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民居建築特色是什麼

泰國  泰國的民居建築分為現代建築和

傳統建築。泰國的傳統建築很有特色,它不僅體現了泰國的自然風貌,也與泰國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息息相關。泰國的傳統民居是高腳屋。高腳屋是由6根以上的木樁架設而成的下部空曠的一種欄杆式建築。高腳屋的上層住人,底層圈養牲畜和放置農具。中間有樓梯與地面相接。屋頂由茅草、椰葉、棕櫚葉或鐵皮構成,牆壁是竹篾或木板。有的房屋是尖頂,有利隔熱。高腳屋呈長方形,由正屋、陽臺和過廊組成。  正屋是住房,沒有床,人們在地上休息。陽臺是人們會客或家庭成員休息的地方。高腳屋的支柱高1.5米,主要功能為防止野獸、通風和水害。陽臺邊的樓梯級數為單數,客人或主人進屋時都必須脫鞋。

泰國民居建築特色是什麼

  水上浮屋也是泰國的一種傳統住宅。水上浮屋的結構比較簡單,人們在靠近岸邊的水中,把較粗的原木埋在水中,然後把木筏拴在木樁上,在木筏上建築房屋。浮屋房頂用棕櫚葉、茅草或鐵皮做成,呈人字形。地板是用木板或竹片拼接而成,固定在木筏上。每棟浮屋由3間屋組成,正面朝著江河,可以開關的竹壁全天敞開以利通風。前面是走廊,走廊上安有欄杆,以防止小孩落水;中間是臥室;後面是廚房。水上浮屋可以移動,利於搬遷。

  水上浮屋的產生和存在與泰國的自然環境分不開。泰國是一個多河流的國家,境內大部分地區水網密佈,修建水上浮屋既簡便又實用。據歷史記載,泰國的吞武裡王朝時期,在京都一帶有大量的水上浮屋。在曼谷王朝拉瑪三世時期,曼谷的水上浮屋曾經達到7萬棟之多,居民有35萬之眾。

泰國民居建築特色是什麼

  

河流兩岸流動的水上村莊——排列整齊的浮屋構成了泰國的一道獨特景觀。水上浮屋的消亡與漁業生產的發展有關,今天,由於泰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大多數人已經不再生活在水上浮屋中,他們遷居到了陸上。不過,在泰國中部以及曼谷的周圍,人們仍然可以見到水上浮屋的蹤跡。

  隨著經濟的發展,泰國居民的居住條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居民大都住在泰式風格的鋼筋水泥結構的建築中。隨著城市人口向郊區的流動和新式居住區的增多,泰國出現了不少現代樓房。這些新居住區改變了人們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認識、價值觀念等產生強烈的影響。

  泰國城市規模不大,但是發展卻極快。高樓大廈林立,各種住房外形美觀,內部設施比較先進。泰國城市人口逐年增多,但是泰國的住宅增長率卻高於人口增長率。從1974年到1984年和從1984年到1988年,曼谷的人口增長率分別為25.3%和7.1%,住宅增長率卻高達66%和37.6%。住宅業發展的速度很快,因此沒有出現城市住宅緊張的局面。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與人口增長相比,泰國的住宅建設並不滯後,但是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泰國社會存在著貧富懸殊的現象。曼谷有300多處貧民窟,居住著1/10的市民。

泰國民居建築特色是什麼

  儘管泰國城市化率不高,曼谷卻提前出現了城市郊區化現象。所謂城市郊區化是指城市居民自發地遷往郊區,圍繞中心城市向周圍無限地蔓延開來,形成星羅棋佈的居住區,而大量的工作、娛樂、學習場所以及商業服務機構等仍然留在市中心。當前,城市郊區化僅僅存在於發達國家中,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尚未出現這種現象。

  隨著城市郊區化現象的出現,泰國政府於1987年制定了鼓勵地產業的政策,允許保險公司投保房地產,從而在曼谷掀起了住宅業建設高潮。在這次開發熱潮中,公寓私有共有方式(即所屬房產為私有、庭院等公共用地為共有的共管公寓)迅速興盛起來,共管公寓成為曼谷郊區的主要住宅,是城市郊區化的重要標誌。共管公寓中居住的大部分為白領、醫生、律師、文職官員、大學教師等群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