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陽,據說是鰲拜的故鄉;那裡的文物及民俗


雙陽是個歷史久遠、開發較早的地方。在山河、太平、奢領等鄉鎮(街道)出土的第四紀更新紀鹿角化石、猛獁象象牙化石、野牛頭蓋骨化石,青銅時期夾砂陶壺、陶罐、陶碗、紡輪和磨製石刀、石斧、石紡輪、石網墜、石箭鏃等文物考證,在距今2700年至3300年前夏、商、周之前的氏族時期,遠古先民們就從事漁獵耕織、生產生活,在雙陽即有人類生息繁衍。

一、雙陽區文物保護工作

雙陽轄區內現有文物保護單位14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長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雙陽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6處,未定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按類別可劃分為古遺址109處,古城址7處,古墓葬10處,古建築3處,戰績地3處,古窯址2處,紀念地8處。

1、五家子遺址:

遺址位於雙陽區山河街道辦事處五家子村北500米,通過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配合長雙水泥廠和地方經濟建設先後進行了三次大型考古發掘工作,出土房址3處、土坑豎穴塊石壘砌石棺墓5座、灰坑7個,出土文物有陶器和石器兩種,共出土器物和文物標本1300餘件:陶器有壺、碗、罐、杯、紡輪、鼎足、鬲足、甑等,多為夾砂紅褐色和夾砂黑褐色陶質,器壁較薄、素面無紋、質地堅硬、輪制。石器有雙孔石刀、石斧、石錛、石鏟、石犁鏵、石磨盤、石網墜等,均為磨製,通體光滑、刃部鋒利。

雙陽,據說是鰲拜的故鄉;那裡的文物及民俗

遺址保護面積26萬平方米,控制地帶面積12萬平方米,總面積38平方米。是東周時期古人類聚落址,具有典型西團山文化特徵。

1981年3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吉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2月,吉林省住房和城市建設廳、文化廳劃定了五家子遺址保護範圍及控制地帶。

2014年5月,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工作安排,完成了“五家子遺址公園可行性可研報告”。

2015年4月,區文廣新局委託吉林大學人文學院編制“五家子遺址” 立項報告與保護規劃方案。同年8月上報國家文物局審批。方案內容包括本體保護、測繪、勘探、考古工作、五家子遺址保護工作站等建設事項,為五家子遺址公園建設實施奠定基礎。

2016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和吉林省文物局確認,五家子遺址安防項目正式啟動,雙陽區文物管理所委託北京公大永泰安防技術有限公司,編制五家子遺址安防工程規劃方案。內容包括安防機站建設、遠程監控系統和遠程報警系統。

2、南城子古城:

古城址位於雙陽區太平鎮長山村東南1200米,古城現存城牆高2.5-3米、基寬12米-15米,邊長500米、周長2010米,四角設有角樓,南北城牆各設有馬面4個,東西城牆設有馬面2個,在南北城牆設有城門、均為甕城,南側護城河痕跡明顯。城址保護面積25萬平方米,控制地帶面積6萬平方米,總面積31萬平方米。

出土文物有六耳鐵鍋、鐵刀、銅印和大量具有遼金時期建築飾件,建築飾件多見於獸面瓦當、筒瓦、滴水瓦和泥質灰色磚。是遼金時期的軍事重鎮,是當時軍事、生產、生活、政治、文化中心,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1983年4月,長春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長春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9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吉林省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10月,經吉林省文物局批准,雙陽區文物管理所委託吉林省測繪局四平市測繪院,對古城進行了1:500測繪工作,本體保護工作與立項、方案編制2017年全面展開。

3、小河子遺址:

遺址位於雙陽區太平鎮小河子村一社(軲轆把井屯)東側,遺址發現於2009年雙陽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是青銅時期人類聚落址,出土文物多見於陶器和石器,器形多為陶碗、陶罐、陶杯、陶豆、鼎足、鬲足和石刀、石斧、石錛、石鏟等器皿,遺址面積8萬平方米,年代應為東周,屬於西團山文化類型。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百家重大新發現。

2013年9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吉林省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靈巖閣舊址(圓通寺)

