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屈原使我们的端午美成了什么样子?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春秋时期的初夏,天气至今不变的盛阳,草木喧闹不可息,屈原踏上南土,留下绝笔《怀沙》,抚平襟冠,壮士决然不复返,“噗通!”惊天动地的响声,他随着奔腾的历史长河流去。

屈原殉国投江的回响,伍子胥为表忠心的自刎,曹娥救父的义无反顾,无论何为源头,但一代英杰们随江沉去,华夏的美德却逐渐浮现。我更愿意相信先入为主的屈原,只因国比家大是无可置疑的。我们不谈习俗,只讲内涵。

从古至今,屈原使我们的端午美成了什么样子?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人们驾舟,团结一片,手捧米团,虔诚的祈祷鱼儿的善良,不要侵蚀屈原那美好的躯体。忠心的臣子,质朴善良的人民,华夏的美德,一代一代永不堙息。

历史从来不会为谁的离去而停止。秦汉时期,人们更加务实,端午充满着美好祝愿:祛病禳灾。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的无色桃符,青、赤、黄、白、黑的五色丝缕缠于臂上,驱邪避恶,讨来吉利。由是,五月初五,农村出现的五彩粽子,精致喜人,即使祝愿未到,视之心情也会好上许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习俗的形式定型下来,而且更加的多样化:挂菖蒲、系五色丝、以兰汤沐浴的同时,出现斗百草、竞渡、吃粽子等等。端午节从祛病禳灾到重回屈原,端午节俗不但有了代表人物,也渗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至今,屈原使我们的端午美成了什么样子?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唐代的李隆基不只是会和杨贵妃谈恋爱,他也有着对节日的陶醉与心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端午时节,盐和梅增添的味道,觥筹交错的陶醉,这些古时已经流传了许久。他自然想到了端午的内在意蕴,“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如果大家能够对国家一直忠诚,那么这样的美德一定可以在后世子孙中流传下去。

在宋代时,端午大量入诗,主要来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诗人的忧患意识。“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端午》宋·苏轼),“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乙卯重五诗》宋·陆游),“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和端午》宋·张耒),这一时期,诗人描写着端午习俗,对屈原的精神不懈追寻着。

元代,仍然挡不住端午的魅力。“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已酉端午》元·贝琼),端午时节,狂风大作,江上无处赛龙舟凭吊屈原,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可是“我”依然仰慕他,端午时节也是渗透着“我”个人的感情。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午日观竞渡》明·边贡)“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明清时期,一切按着古老的做法,端午习俗流传着,精神也传承的十分美好。

从古至今,屈原使我们的端午美成了什么样子?

进入现代,汪曾祺写下《端午的咸蛋》,充满江南水乡风味,梁实秋写过:“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这是北方习俗,不管时代怎样变化,科技如何发达,但流传的节日习俗不可忘,美好的祝福依然存留在人们心中。

而如今,曾经那个“仲夏五月,炎热潮湿,毒虫出没,百病滋生”的端午节,变成了蕴含着家国情怀,个人情感,美好祝愿,精神追求的人文节日,一旦盛开就再难以言败的美不胜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