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銜佳話!隱蔽戰線韓練成授中將不授上將,總理:要黨員不要上將

1955年9月27日,金秋時節的北京,一派喜慶豐收的景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儀式在中南海舉行,在黨和國家的心臟地帶,中國人民解放軍收穫著喜悅。光榮與夢想,燦爛與輝煌,在這一瞬間綻放。

27日下午,很多人手持國務院辦公廳發出的邀請函,前往中南海西北岸紫光閣西邊的國務院禮堂,在這裡,將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軍銜的授銜典禮。

紫光閣建於明代,是皇帝閱兵和選拔武狀元的地方。到了清朝,同治皇帝在紫光閣曾接見過日、俄、美、法、荷、英六國使臣並接受了他們遞交的國書,成為清朝政府第 一次正式接見外國使臣的地方。

讓銜佳話!隱蔽戰線韓練成授中將不授上將,總理:要黨員不要上將

中南海,周總理授將軍銜,毛主席授元帥軍銜

參加授銜典禮的陣容不可謂不豪華,有: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勳,各辦公室主任,各部部長和各委員會主任,以及在主席臺上就座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8位副總理,5位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會堂布置得莊嚴肅穆,毛主席的巨幅畫像懸掛在主席臺的正面,畫像的兩邊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一切準備就緒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典禮局局長餘心清宣佈授銜典禮開始。軍樂隊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后,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勳宣讀了授銜命令,接著由周總理開始為各位將軍授銜。

臺下,眾人心情激動,難以自抑,他們都是走南闖北,東征西討,經歷了無數次戰鬥的,甚至有很多將軍還在異域他鄉的朝鮮為祖國和人民奮戰過。可此時,他們緊張得像個小學生。當然,更多的是激動,我國也有了屬於自己的軍銜制度。

讓銜佳話!隱蔽戰線韓練成授中將不授上將,總理:要黨員不要上將

一些有著國外學習、交流的將領深有感觸。在國外,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軍銜制度,每次出席活動都穿著自己的軍隊禮服,我黨軍人卻穿著樸素,甚至出現過把中國軍人當成會議工作人員的事情。

授銜是從大將軍銜開始,接著依次是上將、中將、少將,從時間順序上看,粟裕成為了第一個戴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的人。很多人根據這次授銜和粟裕以往的戰功,稱呼粟裕為第一大將。

本次授銜並不是所有將軍都在場,參加授銜儀式的都是在京將官。一些因病或者在其他地區有任務的都沒能參加,比如徐海東大將因病未能參加,在蘇聯工作、學習的軍官也都未參加,後來還是聶榮臻元帥親自前往蘇聯,奉命給異域他鄉的中國軍官授銜。

讓銜佳話!隱蔽戰線韓練成授中將不授上將,總理:要黨員不要上將

在將官授銜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個小故事。當所有人完成授銜之後,周總理發現臺下還有一人在等待授銜隊列裡,沒有參與授銜。

周總理認識此人,名叫黃火星,就問他:"你怎麼沒有上臺?"

黃火星此時也很尷尬,忙回答道:"剛剛一直沒聽到我的名字,只聽到一個黃火青,我不敢亂認。"

周總理知道肯定是聽錯了,忙讓人重新宣讀了黃火星的授銜命令,黃火星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挺胸抬頭,大步流星,走到周總理面前接受授銜。

讓銜佳話!隱蔽戰線韓練成授中將不授上將,總理:要黨員不要上將

下午5時,在中南海豐澤園東北的懷仁堂,開始隆重舉行授 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及授予元帥和將官的勳章典禮。

穿著嶄新禮服的將官們,集體走進禮堂,個個容光煥發、精神振奮,大家興高采烈地相互打著招呼。

典禮開始前5分鐘,毛主席乘坐著黑色吉姆轎車來到了懷仁堂前。在1300多人的矚目下,毛主席依次授銜給朱德、彭德懷、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等7人。

