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與北方》:那些大大小小的對立,最終都會在愛和時間中融合

由BBC製作的《南方與北方》短劇,是來自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女作家蓋斯凱爾夫人的經典小說,講述一個名叫瑪格麗特的英國南方姑娘隨父母移居到北方工業重鎮後,生活和思想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站在此時的工業背景下,英國的南方和北方本身就屬於兩種不同的社會形態,南方傳統悠閒,北方開放緊張,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人物性格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化成了大大小小矛盾的根源。

整部小說不管是南北社會生活節奏、還是多方人群的思想文化、甚至於同在北方天空下的資本家和勞工之間,相互之間都存在過度的對立,互相之間不理解,當這些衝突與矛盾到了白熱化的時候,卻隨著時間,在愛的催化下通通走向了融合。

《南方與北方》:那些大大小小的對立,最終都會在愛和時間中融合

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原始對立

故事的視角切入很有意思,女主人公瑪格麗特從小生長在南方農村,自然就受到了南方傳統文化的洗禮,她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旦移居到北方,就將英國南方的社會文化帶去了北方,並展開一系列的比較,用人物的思想變化去調和雙方的差異,異常和諧。

電影對於南方的描述比較少,而著重耕植北方的工業社會環境。但是在原著中有關南方社會的筆墨較多,如"林間的樹木鬱鬱蔥蔥,呈現出一片蒼翠的顏色,斜陽照亮了大樹下的蕨草",所以南方所代表的是一種相對傳統,生活閒散和雅緻的農業社會,那麼生活在南方的群體思想往往還帶著封建時期的貴族色彩;而北方則是代表了高度發展、機械化生產的競爭工業社會,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生活在北方的人們,不管是資本家還是勞工,都有強烈的利益驅動。當兩個社會背景的人走到一個生活環境中時,這種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對立和衝突不可避免地展開了。

當一位南方淑女隨父母移居北方彌爾頓城市時,整個場景的變化鋪天蓋地而來,那種"蒼翠欲滴的自然色彩"被"淺灰色的雲層"取代,從火車站到綠光,幾條寬闊的大街被大貨車所堵塞,人們穿著棉質的衣服的,但是精神狀態確實懶散和疲倦。

種種對比下的差異,通過女主角"驚訝"的視覺來體現,讓她這個外來者顯得多麼格格不入,越是這種不適應越能折射出南北社會的不同,而瑪格麗特的不安全感又是傳統農業社會對英國工業化進程的手足無措。

《南方與北方》:那些大大小小的對立,最終都會在愛和時間中融合

當愛情產生時,文化思想對立成了結合的障礙

瑪格麗特和桑頓的初次碰面是在極其不友好的狀態下展開的,為了制止工人在棉紡工廠內吸菸,桑頓大打出手並把該工人趕了出去。這一幕恰好被瑪格麗特撞見,對方的粗俗和狂躁給女主人公留下了第一印象,正如她和母親素來不喜歡北方的市儈氣息一樣,她從開始到故事中段一直都對桑頓有所偏見,何談喜歡。

瑪格麗特不能理解身為資本家的桑頓為什麼連一個工人都不能原諒,也不理解勞工聯合罷工時期,桑頓不能站出來和工人談判,甚至於把他對自己的表白和喜歡看成資本家的佔有慾。種種矛盾和不理解成了兩人走到一起的層層障礙,也使得故事發展走向一種不誤會疊加又無法調和的狀態。

實際上桑頓是一個精明強幹、個性果斷的資本家廠主代表。從他自己的人生崛起經歷來看,並非含著金湯匙出生,而是在母親艱難的養育下長大,後來才有了彌爾頓的社會和經濟地位。這些隱忍和執著造就了他的性格特色,所以一開始他對瑪格麗特的喜歡都是強烈剋制的,似乎不敢越距。這種冷漠感帶入到了工作中,和工人之間產生了深深的裂縫,在整個彌爾頓的工廠環境下,除了母親能夠理解他,誰都把他當做無良的資本家,毫不意外地是瑪格麗特也這麼認為。

他們兩的社會觀念和思想形態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當遇到工人罷工時,瑪格麗特早和低層社會工人成為了好友,站在工人角度思考下認為桑頓應該採取人道主義和工人階級進行溝通;而桑頓是理性的,憑藉多年的經驗面對罷工問題,他堅決與工人對峙,並且有一套足以應對罷工所導致的生產停滯矛盾,就是引進愛爾蘭工人生產。

又比如瑪格麗特多次拒絕和桑頓先生握手,因為她覺得南方的男士不會這麼唐突和不合規矩,但是握手的行為在北方又恰恰屬於禮儀範疇;到底是誰唐突了誰,這就是隱藏在南北社會中不同的文化,也成了互相之間不被理解的源頭。

《南方與北方》:那些大大小小的對立,最終都會在愛和時間中融合

南方牧師與北方資產階級女性之間的差異

故事中還有一對典型的南方和北方對立代表,就是同一個年齡段的黑爾先生和桑頓太太。黑爾先生是瑪格麗特的父親,也是一位有學識基礎的南方牧師,他態度嚴肅不善言辭,但是他對文學的熱愛使得自己對信仰產生了懷疑,由此辭掉了牧師工作,帶著全家移居北方。在和北方群體產生差異化之前,家庭內部的不被理解就已經產生了,太太和女兒,甚至於保姆都不能理解他為什麼要搬到格格不入的北方,他也很難去解釋隱藏在內心中的變化。

