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奔行的87岁奶奶告诉了我们什么?

蒙古消息网去年发布一位身着褪色的蒙古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骑在黄白相间的马背上在奔行。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仅仅是草原上一个极其普通的瞬间。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幅再普通不过的照片,却在上周征服了网络。据熟悉她的人说,她是中央省阿日格朗图县人士,名叫达木丁苏荣.边巴尼玛。她是本县最早的司机、乌雅骑(调教赛马的人),今年87岁。这么大岁数还骑着马,蹬直马镫飞奔的老奶奶的这幅照片,从这张照片提醒我们很多很多事。

马背上奔行的87岁奶奶告诉了我们什么?

仅仅在20年前,我们被改变了很多,几乎全然淡忘了蒙古文化。蒙古人在几千年前开发和发展的马文化和游牧文化,被现实生活的发展丢弃在了一旁。 照片还提醒我们,蒙古的明天只有摩托和汽车,不会有马背上的汉子。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从今以后现实生活中不会再有年过八十仍能执杆套马、寻找失散的牲畜。男子汉头枕马鞍露宿野外、不论男女老少都能成为马背上旗帜的现象仅存于历史。

马背上奔行的87岁奶奶告诉了我们什么?


蒙古人进攻、冒险、能承受常人以想象的困难特征慢慢不复存在。蒙古人固有游牧生活的变化,即既搬迁距离的缩小、对无知世界的探索或冒险精神的丢失使蒙古人变的懒、散漫的民族。我们的孩子在不断的“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的声音中长大,成为所谓的“老实人”这种选择是蒙古人变的没有竞争(对命运的反抗)或生活的社会环境使变的几乎没有竞争概率的环境。也使蒙古人的心理也变的没有竞争意识。 蒙古人靠天的传统游牧经济模式、不慌不忙的举止、年复一年的生活节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即我形容为“慢性”,这无不与跟闭塞的环境有关系。

马背上奔行的87岁奶奶告诉了我们什么?


当你在想离开了草原,会不会产生蒙古长调呢?!不能(再次说明我们今天说唱着的长调,几乎都是以前游牧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忧伤的长调诉说着蒙古人生存环境的恶劣程度。因牲畜的繁衍而欢喜,也因牲畜的损失而悲哀!容易欢喜或发怒或悲伤是蒙古人的一大特征。说到这里有些特征具很有趣味性,比如留恋故土,这一现象可能在蒙古社会中比较突出。还有就是蒙古年轻人因闭塞的自然环境成熟的比较晚,“蒙古族的女人天生就是一个母亲,他的丈夫就是家里的大孩子”生活中蒙古女人是伟大的,她们承担的太多了。

蒙古歌基本唱最多的是故乡、母亲、还有骏马,留恋故土,缺乏面对新挑战的勇气是现代蒙古人一大心理特征, 蒙古人的有些心理习惯是后期形成的,比如“痛弱小者”,在萨满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中,“强悍者”是得到崇拜的,这也适合自然界最基本的生存标准。当然这也可能是蒙古人自己无奈的选择。 蒙古人死亡人数过高的主要原因除饮食习惯的原因之外,恐怕就是饮大量烈性酒的原因。蒙古人的劝酒是可怕的,以前喝的是马奶酒,现在可不同,中国北方有些地区生产白酒酒精度已经超过70度。这对他们的健康和神经系统造成了伤害。

马背上奔行的87岁奶奶告诉了我们什么?


更可怕的是丢失语言、文化、历史等等。丢弃这些以后我们还能再次找到自己的身份作蒙古族吗?游牧民族在欧亚大陆,一个为特别雄伟的历史骄傲的人,这些还属于我们吗?曾经有过的、一个个非常大的帝国,有别具特色传统的文化还是我们的吗?所以我们要能帮助我们的后代找到属于他(她)的身份,我相信这将给他(她)带来一次令人惊叹(惊喜)的经历。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永远跟随强者”,这可能是当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人精神的表现吧。如果丢弃了民族精神,就等于丢弃生命的精神!蒙古人现在所需要的也可能就是他当年失去的!正如图片中老奶奶用民族精神告诉我们不能在失去的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