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启蒙课》笔记3、中国文化思想的巅峰——老子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中西哲学启蒙课》笔记3、中国文化思想的巅峰——老子


这是我学习王东岳先生《中西哲学启蒙课》的第3篇笔记,这门课精彩绝伦,但它并不直接产生实用的效用,是精神奢侈品。我强烈推荐给在生存之上依然有知识渴求的同学享用。

之前我分享了两篇笔记,也收到了一些同学的反馈,我还是想再说明一下。

上期节目的最后,我们说到了文化的遮蔽效应,其实对于个人来说,我们每个人脑子里固有的观念和知识都会形成这样的遮蔽。我们对已知的捍卫,对颠覆的排斥,浅薄与狭隘都来源于对此的豪不自知。还是希望我们能保持思想上的开放,既然有幸相遇,就不要错过。

其次,这是王东岳讲课的笔记,因为是讲课,他就要照顾听众,都是在用类比法和归纳法进行非常浅显的表达,放弃了很多的严谨性。而我们主要是听他的思想,体会他分析观察事物的角度。如果要挑剔严谨性的话,请读《物演通论》,其中有严密的理论证明过程。

对王东岳先生本人同学们可以充分信任,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时尚集团董事长刘江,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乔建,房多多创始人段毅等等商界大佬以及罗振宇都是王东岳的学生。罗振宇在他的节目里曾说,王东岳是他所见过的,无论是知识总量还是看待问题的高度,都极为卓越的一个人。

对于王东岳的这套理论同学们也大可放心,1998年,也就是20年前,他就开始落笔写书,在这20年时间里,无论是他自己推演,还是回答别人的辩驳,很多问题已经考虑的很清楚了,请相信他不会犯低级错误。也只有与他在同一个层次上所提出的反驳意见,才有价值。

所以,我们就放心的虚心学习就好了。


对老子的评价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老子的思想主旨。这期节目会非常的颠覆,千百年来老子的思想都被曲解和误读。一脉超高的虚学思想已经沉沦为具有实操指导意义的实用之学,是对于老子超高思境的贬低。

王东岳对于老子的评价极高,把老子称之为中国思想文化之元祖。

当年老子是周朝国家守藏史,相当于“国师”,周朝王室及各诸侯一切学问的咨询者,是国家文化的最高代表人。

上期节目我们还说,中国传统文化从不产生哲科思维,但老子却是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他的思想表现出狭义哲学的某些深在特征,其高度即便和西方哲学史上的大哲相比,也毫不逊色。老子的目光别致而深远,思想高深,其后人无人可与之比肩。

中国整个国学思想奠基,全部发生在先秦时代,此后除了东汉佛教传入之外,几乎就没有什么重大建树。而整个先秦时代,思想的最高点仍然在老子这里。

老子与孔子是师徒关系,孔子对于这位老师,留下了一评价:“吾今日见老子,其犹见龙也。”这是著名的犹龙之说。我今天见到老子,终于是知道龙长什么样子了。


哲人思想—追究终极


孔子与老子,这两个人虽然是师徒,文化品格截然相反。

最能反映孔子的,是《论语》中的一句话“知其不可为而为”,我明知道做不到,但依然会努力做下去,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态度,两个字总结就是“入世”。

而老子呢?他的文化品格极端的消极。最具代表的是《道德经》中的6个字“无为而无不为”,平常理解为我什么都不做,却把什么都做了,很荒诞。其实意思是,道派生了天地万物,却没见天地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可见老子极端消极到一无所为的状态,所以两个字总结叫“出世”,出离人世。

我们经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出自《史记》,司马迁用这句话说着这两个人们尽管是师徒,但道却不同。

所以我们理解老子首先要知道,极端的消极是他思想的背景。

关于老子的身世背景和老子书的成因,我就不介绍了,我们直接来看老子文本《道德经》。

这5000字是我国古代最深奥的难读的典籍之一。对它稍有了解同学都知道,这里所说的“道”与“德”,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伦道德完全不一样。这两个字在文本中从来没有并列的出现过。

