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富縣:別了,窮日子!——富縣2019年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2015—2019富縣14232人脫貧,實現脫貧攻堅戰的“突圍”,消除“貧困戶和非貧困戶、貧困村和非貧困村”的差距、產業後整理助推脫貧致富、扶智扶志注入“新活力”等戰役大獲全勝,讓富縣掙脫困擾多年的貧困泥淖,成為一片大有可為、充滿希望的土地。

陝西富縣:別了,窮日子!——富縣2019年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張志貴:“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

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張家灣鎮黑水寺村非貧困戶楊振舉家的5間新瓦房在峁樑上顯得格外醒目。

多年來,年輕敢闖的小楊靠著跑運輸一年收入3萬多,人均純收入8400元,日子過的相對富足,但他卻有一塊“心病”。

“以前的房子是爺爺1960年蓋的土木結構瓦房,這兩年牆體裂開,一下暴雨,就怕山體滑坡把房壓塌了。”楊振舉說,“我出門在外總也不放心。”

4月,小楊領到危房改造補助款1.2萬元,9月16日喬遷新居:“這下心裡踏實了。”

拐過幾個巷口就是貧困戶張志貴家,56歲的老張正在掃院,身後的3間瓦房嶄新明亮。

“今年我家的30頭牛、125只羊、12.6畝玉米地,總收入3萬元,人均純收入1.5萬元。”以前老張靠種植玉米過活,一年下來收入七、八千元,生活困難。2014年被確定為貧困戶後,在縣鎮村的幫扶下幹起了養殖業。

4月,工隊的挖掘機開到院裡,不僅挖掉了祖孫三代居住60年的土窯洞,更是挖掉了老張家的“窮根”。

老張享受危房改造補助款4.5萬元,蓋起了50平方米的新瓦房。8月27日喬遷新居,老伴把屋內收拾的乾淨舒適。“做夢都想不到,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老張興奮的一宿沒睡。

從生活拮据到相對富足,從土窯洞到瓦房,張志貴們和楊振舉們的差距越來越小。據統計,2016年到2019年富縣共計完成危房改造1646戶,累計投資3259.5萬元。

高興全:“村裡轉一圈,心情特別好!”

山路蜿蜒行至中指塬,羊泉鎮非貧困村裡村作為蘋果產業大村而遠近聞名,村裡的3200畝果園年產量1620萬斤,人均純收入高達1.8萬元。

村裡一溜的平房整齊排列,庭前院後冬青樹鬱鬱蔥蔥,廣場舞已踏著節奏跳起來……絲毫沒有陝北冬日的蕭條之感。

從裡村出發,行至正北方向5公里處便是羊泉鎮唯一的貧困村——鹿首村。

過去的幾年,5公里的距離不僅是兩個村子地理位置上的差異,更是村莊建設和農民收入上無法跨越的“鴻溝”。

“以前村裡全是土路,雨天泥濘,天黑了路更黑。垃圾亂堆,一到夏天蒼蠅亂飛。”村民高興全感慨頗深,“現在水泥路鋪到家門口,春夏有花,天黑有燈,在村裡轉一圈心情特別好!”

他的好心情不僅僅來自村莊的變化,他家8畝果園的蘋果今年賣出了11萬元的好價格。

在鹿首村,像高興全這樣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戶已佔到70%。

陝西富縣:別了,窮日子!——富縣2019年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兩年來,鹿首村新建2座廣場佔地900平方米,新修生產路1.8公里,硬化巷道4公里,新建路燈85盞,栽植樹木620棵……201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6100元,貧困發生率從5.26%降到1%。

鹿首村的變化只是富縣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掠影,據悉,今年富縣投資2593.3萬元,實施了49處貧困村飲水工程、電力提升工程18處、31個村巷道硬化,預計到2020年全縣137個行政村基礎公共服務將全面完善,屆時貧困村和非貧困村的差距會越來越小,直到消除。

趙玉亮:“村裡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有40戶!”