再說桑頓太太,是北方工業革命下的典型資產階級女性,但她並非一個貪圖享樂的闊太太,棉紡廠是她一手建立起來的,所以她的勤奮和堅韌下也有一張嚴肅臉。這兩者對於兒女的教育方式和態度對比起來就帶著非常大的差異。

黑爾先生對女兒和家人的態度是柔和的,對於北方工人的態度也是和善的,足足地體現著南方舊貴族的傳統紳士氣息。但是桑頓太太除了對兒子帶著緩和態度,她比兒子對待工人更嚴厲,看不起性格軟弱的人,看不起黑爾先生和他太太,甚至於自己的女兒,但是她唯獨略帶欣賞瑪格麗特的堅強性格,即便自己一開始不喜歡這個南方姑娘,但不代表不認可對方。

在她身上的資產階級女性奮鬥史上和南方的牧師爸爸,對比度極其濃厚。

《南方與北方》:那些大大小小的對立,最終都會在愛和時間中融合

資產階級和勞工之間的不被理解

拋開南北差異的強烈比對、人與人之間的不被理解,生活在同一片北方天空下的群體之間也有深深的鴻溝。北方的工業環境不似南方,南方休閒的社會生活使得群體之間能夠很快的融入到一起,成為朋友。當瑪格麗特剛出現在彌爾頓社會時,所遭受的工人們無理的調戲,好在希金斯出手相助,她希望和希金斯、貝西成為朋友,但是一開始對方好像不認同這種友誼會持續,因為互相之間的社會層級不同。這也是瑪格麗特起初很納悶的事,不過後來長時間交往後瑪格麗特才明白希金斯為何會有那種排斥的太對,因為他們認為資產階級和勞工之間的矛盾是歷久以來就存在的,是無法調和的。希金斯很顯然把瑪格麗特劃到了資產階級的範疇。


後來因為薪酬的問題,希金斯帶領大批工人進行"罷工"。桑頓不答應勞工們的調薪要求是他要面對國際市場的壓力和資金的週轉不靈危機,這是底層勞工們不能體會的感受,他們要的無非是吃飽飯。所以希金斯組織勞工起來罷工的時候,絲毫不會手軟,也不會顧及整個社會生產的停滯。此時站在對立面的桑頓也是非常惱火,為了恢復生產,他只得引進廉價的愛爾蘭人來工作,也不顧那些罷工群體是否會餓死,自然就不能理解底層勞工們的貧困與痛苦,在他眼裡這些都是無理取鬧和野蠻粗俗。

走向調和:時間與愛

《南方與北方》當中,所有的故事和節奏變化都在按照一種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前進,時間的前進成了調和相互之間的矛盾的主要推動力量。這就意味著,當英國工業革命在追隨社會發展走向時,註定工業社會將取代農業社會狀態,人們之間的生活環境和意識形態終將走向緩和,達到相互理解。

·從愛情上看,瑪格麗特和桑頓的情感雖然經歷了多重誤會,但在緩慢的進程中產生的愛情火花,打開了雙方對立和不理解下的層層關卡。

《南方與北方》:那些大大小小的對立,最終都會在愛和時間中融合

最大的轉變無非來自瑪格麗特的思想變化,當她初來乍到對北方社會各種誤解和反感時,她認為南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但當她開始見多了北方群體生活狀態,走出去接觸各層面群體時,她才發現這裡並非想象中不堪。在宴會上,她對桑頓的態度從嫌棄到尊重,通過站在彌爾頓的環境中,用彌爾頓的價值標準來重新認識桑頓,發現這個男人在事業上不急功近利,也不是一味追求金錢,他有膽識有謀略,更像一位北方環境中的英雄。而對比起父親的形象,黑爾先生此刻間在北方這個社會中一落千丈,成了一個軟弱的人,而曾經光輝形象的哥哥,也變成了一個做事魯莽,缺乏判斷的人物。人物審視變化,都是基於對桑頓的改觀。

·資本家和勞工之間的不理解,是要介入到對方生活狀態中才能融合。

在桑頓和瑪格麗特之間逐漸走向緩和時,桑頓和希金斯的矛盾從資本家勞工對峙,也轉變成了和諧的僱傭關係。這當中靠著瑪格麗特的催化,希金斯放下驕傲去請求桑頓給自己重新工作的機會,而桑頓也走到了希金斯的家中,目睹了他生活的艱難。兩人在握手言和之後,開啟了一段新的合作關係,他們之間似乎更近一步,既是僱傭關係,也是朋友,因為雙方都懂得換位思路,和諧共贏。

原先的不可調和在瑪格麗特的橋樑作用下,靠著時間與愛孵化。桑頓"教育"了瑪格麗特,使她打開了看待北方社會的眼界,走向成熟;而瑪格麗特也"馴服"了桑頓,是他懂得理解,獲得了教養。


《南方與北方》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背後涵蓋多重意義,有矛盾和衝突,有不被理解走向相互懂得,更是文化和思想的變遷歷程。這裡面沒有所謂的烏托邦,而是極力去倡導文化、文明教養、靠著內在的價值觀去搭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用時間和愛去融合整個工業革命時代的對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