道德经分为两卷,道卷,讲宇宙观与自然观,德卷,讲社会观与人生观。

上期节目我们说,农业文明导致人口暴涨,人际关系和资源关系格外紧张,所以先秦诸子百家全部关心的都是人伦社会学问题,自然学完全偏废,这与当时古希腊哲学形成强烈对照,古希腊哲人都在仰望星空,思考自然宇宙。

我们的古代先贤们,在讨论人伦社会问题,讲君子之道,讲人的行为准则的时候,都缺乏一个深在的根据,那就是凭什么要这么做呢?而老子追问了这个终极问题。

《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之道是天地运行的总规律,而人之道则是人类文明的行为之道。我们需要首先弄明白什么是天之道,才能说人之道应该如何运行。这一脉思路就是狭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称之为追究终极。所以老子才能称之为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


《中西哲学启蒙课》笔记3、中国文化思想的巅峰——老子


道论


首先,什么是道?老子借用这个字表述天地运行的总法则。

我们需要明白,语言和文字,是在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中构建的,但是哲学表述的却是形而上的问题,所以很多哲学家,像是黑格尔、莱布尼茨和释迦摩尼都曾表示说日常语言不足以表述哲学。

这就像数学有自己的符号,音乐有五线谱,电脑有编程语言。可惜哲学却没有,这就让哲学的表述非常困难。

所以道德经第一句话,大家都知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所说的天道,可以表述,但是要用非常语言才行。我们对万物的属性可以加以命名,但用正常的语言却无法做到。

只有对哲学做深入思考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体会,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极为别扭与艰涩。所以老子当然知道,他的思想和文本是很难被世人所接受的。所以他自己说:能够读懂我的人极为稀少,能够按照我所说的去做的人,也就非常的高贵,“知我者稀,则我者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道德经》中最最重要,最最核心的几句话,以此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同学们听老子的文本解释,是需要一些耐心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同学们也都知道,有人解释说老子在2600年前,就对现代宇宙论有所猜想。这当然是抬举老子,但是不可能的。当时的信息量极低,而现代宇宙论是科学高度发达,相对论出现之后,在大信息量下建立的宇宙观模型。所以,老子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宇宙观当然不可能相提并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派生了连天地都没有出现的混沌状态,混沌状态派生出了天地,天地派生出了动物、植物与人,动植物与人最后派生出了天下万物,万物指代生命物质。

这说明了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逐步演化而来的。今天我们懂得进化论,认为这是一个常识。但他可是一位古人,我们想象一下自己小时候看待这个世界,能想象得到世界是演化而来,而不是本来就如此完整呈现的吗?肯定想不到的。进化论这个概念是直到18世纪有的,而老子竟然在2600年前就持有万物一系演化而来这样一个纵深观念,确实非同寻常。

要知道古希腊第一哲人泰勒斯当年说了一句话:水为万物之源。今天看来当然不对,但就因为这句话包含了世界是从某个原始状态逐步演化生发而来,这样一个超前宏阔的眼界,因此就奠定了他西方哲学之祖的地位。

接着,老子说“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天离道最近,它稳定恒久,我们只有把持这个特性,才能不受伤害。

之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表达了万物演化的序列,“天乃道,道乃久”又表达了在这个演化序列中有持久与稳定性的差别,那么非道的东西,就是不持久,且没有稳定性可言的。所以老子认为,物质的稳定度在演化进程中逐渐丧失。

接下来,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的刍狗是只用草扎的拿来祭祀的狗,指代低贱的东西。意思说,天地没有人类文明社会的那么多讲究,他对万物都一视同仁,不会给谁特别的关照,结果万物顺势而发,永恒存在。那么人之道就应该顺应天之道,因此管理天下的人就应该无所作为,不要使用文明派生出那些过多的花样,这是违背天之道的行为,它只会扰动和破坏人类的生存状态,对我们造成戕害。