林彪、劉伯承2人因病在青島療養,葉劍英1人因擔任遼東半島抗登陸戰役演習總指揮,正在大連籌劃演習的工作而未出席大會。

此後,又進行了規模空前的授勳儀式,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有功人員勳章。

讓銜佳話!隱蔽戰線韓練成授中將不授上將,總理:要黨員不要上將

1955年9月27日,註定是載入史冊的一天,經歷過無數戰火的洗禮、生死的磨難換來的勳章熠熠生輝,光榮與夢想燦爛輝煌。

在這美好的背後,是無數人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結果。

首次授銜順利進行,全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由此邁出一大步。正是充分汲取了國內外古今之經驗教訓,新中國的軍銜制才更加合理,更加有意義。

讓銜佳話!隱蔽戰線韓練成授中將不授上將,總理:要黨員不要上將

抗戰勝利前後,三次籌劃均擱置

近代各國所用的軍銜制度,最早起源於西歐,銜級由戰功而非門第而定,便於擺正軍中關係和實施指揮管理。清末才傳入中國,中國的軍隊照貓畫虎,大部分也都採用了這種制度。

但是當時的中國軍隊行伍習氣已經根深蒂固,在部隊裡,關係比軍銜更為重要,很多人因為利益關係,或排斥或拉攏,軍銜在軍中的管理作用愈加不明顯。

特別是軍閥混戰時期,手握兵權的無銜人士話語權也可能比空職的將軍重,這一習氣甚至到了解放戰爭中,在國民黨軍隊還常有體現。

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以俄為師",軍隊建立時也提倡人人平等,不設軍銜,在最開始的階段,為了發展和鞏固革命力量,這一方式並無不妥,但是隨著隊伍越來越大,戰爭形勢越來越嚴峻,種種不便慢慢凸顯出來。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共中央就曾三次籌劃軍銜制度。一次是抗戰初期,一次是解放戰爭初期,還有一次是在解放戰爭後期。當時我黨領導人已經意識到軍隊正規化建設的重要性。

讓銜佳話!隱蔽戰線韓練成授中將不授上將,總理:要黨員不要上將

想法是好的,但是礙於當時的實際情況,這一計劃並未得以實施。面對裝備優良的日本軍隊,我黨提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開展游擊戰,取得了巨大成效。

抗日戰爭勝利後,游擊戰又被一些部隊應用到與國民黨軍隊的較量中,效果斐然。

部隊打游擊的特性使得軍銜制度籌建困難重重,軍銜制度一再拖延。而後,解放戰爭戰略大決戰提前來臨,軍銜制度只能推遲到新中國建立以後。

1950年7月軍委確定全軍授銜,又經抗美援朝戰爭及全軍精簡整編,評銜至1955年方得完成。

在評定過程中,也是困難重重,軍功評定大致從任職、素質、能力、資歷、軍功等幾個方面進行。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

剛經過連年的征戰,一些部隊存在所謂的"山頭",對一些評定有異議,有抱怨情緒,而有一些人,又主動做出"讓銜"的美談,令評級的上下領導都為之頭疼。

好在經過全方面的評定,方案最終還是敲定了下來。

讓銜佳話!隱蔽戰線韓練成授中將不授上將,總理:要黨員不要上將

在全軍、全國人民的關注下,將帥齊聚一堂,授銜授勳,共同經歷了那光榮而燦爛的輝煌時刻。

值得一提的是,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韓練成的授銜故事。按起義的國民黨軍長對待,可以考慮授予上將軍銜;按他的入黨和當時的職務,只能授予中將軍銜。韓練成向周總理表態:"和平建國,我就該功成身退了,還爭什麼上將、中將?你是最瞭解我的人,我是什麼起義將領?何況,我幹革命本來就不是為著功名利祿。"

後來,韓練成堅持按入黨時間和職務、級別授予中將軍銜。總理得知後高度評價:韓練成要黨員不要上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