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發生在哪裡?沒錯就是陝西商洛

大禹治水時,曾“導洛至熊耳”。然歷來對“熊耳”之實指尚存爭議。陝西省商州市(古稱上洛縣)西南之熊耳山。北宋理學家邵雍(字堯夫,號康節),寓居商州城南之天柱山達八年,即持後一種意見,併為此題寫了一首《辯熊耳山》的“五律”:

昔禹別九州,導洛自熊耳,東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

熊耳自有兩,未知孰為是?書傳稱上洛,斯言得之矣。

“書傳稱上洛”,即是說《尚書》、《左傳》所說的“導洛自熊耳”,係指上洛縣(今商州市)之熊耳山。而且又強調了一句“斯言得之矣”,就是說這話說對了。

熊耳水患治理之後,大禹又治水商山。商山,在今陝西省丹鳳縣城西南7.5公里處,因形若商字而得名。《商州八景》有“商山雪霽”,且因秦末“四皓”(四博士)隱居此山而名噪書史。治理商山水患,要比治理熊耳水患難得多。在大禹正犯愁的當日,有位名真行子(或貞行子)的奇人,為指點大禹治水取得成功,登門饋贈給大禹兩部“寶書”:《九疇書》及《靈寶五符治水真文》。大禹正是讀了這兩部書才將神州劃為“九州”,分區疏導,不僅降服了丹江“妖龍”,而且治住了全國洪水之災。這便是“月兒彎彎照九州”之“九州”的肇端。

後來,和大禹一起治水的契(Xiè)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於商,賜姓子氏”。商地古稱商國,即契之封國。

商洛人,為祭祀這些古代治水英雄,曾在境內多處修築“禹王宮”、“契廟”。

清油河和“三馬”地。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在華山和陳摶老祖下棋,輸掉華山以後,單人獨騎,流落到商南縣清油河一帶。有一壯漢叫魯正恩,在此榨油為業,他性格豪爽,仗義疏財,二人一見如故,於是結為兄弟,又以他為將。魯正恩力氣很大,使用的油棰重千斤,動作起來轟轟然聲若雷鳴。其油槽狀如巨碑,中間有一石臼,至今還完好地保存在清油河街頭。他榨的油清清亮亮,質好量多,信譽很高,出於對這位油匠的懷念,後人便將此地叫“清油河”。如今河東5公里路側,還有正恩墳一座。每當秋末冬初,當地油匠紛紛前去憑弔。禱告榨出的油也像清油河的水一樣,源遠流長。的確,商南縣出產的芝麻香油久負盛名,外地人到此又以能買到清油河的香油為幸事。

趙匡胤與魯正恩結伴東行,行至一個山寨,他的坐騎受驚,甩下他脫韁東逃。他二人在後邊急忙追趕,直追到一條山溝才將馬捉住。但又不慎,馬再東逃,直跑到一山小店終於將馬擋住。這裡的人們十分敬仰這位馬上皇帝,於是將這寨、溝、店均命名“失馬寨”、“捉馬溝”、“擋馬店”。

到了明代,有好事者在捉馬溝、馬家巖畔鐫立石碑,上刻“寨翁失馬,安知非福”八個大字,附會出《淮南子·人間訓》中的故事。清代這裡有一地方官員,失職受責被議召於“勤政殿”,回任後在“失馬寨”寫《塞翁亭》一文自況。這一帶人還有個極有意思的避諱:演戲不許演《打瓜園》和《千里送京娘》。據說戲中的陶三春和京孃的孃家就在此地,他們自然都是這兩個女性的孃家人了。正恩墳、京娘洞和玉帶橋,至今猶存。

本文轉載自"https://www.360kuai.com/95151594b0f6e51ce",文中觀點並不代表本號觀點。本號尊重原創版權,如有冒犯,請私信立即刪除。同時歡迎各類投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