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面具(三)隨感隨想

歷史的面具(三)隨感隨想

中國的歷朝歷代,北方遊牧民族,是一個讓人不能忽視的大問題。遊牧民族的兒郎們,在北方浩瀚而又惡劣的天氣中策馬馳騁、肆意遊蕩,喝酒吃肉、放聲歌唱。他們快意恩仇、瀟灑不羈,好似武俠小說中快意恩仇的俠客。而遠在南方的漢家男兒卻恰恰相反,他們等級分明,制度森嚴而又分工明確。他們懂得春種秋收,提前謀劃,他們也想肆意遊蕩、快意恩仇,可他們家族觀念和穩定觀念讓他們選擇了每日躬耕,辛勤勞作。他們有稅賦、兵役、徭役,他們的稅賦被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用來維護整個國家的運營和統治。他們整個社會的各個人員的一起努力保證了他們的穩定和繁榮。

塞外草原廣袤浩瀚,可只要是遊牧民族,日子就註定是要遷徙的,他們有成群的牛羊,可他們不能只有牛羊。他們需要和南邊的漢人交換一些生活必需品,需要用牛羊換取他們需要的一切。遇到災荒之年,他們就慘了,牛羊被凍死餓死,他們沒有了交換的資本,可,他們還要活啊,從漢人那裡搶是一個十分方便的途徑。發展到後期,他們有了對南方漢家文明的覬覦。征戰就開始了。

如果論文明程度講的話:我認為農耕文明相較遊牧文明是一種進步。不再完全靠天吃飯,多了一些選擇,使人和上天之間的較量之間,人又多了一些勝算。但選擇項多了,耗費的精力也會更多。相較於遊牧民族的驍勇善戰和隨意性,農耕民族常年勞作的手使起刀槍來更需要一些磨合,而且統治者們對下層勞動者的忌憚也限制了他們好鬥天性的釋放。兩者短兵相接,反倒是遊牧民族會更勝一籌。況且,毛澤東主席的游擊戰略被他們運用的很好: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兩方交戰,反倒是他們一方更能佔去些甜頭。打得好了,不光能多搶走些所需,還能震懾漢家君主,讓他們乖乖的送上金銀與美女,從而讓自己的部落更加壯大,更增加了與漢家抗衡的資本。慢慢的 ,時日長了。遊牧民族的其中一支或幾支,也開始學著漢家的樣子,建立起自己的國度。他們也需要一個分工明確、功能強大的國家機器,去為自己增加更多的資本去與漢家談判去抗衡。只是,他們於此,並沒有經驗。或者說與漢家相比他們更擅長馬上騎射。於是,慢慢長河中,他們的國家,有的敗落了,被別家兄弟建立起的國家吞併;有的是自己衰敗滅亡。但他們中總有那麼一支兩支,做的還不錯,他們取代了漢家的江山,雖然,最終,又被打跑或被推下了臺。但是,與最初的一個個遊牧部落相比,他們的日子已經好太多了。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到底孰優孰劣呢?這種問題跟文治武功哪種更有用一樣可笑。在歷史的長河中,在人類的摸索中, 沒有哪些是絕對的。只有上位者的取捨,只有時代的適合與否。短時期一些衛道士對謬論的推崇與維護,遲早還是會敗於客觀規律的。

歷史的面具(三)隨感隨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