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茶季的收官,这一年,改变的不仅是白茶、茶农,还有太姥山


2020春茶季的收官,这一年,改变的不仅是白茶、茶农,还有太姥山

《1》

下雨了,在后台跟“八月的雨”茶友对了一句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想起大晏家的七公子小晏,也写了一句关于春和雨的词: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此时,太姥山上薄雾浓云,山岚弥漫,一派仙风道骨范儿。坐在窗边,看安静的庭院,有微微的细雨,洒在池塘里,激起小圈的涟漪。

何须瑞脑消金兽,盖碗里的茶香,便足以让人醉倒在这深山古院里,不知今昔是何年了。

这般空灵隽秀的地方,这般宁静寂寥的时光。

允许人发呆,允许人放空,允许人看一本闲书,读几句古人的八卦。

生活在现代的人,很难感受到这种缓慢的,安逸的氛围。

从前慢,如今快。

每天在办公室里,各种电话骚扰,各种会议侵袭,各种培训冗长,让人头晕脑胀,心浮气躁。

若是有条件,在山上住几天,远离凡尘俗事,让清新的山风荡涤胸臆,再满血复活,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

2020春茶季的收官,这一年,改变的不仅是白茶、茶农,还有太姥山

2020春茶季的收官,这一年,改变的不仅是白茶、茶农,还有太姥山

《2》

去村子里走一走。

很久没进村了。一直在厂里和茶园里转。两点一线。

看茶山、看茶树生长发育情况、看做茶、试茶,是这几十天山居生活的主弦律。

薄雾迷朦里,村里的房舍,如梦似幻。

一溜的临街的房子,清一色的红底招牌,上面是各色的店名,都是跟白茶有关系的字眼儿。

本村人,卖本村茶,相得益彰。

数了数,一路行来,大约有二十多家。有新的店,也有老店。

新开的店面,原来只是家里临街的堂屋,从前时常紧闭,现在装修一下,挂上字画,换了灯具,摆上茶桌茶椅,添了货架和白茶,便改头换面,成了农家自产自销的茶叶店。

有客人来的时候,照样可以迎客,带着参观茶山,卖卖自家做的太姥山白茶。生意好得不是一星半点,比从前在外乡打工赚的钱,多了好几倍。

难怪坐在门口的伊姆,看到有生人走过时,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意。

春风得意,志得意满。

有一家店,五年前初来时,看到它就是那么大,今天来看,仍然还是那个规模。

仿佛时光凝固,岁月并没有改变它的容颜。

然而看到村里有几户人家,规模一扩再扩,从一层直接变成三层,从三间大房扩容到十间。

不由得感慨,有人被岁月改变,而有人改变了岁月。

如果当年,我们选择了这家茶厂,也许,今时今日,它便不再是这般规模。老早鸟枪换炮,成了大家。

可惜,人生永远没有如果。

岁月匆匆,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从前,这街上只有四五家店,如今,四年的时间,竟然增多至此!

咋舌,只是一时。而深思,却是永久。

也许,是我改变了这座村子。也许,是这座山改造了我。

2020春茶季的收官,这一年,改变的不仅是白茶、茶农,还有太姥山

2020春茶季的收官,这一年,改变的不仅是白茶、茶农,还有太姥山

《3》

村外的山上,新的茶园鳞次栉比。

从前,这些山头是黄栀子的天下。一到五月,白花满山遍野,花香飘扬无边。

采一天黄栀子的钱,抵得上采五天白露茶的收入。

那个时候,要说动村里人采白露茶,是很难的。

只为采摘一斤能多挣几块钱,便值得茶农倾巢而出,满山遍野去寻黄栀子的果实——一种可食用的天然染色剂。

采下来卖给收购商,赚得半个秋季的收入。

S师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动用了老妈的资源,才找了三四个亲戚,帮忙采白露茶。

故而,在2017年之前,白露茶的产量,是很低的——都被黄栀子打败了,老在茶园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当时光转移到2018年,白茶的行情一路看涨,白露茶的采摘价一路攀升,老早超过了黄栀子。

于是,白露茶的产量增多了起来。

黄栀子,因为价格战输给了白露茶,从此便枯在了山间地头,一夜北风之后,那黄灯笼一般的果实掉落在地上,成为了太姥山上的昨日黄花。

就像是在坐跷跷板,白露茶上去了,黄栀子就下来了。

其实,早在2017年底,山上大量的黄栀子,就被茶农自发砍掉,挖掉,改种上了白茶。

时移,则事易。

如今,黄栀子园几乎已经绝迹于太姥山,而更多的更新的茶园正在兴起。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黄栀子下去了,白茶,正在蒸蒸日上。