2019年,胡家坡村村民趙玉亮家的78畝稻田,出米5.4萬斤,收入22萬元。

“以前,村裡很多人家都靠種植玉米過活,窮的倉裡沒餘糧,兜裡沒餘錢。”趙玉亮說,“現在村裡年收入10萬以上的就有40戶。”

這都得益於胡家坡村“投入品購買供應、技術培訓、托盤育秧、機械插秧、產品加工銷售”的“五統一”管理帶來的標準化生產效果。如今,1500畝有機大米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年收入330萬元,輻射帶動全縣水稻產業迅速發展。

截止目前,全縣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1萬畝,總產值3500萬,涉及農戶5500餘戶,其中貧困戶380戶,戶均收入6000多元,水稻種植日趨成為縣域川道地區的脫貧增收的特色主導產業。

產業後整理讓胡家坡人大有作為,乘著“農業+旅遊”的東風打造的田園綜合體,讓胡家坡邁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田園綜合體集種植與風光為一體,形成了以稻護鴨(魚)、以鴨(魚)養稻的生態循環系統;栽種了數10畝觀賞荷花、菊花、格桑花,村口廣場、水廁、主街景觀改造完成……一派風景宜人、悠然愜意的田園生活。

2019年胡家坡累計接待觀光遊客7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20萬元,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9.2%降至0.83%,“田園綜合體”為全鎮乃至全縣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致富經驗。

在富縣,塬上“多鄉一業”發展蘋果,37.1萬畝果園年產值30億元,成為富縣的優勢產業,川道也不甘落後,“一村一品”發展煙、稻、畜、蜂,把特色產業做優。蔬菜種植2.7萬畝,烤煙1.25萬畝,中蜂養殖3.3萬箱,毛驢養殖3140餘頭,建成辣椒醬、蜂蜜等加工廠8個……全縣4128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有1至2項增收產業,產業鏈完成了“橫向”和“縱向”的延伸,為貧困群眾趟出了一條致富路。

周紅亮:今年娶了個媳婦!

陝西富縣:別了,窮日子!——富縣2019年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2019年5月1日,在交道便民服務中心立石村貧困戶周紅亮和張芳的婚禮上,證婚人馬禮平喜悅的說:“希望你們的小日子和和美美,天長地久!”

這在4年前,是小周想都不敢想的事。

7歲喪母,17歲喪父,2015年前妻留下3歲的兒子離家出走——接連的不幸讓他連走路都是弓著腰低著頭,成了別人眼中的“恓惶人”。

2015年,周紅亮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第一次見幫扶幹部馬禮平,他像走親戚一樣給周紅亮帶來了生活用品,給孩子帶了玩具,他的噓寒問暖就像春風細雨,慢慢浸潤了周紅亮的心。

不久後,村裡人發現,周紅亮變了——衣服穿戴整齊了,新房蓋起來了,果園裡忙活起來了,碰見村裡人還熱情的打個招呼。

更讓人高興的是,馬禮平還給他介紹了個對象張芳,這讓周紅亮如沐春風。

那段日子,馬禮平把兩家的門檻都快踩斷了,出主意、搞聯絡、做思想工作……終於促成了一樁美事。

小倆口婚後的日子卻是越過越紅火。

得知周紅亮喜好廚藝,馬禮平幫他在縣上的廚藝培訓班報了名,周紅亮在酒店一邊打工一邊實踐。2017年,他用5萬元的小額貸款搭起了移動餐桌帳篷,走村入戶的做起了紅白喜事的餐飲生意,一年下來能收入1萬多元。

“今年6畝果園的蘋果賣了4萬元,能過個富裕年!”妻子張芳高興的說,“明年再生個女兒,我家就兒女雙全了!”

在富縣,周紅亮們的成功蛻變充分印證了“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道理。2019年4128戶貧困戶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就業創業培訓22期,培訓1894人,就業320人,業務技能培訓1600人次……

砥礪扶貧路,2019年是富縣高質量脫貧的穩固提升年,1825名幹部堅守一線,教育、醫療、就業等147個部門情繫群眾,澆灌出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盛景——幫扶1963名學生,對323名患病、殘疾兒童等特殊群體送教上門,實現了無一人輟學;貧困人口參保率、大病患者救治率均為100%,合規醫療報銷率80%以上……4880戶15265人貧困人口,剩餘在冊609戶1033人,5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0.93%。

0.93%是成績,更是鞭策。

“脫貧工作不能滿足於摘帽子,更不能止於摘帽子。”富縣縣委書記李志鋒說,“扶貧要扶在要害上,切記偷工減料、‘紙上扶貧’,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要深耕於群眾,要切切實實為老百姓幹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