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工程大學開展“百名學員話成長”主題微信徵文活動

火箭軍工程大學開展“百名學員話成長”主題微信徵文活動——

把“我的成長”變為“我們的成長”

■範如松 本報特約記者 鍾福明


火箭軍工程大學開展“百名學員話成長”主題微信徵文活動

上圖:分享快樂,讓幸福加倍。訓練間隙,學員們像花一樣綻放的笑臉,為軍校歲月留下最美麗青春。攝影:潘劍

“記錄成長之路,暢談成功之道,分享成人之理,開啟成才之門。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火箭軍工程大學‘百名學員話成長’專題節目,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成長故事是《每天新一點,夢想近一點》,作者董書豪……”

“第5期來了。”4月21日,當新一期“百名學員話成長”徵文準備在學校微信公眾號推出時,“百名學員話成長”專欄主持人周杰將預覽內容轉發到徵稿群裡,大家迫不及待地點開,群裡一下子又熱鬧起來。

見文如面,聞聲動情。在“百名學員話成長”徵稿群組建後,大四學員彭徵就已經把群置頂,生怕錯過自己喜愛的文章。他說:“我已經與同學們3個月沒有見面,甚是想念。但看到大家的一篇篇肺腑之言,聽到一個個熟悉的聲音,彷彿我們又相見了,我也認識了更多的校友。現在每天我都在等待更新,感覺就像是在追‘劇’。”

“歡迎轉發,讓更多的人看見我們的成長。”作為活動策劃者之一的周杰總是不忘附帶一句“廣告語”。近段時間,這個以成長為主題、以分享為主旨的“百名學員話成長”專欄,已先後在學校公眾號推出5期,在學員中持續引起反響。

1月30日,周杰在朋友圈上發佈了一條徵稿啟事,沒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16篇稿件。談起這次活動的初衷,周杰說:“受疫情影響,想讓大家利用宅在家裡的時間,回憶軍校生活,記錄點滴成長。同時,學員們散在天南海北一時難以見面,我們就想到以文傳情、用文聚氣,讓大家‘隔空’感受軍校大家庭的溫暖,所以籌劃開展了這次徵文活動,並在公眾號設專欄推出。”


“成長,就是選擇你的堅持,堅持你的選擇”

“每10篇一個組,每組設1名組長和1名副組長,負責本組的稿件校對修改。”當100餘篇稿件收集完後,活動策劃者們指定有一定文字功底的學員擔任組長、副組長,進行第一輪交叉校對修改。

彭徵是這次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他除了自己提交了一篇徵文外,還擔任了這個臨時“線上編輯部”第6組的副組長。閱校完本組稿件後,他又主動報名校對彙總稿,小心翼翼地把每一篇來稿拷進電腦裡。

落後時的奮起直追,賽場上的同臺競技,永不放棄的青春夢想……彭徵說,從每一篇文章裡,彷彿都能看到自己成長的影子。

記得大二那年開學時,彭徵和同學一起參加學校智能車隊招新面試,當時面試的題目是如何讓一輛搭建好的車模實現“自動行駛”。聽到題目時,彭徵的嘴張成了一個“O”形,由於知識儲備不夠,隊友們也都感到“壓力山大”。

出於對專業的熱愛,彭徵決定“搏一搏”。要交作品前的那段時間,彭徵一有空就跑去實驗室,不停地調試。終於有一天,車模會“走”了,但是並沒有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越急越容易出錯。一次,萬用表表筆不小心碰觸到一個線路觸點造成短路,整個電路板一下燒壞了。這麼長時間的付出眼看著化為了泡影,頓時,彭徵感覺天都塌了。

“從頭再來!”呆呆地盯著堆放了滿地的零部件一下午,彭徵站起身,決定重新焊一塊電路板。這次,他小心翼翼地拿起烙鐵,不敢有絲毫馬虎。

在後來的調試中,彭徵和隊友還碰到了許多問題,但正是每一次的堅持,讓他在最終的測試中完成了任務,成為大學智能車隊10名正式隊員之一。

“打開門的,常常是最後一把鑰匙。”和彭徵一樣,徵集的稿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堅持”。學員蘇新宇為此寫下了4000餘字的長文。

2017年8月18日,蘇新宇至今清楚記得踏進軍校大門的日子,因為這是他多年以來的夢想。

“以前總聽說軍校很苦,但沒想到現實如此‘骨感’!”蘇新宇坦言,好不容易挺過了新訓,沒想到的是考驗才剛剛開始——兩個學期還未結束就已經掛科3門。越是想提高成績,越發現自己同別人的差距太大。蘇新宇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

在蘇新宇感到最“黑暗”的那段日子,高數教員龍正平主動在課餘時間給他補課,隊幹部專門安排“小教員”對他進行一對一輔導,戰友們經常為他推薦各種有益的書籍……

“看到這麼多人關心自己,我沒有理由選擇放棄。”付出就會有回報,第三學期的課程考核蘇新宇全部及格,並被隊裡評為“學習進步先進個人”。

當蘇新宇再次走進學校大門時,眼裡滿是自豪和驕傲。他在徵文《與子同袍,破繭成蝶》中寫道:“還好沒放棄。成長,就是選擇你的堅持,堅持你的選擇。”

