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和帖的區別,你的誤會有點深?

常見學書法的人問:什麼是碑,什麼是帖?又或者問:碑、帖怎麼區分和學習?


一般的觀點認為碑就是指刻在石頭上的書體,帖就是寫在紙上的墨跡。


這種看法也對,也不對。


謂之對是因為從材質上確實如此,石頭即碑,紙箋即帖。但從書法的專業角度來講就顯得表面化了,碑帖的概念放在“書法”中並沒那麼簡單。


比如日常問的“你是學碑的還是學帖的?”,這裡面的碑和帖就不僅僅是指石頭和紙了。


梳理書法史的脈絡,書法大致可以分為兩派:帖學和碑學。接下來本文就要著重討論“碑帖的區別”。


首先我們對比下面兩張圖:

碑和帖的區別,你的誤會有點深?

定武本蘭亭序


碑和帖的區別,你的誤會有點深?

鄧石如隸書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刻在石頭上依然是“帖”,而清代鄧石如寫在紙上的隸書墨跡卻是純正的“碑”。


那麼是否可以認為行草書就是帖,篆隸都叫碑呢?

碑和帖的區別,你的誤會有點深?

秦漢簡書

碑和帖的區別,你的誤會有點深?

林散之書法


上圖中,秦漢時期書寫在木簡上的篆隸書墨跡可以稱為“帖”,而現代草書大家林散之的行草書卻可以被劃分到“碑”的範圍。


再看:

碑和帖的區別,你的誤會有點深?

司馬氏墓誌

碑和帖的區別,你的誤會有點深?

董其昌 岳陽樓記


司馬氏墓誌單字如指甲蓋大小,是碑,而董其昌大字岳陽樓記卻是帖。


綜上,劃重點:從書法概念來講,碑帖的區別不在於形制、書體、大小的不同,碑和帖的核心區別在於筆法。


簡單來講,碑和帖在筆法上有以下幾點區別。


帖:鋪毫使轉

碑:逆鋒頂紙


碑和帖的區別,你的誤會有點深?


這是碑帖筆法最主要的區別,以二王為代表的帖學筆法一般用側勢起筆,筆尖往下一切即打開筆毛進入書寫軌道,流利方便的書寫模式很適用於書信手札。


書寫過程中講究面與面的轉換,書寫者不要把筆畫看成一根簡單的線條,筆畫的搭接是由一個面轉換到另一個面的。


這話如果不好理解,讀者可以試看藝術體操中的綵帶,在空中甩出去的樣子是各個面在翻轉的。

碑和帖的區別,你的誤會有點深?

再聯繫王羲之《喪亂貼》中的某些使轉用筆,它在運行過程中筆鋒也是不同的面在翻轉的。


碑和帖的區別,你的誤會有點深?


碑和帖的區別,你的誤會有點深?

王羲之《喪亂帖》局部


米芾說的作書當八面出鋒也是這個意思,筆鋒的使轉要求書寫者手指掌的敏感度要比較高,這也是帖學書法經常以書札小字面貌來呈現的原因。


而碑學書法的起筆 一般是逆鋒入紙,因為筆鋒逆頂而行,所以線條顯得圓渾而有力量。


帖:順應筆性

碑:模擬刀刻斧鑿


碑和帖的區別,你的誤會有點深?


帖學的用筆在轉折提按之間充分順應筆性,該提的時候提,該按的時候按,筆毛在打開和收窣之間自由裝換,如庖丁解牛,不輕易損其鋒芒。


所以帖學用筆一般只用到筆尖及一點筆肚,因其要充分利用到毛筆的彈性,寫帖一般會用短鋒硬毫去書寫。


碑學模擬刀刻斧鑿,所以下筆會狠一點,勢大力沉,如老牛犁地,有時候在行筆過程中會刻意地去找一點阻力感,節節換勢,如屋漏橫,如蟲噬木,有一種積點成線的感覺,有時會將毛筆按到筆根。


因其要體現出渾厚豐富的線條質感,寫碑一般會用長峰羊毫。


碑和帖的區別,你的誤會有點深?

曾熙書法


上圖中的碑學用筆節節換勢,筆畫線條有時候會出現如顫抖狀的波磔,追求蒼勁老辣的效果,但這種筆法不可太過刻意。


帖:追求清雅精緻的書卷氣

碑:追求渾穆古拙的金石氣


碑和帖的區別,你的誤會有點深?


從筆法上升到審美範疇來看,帖學如高士名流、清風朗月,碑學如古佛陶俑、璞玉渾金,筆法體系和審美造成了帖學碑學的不同。


歷史上有人尊碑抑帖,有人尊帖抑碑,因時代風氣的不同循環往復、爭論不休,我覺得對待兩者只有喜好不同,而不需要有高下之辯。


大家對此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