靈巖閣舊址位於雙陽區雲山街道辦事處前進村(雙陽北山),據吳榮桂撰寫《雙陽縣鄉土志》(現藏於北京國子監圖書館歷史文獻部)記載,靈巖閣始建於清朝光緒末年,坐落在雙陽風景秀麗的北山,曾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廟宇,俗稱的北大閣。靈巖閣建築西起龍頭門子的龍角,東至凌雲閣寺,全長400餘米,南北寬150米,總面積為60000平方米。以靈巖閣正殿為中心,前後左右,布有偏殿、禪堂、方丈室、廂房、佛堂、鐘樓和戲臺等建築。佈局嚴謹,錯落有致,是一個包括樓臺殿閣的綜合建築群。據老人講:主持建築人募化吉、遼、黑、冀、魯、豫等六省信徒,募款白銀 八百萬兩。工程浩大。每座建築,皆雕樑畫棟,斗拱飛簷,因建築於朝陽山坡之地,正、偏殿皆布以漢白玉石階梯,並置以白玉石雕欄杆,有的平臺鋪以白玉石板,挑簷之上,礎石之上,是硃紅明柱支撐,整個建築群襯托於綠叢之中,蔚然壯麗。但是,因為主持建築人蔡某某與吉林將軍有隙,意欲造反,被勒令拆除,拆除時工程尚未完全竣工,僅存東廂房(現為圓通寺觀音殿)。

1993年,長春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長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雙陽區開放旅遊項目,經吉林省文化廳、宗教局和長春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批准,同意在原址本著“整舊如舊、恢復原貌”原則修復重建。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建設面積近2萬平方米,重建修復項目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地藏殿、客堂、寮房,修復東廂房為觀音殿、齋堂等設施。是我區重要旅遊景點,是文物保護利用的重要體現。

二、民俗文化—

大營子清真寺:

清真寺位於長春市雙陽區雙營子回族鄉大營子村,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約為1735年—1736年﹞,初建時為三間草房,坯土築。原址在大營嶺下,光緒六年﹝1880年﹞遷至嶺上現址。1926年擴建,並翻建成宮殿式的大殿一座,殿前磚砌月臺,南北配有耳房,南屋為沐浴室,北屋為講堂和住所,與正殿相對的一棟房屋是門樓、伙房和倉庫、寺院周圍有2米多高的土築圍牆。寺的周圍榆樹成行枝繁葉茂。以前寺裡原有土地600畝,用以收租養寺。當時寺的旁邊有一眼水井,清澈見底,現已被填埋。

1995年,長春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長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雙陽區大營子回族自治鄉大營子清真寺管委會申請,經長春市文物局組織專家論證批准,大營子清真寺修復重建。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設有門庭、望月樓、沐浴室、暖房、客房、阿訇辦公室和回族文化博物館等建築設施,吸收民間資金900餘萬元,於2016年9月22日竣工。是融沐浴、朝拜、文化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建築設施,是雙陽區又一處文物保護利用景觀,擬定提升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博物館建設:

雙陽區博物館成立於2012年12月,館址位於雙陽區東雙陽大街618號(原雙陽區圖書館辦公樓),館舍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93平方米。

內部機構設置為;社教部、陳列部、保管部、安保部、辦公室、文物修復室、攝影室、監控室、陳列展廳6個等。經過初步改造完成了基本陳列展廳1個和臨時展廳2個,現有梅花鹿展廳2個、多媒體功能廳1個需要改造中,於2013年6月16日,正式對外免費展出,年接待量近8萬人。

博物館館藏文物533件/套,其中:三級文物14件/套,對外展出文物106件/套。內容涵蓋舊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漢代、遼金時期、明清時期雙陽所出土文物精品展。

雙陽區博物館自成立以來,開展了“雙陽簡史-雙陽出土文物陳列展”、“永不磨滅的豐碑—焦裕祿生平事蹟展”、“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主題圖片展”、“偉大的征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主題圖片展”, 2013年-2016年,完成了雙陽區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內容包括摸底調查、登記收藏單位374家國有企事業單位,確定收藏單位2家,完成了雙陽區博物館館藏文物533件/套、雙陽區文化館1件/套、總計534件/套文物藏品的信息採集、攝影、編號、命名、數據錄入等34項基礎工作。每年“5.18世界博物館日”積極開展宣傳工作。

雙營子回族文化博物館的籌建已全面展開,現已完成館舍建設和回族文化博物館陳列大綱的編寫工作,當務之急是解決回族文化展品的徵集、收集和裝潢、陳列布展、安全防範設施的配備工作,完善各項管理制度的編寫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