“排山倒海,為夢而來。”校對完250餘頁15萬餘字的稿件,彭徵有了“重新讀了一回軍校”的感覺,他感慨:“軍校的路該怎麼走,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成長方式,然而不管是哪一種,有一種品質不可缺失,那就是——堅持。”


“成長,就是大膽去想、勇敢去闖”

一支話筒,一個調音臺。女學員蘇婧瑋坐在電腦前,開始準備錄播“百名學員話成長”稿件。

為把“我的成長”變成“我們的成長”,“線上編輯部”成員在挑選出第一批優秀稿件後,開始廣泛撒網尋找播音員將稿件錄製成語音版,讓更多的人既能“看見”徵文,又能“聽見”聲音。

受領播音任務時,蘇婧瑋既興奮又緊張。對於她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鍛鍊機會,也是一次挑戰。”據她瞭解,僅前5期播音,就已經有學員、戰士還有粉絲參與了。孰優孰劣,一聽便知。

蘇婧瑋自己也是參與徵文活動的一員,她的文章《以夢為馬,不負韶華》記錄了她對興趣愛好的追逐。

大一時蘇婧瑋就進入了學校廣播站,一直主播新聞稿件。為了學好播音,每天早上她都會早起半小時對著鏡子練口形;看新聞聯播時,她會默默跟著播音員練發音;晚上熄燈前還要練氣息。經過不懈努力,她的播音越來越有“主播範兒”。

“每當聽到廣播裡傳出自己的聲音,就有一種成長的快樂和滿足感。這個超長的假期,同學們很久未見,能讓大家聽到我的聲音,也是一種別樣的‘相見’。”蘇婧瑋說。

學員王釋頡在徵文中這樣寫道:“任何經歷都會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留下痕跡。做最好的自己,每段經歷有其存在的意義,都是人生的財富。”

入校兩年半,王釋頡儘可能地接觸每一個新事物:大一上學期加入學校融媒體中心,隨後擔任校報編輯;大一下學期申請到學院機關兼職幹事;為了拓寬視野,競聘去電子設計DIY俱樂部擔任副主任。去年,在學校建校60週年校慶晚會時,從沒扛過攝像機的他又開始嘗試現場拍攝、後期視頻製作等工作……

“成長,就是趁年輕時大膽去想、勇敢去闖。世上沒有白費的努力,也沒有碰巧的成功。”他說,成功,不過是水到渠成。


“成長,就是努力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溫暖他人”

“期待今年能夠加入火工大!”

“文章富有真情實感,在充滿荊棘困境的成長之路上,無怨無悔,向陽而行,滿滿的正能量。”

“‘百名學員話成長’欄目,就是在為我們展示不同顏色的青春,讓我們知道用什麼顏色去描摹自己的青春……”

前不久,當女學員何林潔撰寫的徵文《做向陽而行的火鳳凰》推出後,不少網友跟帖留言。

一句句留言,一次次轉發。徵文既帶給讀者以啟迪,也讓分享者自身受益匪淺。何林潔深有感觸地說:“一次成長分享,是一次自我反思,也是一次自我激勵,我們一定要繼續努力,讓大家看到更好的自己。”

何林潔分享了自己的“兵之初”:拔軍姿時悄悄偷懶、整內務使不上勁兒,從一開始不適應軍校生活到最後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從拖班級的後腿到成長為學員骨幹。她說:“成長,就是努力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溫暖他人。”

“最怕碌碌無為,誰說平凡難能可貴?凡事都要追求‘再好一點’。”在第一組校對群裡,一篇名為《不甘平凡,勇於突破》的徵文引發了學員柏恩龍的共鳴。

“高治蓴班長,我記得你,並一直以你為榜樣。”柏恩龍在群裡留言:“記得在前年底大學組織的合唱大賽中,大家想簡化第三段的唱法,但你發揮特長,堅持教大家用三重唱,最終震撼了全場評委,以絕對優勢奪得了冠軍。你寫得真好:做任何事,都要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在學長的影響下,柏恩龍也在努力嘗試。去年5月,他和幾名同學被選去參加湖南衛視的一檔欄目,臨近拍攝時間,欄目組臨時更改了主題,讓他們給觀眾介紹“野外生存”課目。那時,還是低年級學員的柏恩龍,也是剛剛才接觸野外生存訓練。像學長一樣,凡事想追求“再好一點”的他,迅速調整畏難情緒,用幾天時間採取請教軍體教員、提前進入實操訓練等手段惡補知識空白,最終圓滿完成了拍攝任務。

前不久,“百名學員話成長”徵文活動已經截稿。正如專欄的“主持人語”所寫的那樣:“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在勾畫自己的素質圖譜。而這一張張素質圖譜,又匯成了一個個不同的青春綻放樣本。如果成功可以複製,成長就更可以分享。”下一步,他們還將把優秀徵文彙編成冊,同步搞好線上線下的分享服務,把“一人之優”變成更多的“眾人之長”。


該文已在2020年4月28日《解放軍報》11版“中國軍校”刊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