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應該認清的幾個道理


90後都已經三十歲了,70、80後在打拼的路上已經不知不覺變成了中年。古語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的年紀,還是很多疑惑。一些道理不認清,疑惑還會繼續。


人到中年,應該認清的幾個道理


關於成功

  • 每個人都是成功的,沒有人不成功!

那為什麼只有極少數人覺得自己成功?因為參照不同,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成功的標準,這個標準來源於一個榜樣,這個榜樣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很多人的組合,但就是沒有自己。

你成功的水平很少能超過自己的個人發展水平,因為你是什麼水平,就會創造什麼水平的成功。

這句話出自熊谷正壽的《記事本圓夢計劃》,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每個人都是成功的。你做的每件事,它的完成度是由個人的發展水平決定,而這一件件事的完成情況就決定了你的成功水平。人們之所以覺得自己不成功原因就是那個"榜樣"的能力遠高於自己,榜樣的成功不是自己能達到的。

因而沒必要抱怨自己不夠成功,你已經很好了,你是你這個水平上的成功者。你不滿意的只應該是成功的水平不高,要想更高,那就請專心練好內功,讓個人的發展水平上一個層次。


人到中年,應該認清的幾個道理


  • 成功是由一點點成事累加起來的!

成功沒有驚天動地,那些你的榜樣總是在不經意間成功,你驀然回首時才發現這麼一座大神。因為成功是累加的。把成功這個事件拆散,你會發現它是由一次次成事疊加起來的。馮唐寫了一本中國管理學的大作就叫《成事》,把事做成就是最基本的成功單元,一次次的成事,逐漸累加,才會造就質變後的成功。世上沒有成功學,只有成事學,把事做好,離成功就近了一步。

關於能力

  • 與其關注短板,不如發揮長板!


人到中年,應該認清的幾個道理


"短板理論"深入人心,每個木桶的盛水量由它最短的那塊板決定而不是最長的那塊,所以,人們都在努力的去補短板,來完善自己。

可是還有一個詞叫做“揚長避短”,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自己的長板領域裡做文章,沒人去死磕短板。馬雲沒去死磕自己的數學,霍金更是對比普通人來講除了腦子全是短板,但他們一樣非凡。

原因有二!

  1. 短板之所以會短,是因為那是一個人很難去克服的缺陷。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難以去完善的缺點,也許是身體、思想或者心理上的,但對個人來講,它很難被征服,即使你耗盡氣力也不會得到很好的結果,所以與其在那兒死磕短板,不如去讓自己擅長的那塊板更長。
  2. 長板在現代社會更有用。信息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各種交叉協作越來越緊密。這時,用不著你的桶立在那兒盛水了,而是需要你將桶傾斜來盛水,決定你成水量的就不再是短板,而是長板了。


人到中年,應該認清的幾個道理


關於責任

  • 除了你自己,任何人離開你都可以過得很好。

中年人總是無形中將自己放在一箇中心的位置,家庭也好、工作也罷。不能因為年齡處在中間,就自成中心吧!上有老、下有小,公司還有一大堆事,沒關係,沒有你也沒問題。疫情期間,因為隔離沒能及時返回單位的人會發現,沒有自己單位照常運轉;出差的時候,每次打電話回家可以感覺到家裡人都挺好,沒有想象中離開你一團糟的情況。

所以,別傻了,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離開你活不下去,那個人就是你自己。

  • 扛下一切,恰恰是你軟弱的表現。

中年人總把壓力掛在嘴邊,似乎所有事都壓在身上。其實這是事實,不過,都是自願的。中國的中年人有一個共同的愛好:愛扛。

愛扛,也許傳統使然,不管事多大,先扛下來再說。孩子學習不好,我管;老婆心情不好,我哄;父母身體不好要管,我照顧;工作遇到難題,我上。但結果往往卻是,什麼都扛卻什麼都扛不住,越扛不住越要去扛,把自己陷在這個死循環裡掙扎。

這其實恰恰是軟弱的表現。骨子裡對自己的不自信,迫使自己要用“扛”這種形式上的東西來撐場面。這樣再有做不好的事,就可以用扛的太多來解釋,而不會顯得自己能力不足。

放下不該扛的一切,正視自己的軟弱,試著與自己重新對話,從壓力中解放出來。


人到中年,應該認清的幾個道理


關於健康

  • 與身體和解,再優秀的運動員在這個年齡也該退役了。

中年人的身體機能在下降,這是再明確不過的事情。強如職業運動員,在40歲的年紀也基本都退役了,半人半神的卡特也只是在些許上場時間裡延續者他對籃球的熱愛。熬夜、菸酒、過勞,這些東西中年人們一樣不差,全部在線,而且特別忌諱被認為身體不行。其實,身體和中年人一樣,出了問題它會自己先扛住,啟動自己強大的修復系統來對抗機能下降帶來的各種問題,但是請愛惜它,別等到它扛不住再後悔。


人到中年,應該認清的幾個道理


是時候與身體和解了。高度無所謂了,摸不著框可以把框降下來嘛;速度也無所謂了,過了四十年也應該明白終點是用來到達的,不是計時的;強度也無所謂了,已經過了搬磚的年紀,沒人在乎你一次能搬多少塊磚。

善待身體,行將進入百歲人生的時代,算算看自己還有六十年要過,好好的活過剩下的六十年,而不是熬過;瀟灑的走過剩下的六十年,而不是躺過。

這些道理,簡單但實在,在這個理應不攀比、不對抗的年齡,應該認真的對待,用以減少不惑之年還存有的疑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