2020春茶季的收官,这一年,改变的不仅是白茶、茶农,还有太姥山

2020春茶季的收官,这一年,改变的不仅是白茶、茶农,还有太姥山

《4》

村里的居民,也多了起来。

四年前我们刚来的时候,走遍全村,找不到几个年轻人,连中年人都很少。村道上几乎就是老年人的天下。

他们悠闲地拄拐闲逛,悠闲地搬把椅子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悠闲地洗衣服,悠闲地浇着菜地,悠闲地养着鸡鸭。

有空的时候,在老人活动中心里坐着,聊几句家常里短。

村姑陈和李麻花走在村道上,因为陌生,成为扎眼的风景线,时不时就有人盯我们几眼。

现在,街上多了很多孩子,时不时有儿童嬉戏的声音传来。有孩子骑着自行车,在村道上歪歪扭扭地骑行着。

偶尔还有面生的少妇,推着婴儿车,车里躺着初生的孩儿,在道上行走。想是这几年外村嫁进来的新媳妇。

村里还建了广场,作为三月三的过节场所;建了宣传墙,讲述福鼎白茶、太姥山白茶的历史。

村子里一洗当年的寥落寂静,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好几户人家的平房,改头换面,建起了小楼。

挣了钱,改善居住环境,这是人类共通的行为准则。

筑巢方能引凤。有了房,娶了媳妇,生了娃,这更是千百年来人类亘古不变的思想内核。

他们才是白茶山的主人。白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也改变了白茶山的面貌。

2020春茶季的收官,这一年,改变的不仅是白茶、茶农,还有太姥山

2020春茶季的收官,这一年,改变的不仅是白茶、茶农,还有太姥山

《5》

站在村里最高处的山坡上,鸟瞰全村。

阳光房的透明屋顶,在薄雾里依然清晰可辨。

那年,只有方大师一家有阳光房。现在,有一半的人家,建起了阳光房。

只为了在阴天的时候,在阳光不够温和的时候,白茶还可以舒畅地享受均匀的日光抚触。

并且,省下了人力物力,不必让茶厂囤积那么多的人手,只为在日光温和的时候,把茶搬出去晒,而在日光猛烈的时候,把茶搬进来休息。

在阳光房里,日光是温和的,光能是恒定的,白茶的萎凋,是匀速的;白茶的水分蒸发,是迅速的。

有了阳光房,日光萎凋白茶的产量,势必会增加。

阳光房的普及,能让白茶的品质得到极大的提升。阳光房的应用,能让白茶的产量得到极大的拉升。

一个人带动了一个村的制茶水平的发展,这一点上,方大师功不可没。

从前的时候,还记得,有一户贫困人家,做茶的水筛还是去方大师家里借的。

现在,这户人家已经建起高楼,娶了新媳妇,只差添丁哇哇坠地了。

当年,如果方大师没有选择太姥山,也许,就不会有太姥山的今天。

当年,如果没有村姑陈选择了太姥山,也许,也不会有今天的村姑陈。

谁知道呢?

在张爱玲的笔下,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

而为了成全白茶的复兴,村姑陈和太姥山,金风玉露一相逢。

2020春茶季的收官,这一年,改变的不仅是白茶、茶农,还有太姥山

2020春茶季的收官,这一年,改变的不仅是白茶、茶农,还有太姥山

《6》

下午四点,天渐渐黑了,云雾笼罩中,炊烟四起。

依依墟里烟,给这座山村,添加了生活的气息。

2020年的春茶季,就这么结束了。

好像才刚刚开始,好像春茶笔记还没看够,就要说再见了。

每次春晚的结尾,总会响起一曲难忘今宵。而每次春茶笔记的结尾,村姑陈都依依不舍。

三年了,这是村姑陈第三年在太姥山监工做茶,也是村姑陈第三年写白茶春茶笔记。

每一年,都有新发现;每一年,都有新感动;每一年,都有新启示。

明年我们还会再来吗?我想。

明年太姥山还会有新变化吗?肯定。

明年白茶的品质还会再提升吗?当然。

每个向上走的人,都有一颗甘于跋涉的心。每个向上走的行业,都有一群不服输的灵魂。

让我们祝愿福鼎白茶越来越好。

让我祝愿我的粉丝们,都能在好白茶的茶香里,收获一个不一样的2020年。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