有一句同学们都知道的话,“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用具象的水,来比喻天道运行的自然方式,最佳的状态就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竞争,并且向下流动,处在最低的位置,被众人所厌恶,这个状态最接近于道。

为什么要说这个?老子是在借此批评人类文明社会的竞争格局违背天道。

原始氏族社会,财产公有制,没有私有财产,也不存在竞争关系,私有化发生之后,激烈的竞争格局就此形成,人人力争上游,因此天下紊乱,苍生难安。但是天地运行没有这样的竞争格局,所以没有这样向上配位的冲动。

王东岳认为,老子道论的中心是这一句话“弱者道之用”。绝大多数人解释为以柔克刚,这确实是老子的原话,但其中还另有深意。我们刚才一直说,老子存在一个演化论的纵深目光,那么弱者道之用就应该是在这个演化通道上,表达道的一个动态运行方式。而最接近道的天,又表现出恒久性和稳定性,那么整体梳理解释应该是:

弱化现象是道的实现方式。

紧接着他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物如果发展的太快,那就会很快的老化,这已经脱离了道。可见老子在道论中含有一种追求稳定的眼光。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最原始的派生一切的天地都不能永恒,人又何其柔弱。“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最弱化者当然指代人类,人却能够驾驭比我们坚强得多的万物。他发现存在度很低的最弱者人类,却具有了驾驭存在度极高物象的能力。

最终,道卷总结出两个字“柔弱”,这两个字在老子文本5000字中出现了11次之多。


德论


我们再来看德卷,什么叫德?

德的甲骨文原字是一个人走在有岔路的大道上,眼睛只盯着前方,一心一意往前走。换句话说,顺天道而为,就是德。所以老子的道德与我们所说的道德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天地万物运行的总法则,是为道;顺应天道而行,是为德。

老子说:“万物尊道而贵德”,清华校训厚德载物就出自这里。但我们把他物解释为人物,德解释为伦理,而老子所说的德是物德,万物都遵行的法则。

老子借此批评人类文明,万物都有的德,而人却没有。

他接着补充说:顺着万物运行的方式,不要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叫做德。“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他继续批评人类:“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话已经说得很重了。当我们倡导德的时候,我们已经把道给丢了,后来我们把德也丢了,于是开始说仁,近下来我们连仁爱之心也保不住,只能讲义,最后把道、德、仁、义全丢了,只能讲礼,所谓礼,是国家政治法统以民间礼仪礼节的总和。我们这些全部丢弃,人类文明社会才开始了严刑峻法的暴力管控。

那我们应该要怎么做?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意思就是说,把我们的五官通道都关闭,不要接受太多的外部信息,关上精神世界的大门,把文明的宏大志向磨挫掉,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文明社会的纷争。

然后是那句成语和光同尘,把自己降格为跟自然的光线和灰尘一样,才能与天道扣合。

可见,老子不断在批评人类文明违背了天道,丧失了物德。

还有一句也是非常清楚的表明了这个意思:“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只有出生7天内的婴儿,才有厚德。文明人展开自己的智慧,形成一个高智群体,释放自己的贪欲,构成了一个竞争社会,其实这是背离天道,丧失物德的进程。

王东岳认为,老子德论的中心是这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德就是顺道而行,其他多的什么都不要。总结为两个字“无为”。

对于老子所说的无为,很多人理解成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这样啊,这是对为的一个智慧化的选择,但是老子反对文明社会调动智能的过程。

无为的意思是反对一切文明化的作为。

我们来看,老子所表述的人之道的应该是什么样,怎么做才是符合天之道的。

他的理想是回到原始氏族社会,国小民少,就算有先进的工具也不用,人民看重生死不离开自己的家乡,不被什么勇敢献身之类的信念所裹挟。就算有车有船有兵器也没人用。人们都回归到结绳记事的淳朴状态,享受最简单的生活快乐。国与国也回归到动物亲缘社会,狼会吃羊没问题,但狼从不会吃狼,同类之间划分地盘生活,绝不发生残杀。

