鄭志強,和施工方等十幾人,正在焦嶺村宋窯自然村南200米施工工地緊張忙碌著機井鑽探施工。

“焦書記,鄭書記,現在都鑽120多米了,還沒有見到水,這眼井怕是白耽誤功夫了……”幾天來,一直在施工現場的宋滴溜,悄悄地把焦順國和鄭志強拉到一旁,擔心地說出了自己的疑慮。

焦嶺村是米廟鎮東北部的一個小山村,全村159戶51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94戶320人,為河南省定深度貧困村。該村位於官頂山山麓,是一個典型的深山貧困村,該村山高坡陡,耕地大都位於大於25度的山坡坡面,農田乾旱缺水一直是該村致貧的主要原因。雖然通過幾年的脫貧攻堅,該村住房、道路、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有了根本性顯著變化,但由於焦嶺屬於汝州嚴重缺水區,雖然幾年前,村裡多次“找水”,但是農田灌溉用水卻一直未能得到解決。

“由於乾旱,莊稼產量低而無保障,多數村民都不再願意種地,個別地塊成了撂荒地……”“年輕姑娘大都不願意嫁到村裡,……”幾十年來,焦嶺人民時刻深受乾旱缺水帶來的影響和痛苦,時常有群眾向工作隊隊長鄭志強訴說心中的無奈和隱痛。

“群眾是多麼希望能找到地下水源,解決農田灌溉用水的問題。我們還要繼續尋找水源……”望著群眾期盼的眼光,焦順國、鄭志強兩位村裡”當家人”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打出機井,解決焦嶺村農田灌溉用水問題。

在疫情期間,焦嶺村“找水”腳步始終沒有停過。經過多位水利專家現場認真勘探、論證,終於在宋窯自然村南200米處選定了鑽探取水施工位置。位置確定後,焦嶺村兩委和工作隊,立即向上級打報告。最終,在各方積極努力爭取下,焦嶺村農田灌溉打井項目獲審核批覆。4月8日,該項目組織施工開始正式開工。為搞好項目施工,焦嶺村聘請汝州市市水利局王玉松副局長和有關技術人員做技術專家,村裡派宋滴溜一天24小時住在工地上負責溝通協調服務。

然而,施工一開始,始終讓人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8號晚上,經過半天的施工,鑽探深度達到60米,仍然沒有找到水,當時我心理壓力非常大,就想著今天再打打看,如果再不出水,我建議把井的位置往西北方向挪挪,今天打到120米仍然不出水,咱們商量一下看咋辦……”焦順國面對著自己的兩個戰友、夥伴,心裡焦躁如火,眼睛紅紅的。

“焦書記,咱這個項目是通過好幾位專家充分論證過的,我們應該相信專家的意見。再說,施工方為這個項目從8號下午到今天已日夜奮戰了20多個小時,挪挪地方,施工方花錢不說,他們還要重新施工,施工人員太疲憊了,不敢再讓他們再繼續勞累了……”鄭志強接住焦順國的話,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也同意鄭書記的意見,我們這裡本身是嚴重缺水區,原來我們打井多處都是100多米不出水,換來換去,最終也沒有打出理想的井,再堅持堅持,我們再把王玉松他們請來,再聽聽他們技術人員的意見……” 宋滴溜也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焦書記,我同意鄭書記和宋書記意見。我來多時了,剛看到你們三個聚在一起,我就想著你們肯定有思想壓力,趁你們不注意,我悄悄地跟來了,你們三個人的談話我也都聽到了。越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越要咬牙頂住,我們要充分相信專家,我們再堅持堅持……”焦順國、鄭志強、宋滴溜三個人聽到說話聲,一扭臉,才看到王玉松笑盈盈地站在他們身後。

在形成最終意見後,焦順國決定機井繼續鑽探。於是,施工場地,一邊是一群施工人員緊張忙碌的身影,一邊是四張惴惴不安、緊盯鑽探設備,期盼機井快快出水的疲憊的面容。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焦順國等四人也在焦灼的期盼中,分外感覺到時間的久遠和漫長。

汝州米廟鎮精準扶貧啃下硬骨頭 新水井解決焦嶺村用水難

“快看,快看,出水了,焦書記,出水了……”不知誰驚呼一聲,然後看到周圍的人群迅速向機井出水的地方圍攏。此時已是4月11日的下午5點。

“出水了,終於出水了!!!”焦順國在場的眾人,看著略顯渾濁的井水噴湧而出,他們的眼睛溼潤了,歡呼聲和掌聲久久地不絕於耳。

“我們的莊稼再也不怕天氣乾旱了,我們以後種啥都不用擔心了……” “以後我要多種植瓜果等經濟價值高的作物……”“扶貧政策給我們這樣的山區村解決了農田灌溉的大難題……” 焦嶺村村民紛紛表達著內心的喜悅和感恩。

“今天打到150米終於出水了。我們兩委幹部終於不負焦嶺父老鄉親們的重託,我太高興了。剛聽專家說,從取水位置來講,新打的這眼井屬於深層井。2018年年底,我們在這眼井的東北100米位置處,還打了180米的飲水井。2018年那眼井,屬於淺水井。這兩座井雖然很近,但是取水位置不同,不用擔心互相影響的問題。專家還說,有了這兩眼井,特別是今年剛打的這眼井,我們焦嶺人兩代人吃水用水的問題以後將不再是問題了……”焦順國望著歡欣鼓舞的人們,感到近幾天來壓在身上所有的困頓和不安,一掃而空,身上頓覺輕快了許多。

“新井每小時至少出25噸水,這下井的問題解決了,下一步,我們要繼續搞好機井的配套管網建設,修建提灌站,建蓄水池,要把這兩座井的水引到每一塊田地去,引到山上去。有了水,我們的優質小雜糧、經濟林和荒山綠化工作就有了保障……”談起井的作用,焦順國對焦嶺村美好的未來充滿了信心。(馬豔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