退回到非文明未开化的生存状态中去。“国更小,人更愚,事更简,物更朴”,这才是老子真正的理想。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我有三宝,永远握在手里,从来不放松。

一曰慈,今天我们理解是慈悲,不是的,慈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那种疼爱,这是原始氏族社会的主流情怀,因为当时是群婚制,孩子的爸爸都是其他氏族的男性。孩子生下来本氏族内的人全是孩子的血亲,共同养护孩子。

二曰俭,俭不是俭朴的意思,它的意思是吃饱穿暖以外多一点都不要,除了人类之外所有动物都是这样的,就算啮齿类动物囤积食物也只是为了满足过冬,除此之外多的都不要。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实现贪欲的过程。今天我们生活中所有的必需品,什么吃穿住行用,全部都是之前的奢侈品。人类贪心万丈,促使文明高度发展,文明发展又进一步调动人类的贪欲,两者互为刺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今天我们都说敢为天下先,但老子他人家却倡导不创新,不要推动文明的进步发展。


《中西哲学启蒙课》笔记3、中国文化思想的巅峰——老子


思想者的全向度视野


说到这里,真的是大跌眼镜。我们看到,老子反文明反文化的观点非常明确。这是为什么?在当年,中原文明周边全都是未开化人。所以老子能够直观的看到,文明的中原,却人际关系紧张,战端遍地,血腥冲天。商灭夏,周灭商,春秋时代180多个诸侯国打成一片。而周围的原始氏族社会,却是一片安宁。

今天的文明已经枝繁叶茂,长得过于庞大,以至于我们根本不可能看清文明的全貌与趋势,但是在2600年前,古代文明是一个小小的幼苗,它的全貌一望而知,对发展趋势看得一清二楚,在直观的对比下老子就看到,文明将是一场灾难。

我们普通人都只具有前向视角,但是思想者能够补足后向视角和后向思维,确保在全向度的思维中考究问题。我们发现人类思想史上最重量级的思想家,都表达出了反文明的倾向。

比方说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克己复礼”,想要倒退回西周早年周公旦制礼作乐的封建社会体制中去。

比方说,柏拉图,他在《理想国》那本书中提出,他主张公有制,不要有私有财产,反对对偶婚制,主张孩子应该由社会公养。这些主张全部都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状况。

在比方说卢梭,他著有《社会契约论》,他的理论构成了西方现代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本人认为契约社会是非常糟糕的一种社会形态,他认为人类的“黄金时代”,像猴子在丛林中生存的自然状态是最好的。

你看,这些最重量级的思想家都表现出了反文明倾向,其中必然深含着某种不为常人所理解的内蕴。

在下一期笔记中,王东岳会借助一个大信息量的模型,对这个现象加以分析和解读。老子所说的万物演运的总法则,天之道到底是什么,下期我们作出回答。


总结


对本期节目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元祖,思想高深,其后人无人可与之比肩。老子的思想态度是极端的消极,是出世,是一脉超高的虚学思想,千百年来被当做具有实操指导意义的实用之学,确实是对老子的曲解与贬低。

要理解老子的思想,只能从他的《道德经》入手,老子所谓道德,和我们今天的词面意思相去甚远。所谓道,是天地运行的总法则,所谓德,是顺应天道而为。

道论的核心是柔弱,德论的核心是无为。老子不断在的批评人类文明发展是背离天道,丧失物德的进程。

他的理想是回归到原始氏族社会的生存模式,所谓的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普通人都只具有前向视角,而思想者能够补足后向视角,调动全向度的思维洞悉事实。人类思想史上最重量级的那些思想家,像是老子、孔子、柏拉图、卢梭,都表示出了反文明的倾向。

而其中的深意,我们在下期节目,看王东岳怎么借助今天大信息量的模型对其解读,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柔弱和无为,又是怎么和递弱,代偿对应起来的。下期节目我们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