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人与番禺部分姓氏源流

何谓广府人?

广府人即广府民系,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东莞以及粤西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广府人是广东风俗文化的主要代表。广府人全球人口约有1.2亿 。广府民系属下有九大分支,包括粤海民系(即广州府和肇庆府)、莞宝民系、四邑民系、罗广民系、高凉民系、邕浔民系、勾漏民系、钦廉民系以及吴化民系。广府人起源于广信。古广信原是远古岭南苍梧古国的治所在地,前后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和珠江流域开发最早的地区 。在今广西梧州和广东封开一带。

“广府”之名称来自于明代设置的“广州府”,所以“广府人”一词最早不会早于明代。

南越族人和疍民

广府人是移民而成,不是广州土著人。广府地区的土著人是南越族和疍民。南越族人和疍民是广州地区的早期居民,并以南越人为主。由于时代久远且历史文献资料缺失,现仅仅考察到南越人“断发文身,魋结箕踞”的一些生活片段。

疍民在明清时期有许多详细的资料记载,疍民主要以舟楫为家,以捕鱼为业。但关于疍民事迹的记载,却有许多,清初以李荣,周玉为首的疍民,因势力雄厚,被平南王招募,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往内地生活,后因无业支持生活,于康熙元年(1662年)率众起义,以失败告终,第二年,在“迁海”令下,所有的沿海疍民,全部迁往内地。

雍正七年(1729年)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颁发过一些保护当地疍民的措施虽有一些政策支持,但仍遭受习惯势力歧视,地位低下,生活艰苦,有些人甚至耻于说自己是疍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策扶持,生活水平才有所提高。

广东境内的马坝人,距今有12.8万年,是广东境内最早的人类。

秦汉时期移民

广府人是中原人南迁到岭南地区的汉族人群。而中原汉人首次较大规模南迁入粤,是在秦代。这是广府人的第一代来源。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124年),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县,并迁来数十万的汉族军民及流放犯,推动了广东的开发。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首次领兵攻打岭南,失利。主帅屠睢阵亡后,任嚣接替屠睢与赵佗再率军入岭南,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首任南海郡尉,并节制岭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称“东南一尉”。以番禺(今广东广州)为郡治,在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广州之始)。

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据有岭南(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定都番禺。90多年后,汉武帝平定南越国,迁移了大量汉人进粤。这其中不仅有普通商贾农民,还有军事人口和行政官员。汉族人“与越杂处”,互相通婚,汉人在岭南站住了脚跟。这个时候,广州一带的人口结构也就开始了变化。移民的到来带来了文化的融合与变迁,这就是“汉越文化融合期”的发端。

秦末汉初,广东有人口

西汉时今广东人口稀少。公元2年有37.5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65%。西汉末期起,中原地区大规模的社会动乱迭起,人口大量南迁,使今广东人口持续增加,公元140年有86.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人。

汉代广东的人口分布以粤北山地人口最多,西江流域次之,滨海低地人口最少的态势。

唐朝开元名相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由于梅关古道的修通,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后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也使得北方人很容易来到南雄珠玑巷定居。

隋、唐、五代移民

衣冠南渡最初指的是西晋末,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的事件,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史称“衣冠南渡”。晋统治者衣冠南渡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是第一次比较重大的南移事件。

从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而远离中原的广东却相对安定。据广州晋代墓砖所铭:“永嘉世,天下荒,但江南,皆平康”。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以避战祸,加上广东被作为罪犯流放地,导致广东人口大增。

历史上三次大动乱,中原地区人口向外迁移的地区。其中就包括岭南地区。

珠玑巷:“七百年前桑梓乡”

晋代的衣冠南渡完成了广府汉人文化的基本构建。在和当地俚人的反复争夺中,汉人逐渐占据了文化上的制高点,成为了当时岭南的时尚源泉。也正是这一批移民,确立了岭南对汉文化和汉人王朝的认可。隋朝完成统一之后,广东已经“以礼义威信镇于俗…蛮中化之”了。

不过这些移民和他们的后代仍然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广州人”,因为他们仍然集中在粤北的南雄。唐、宋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仍,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 大余) 越梅岭南来。在古时,岭南地区为烟瘴之地和官宦贬谪之所。这些先民在兵荒马乱中,扶老携幼,历尽艰险,来到南雄珠玑巷。他们不熟悉岭南各种情况,不敢贸然再南下,只好在此安顿下来,重新创业。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故那里的许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胡妃事件与罗贵南迁

广府人、广州人的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南雄珠玑巷。中原人逃居在南雄珠玑巷后,珠玑巷人口大规模南迁,起始于南宋末年。据说是因为一位姓胡的女子而起,民间称之为“胡妃事件”。而因为胡妃事件引发的罗贵带领97姓人家南迁,又称为“罗贵南迁”。

据黄佛颐《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引《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手钞本是这样记载的:

“宋代间,有宫人苏氏,貌美性淫,贪私无己。一夕,上幸宫,失调雅乐。上怒,命下冷宫,时宋宫禁不严,妃乃潜逃,无人知觉,自度不可复入,因扮作游妇,混杂京省,踪迹飘泊,所遇輙投,时有富民黄贮万,系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人,贮万备船运粮上京,遂得至关口市下,湾泊船只,备牲酬福,时有歌舞近前,似有献媚之态,万见女貌美,稍以意挑之,女即下船,与万言娓娓不己,愿托以终身之事,因载而归。后来上行敕复取苏妃,而不知逃亡久矣。

上怒,敕兵部上书张钦,行文各省缉访,经年无迹,乃复奏,上准歇,不行追究,不知贮万所遇女子,即苏妃也。已改胡姓,立为宠妇矣。一日,其家人刘庄因隙走出,扬泄弊端,传溢京省,兵部官知此,恐上查究,乃诈谓民违法作孽,会同王府六部,所有文武官僚共掩前迹,密行计议,欲洗其地以灭迹。伪称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有贼作乱,流害良民,冒挟圣旨准行,以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地方,择地建筑寨所,聚兵镇守,应国泰民安等事。

时贵祖有婿梁乔辉,现在京都,任兵部职方司,得闻声息,遂遣家人密报,未旬月,部文行批立令照议,严行迁徙,时始兴郡牛田坊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莫不嗟怨惶惶。惟珠玑巷居民九十七家,贵祖密相通透,围集商议,以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势恶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众议而相语曰:今日之行,非贵公之力,无以逃生,吾等何修而至此哉,今日之德,如戴天日,后见公子孙,如瞻日月。

九十七人即相誓曰,吾等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而予等独借公之恩,得赖逃生,何以相报。异日倘获公之福,得遇沃壤之地土,分居安插之后,各姓子孙,贫富不一,富者建祠奉祀,贫者同堂共餐,各沾贵公之泽,万代永不相忘也。世世相好,无相害也。即益名团词赴县陈告,准立文案文引,乃赴府告准案结引,立号编甲,陆续向南而行,所有案卷文引,备列于后。绍兴元年(1131)仲冬望后志。”

贡生罗贵等居民九十七人,原系珠玑村属人也。词称迁移之故,行虑集兵之扰,非有禁过之例,准案给引,此照通行,方至止处,即传该掌官员,告下复引,毋遗。吏房书吏黄英茂行。

罗贵南迁事件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迁徙行动。是由大家集体研究,集体签名,共同发誓的集体行动。行动是官府支持的,发有通行证,联系官府证明文书,并层层予以关照的迁徙行动。一到达目的地,即新立图甲。这次集体迁移是以家庭为单位,97人即97家。多属有有劳动力的家庭。如罗贵即有男仆5人,女仆3人,故生产力很强的。这些迁民是俱有不怕困难和甘冒风险精神的。是一种“逃生”的行动,故互相扶持,团结一起的集体行动。

珠玑巷与广府人

根据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所述,现在珠三角广府人的211个氏族中有191个来自南雄,且大多数是在南宋时期流入的。这些新来的汉人正是看中了被珠江冲击而成的肥沃平原,和滔滔珠江水。有宋一代,移民在这里围田3万多顷,供养了近20万户人家。这个数字是唐朝时的近5倍。

由珠玑巷南迁南海、番禺、顺德、新会、鹤山、香山( 中山),东莞、恩平、广宁、清远、宝安、阳江、增城等地的氏族有73 姓,164 族。

明代移民

明洪武元年(1638年),征南将军廖永忠攻破广州后,《明史—太祖纪》记载,洪武四年,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的余部,温、台、庆元三府的军士,和艺秀山没有田粮的民众,收录为军,驻守广州。

洪武八年(1375年)设有广州左卫、广州前卫和从化守御千户所。据道光《广州通志》,广州左卫有辖田步(岳溪、应堂)、明经(右里)、石头岗(石岗钟姓和市头陈、梁、关等姓)、河南地(今广州海珠区)、官桥(以上茭塘司属),榄山、沙涌、官涌(含永善和华龙草堂)、新桥、石碁、吓窝沙等11屯。

雍正初,习称“九屯”的新桥、沙涌、明经、官涌、石碁、官桥、榄山、田步、石头岗等屯,在新桥村东集资建书院,并订有“守望相助”盟约。

民国时,十五屯乡还属于番禺,在1950年,被划属东莞,今为中堂镇一部。

从化守御千户所有辖永太、赵陂、握山、冯村、水口、剑岭、甫头、大围、良田、石湖等10屯。50年代后,从化守御千户所的各屯先后划属广州市郊区和花县。

番禺的屯兵,除了负责巡逻警戒,保卫疆土,还要垦荒辟土,耕种谋生,缴纳赋税。而且世代沿袭,家属随军。后人称为军籍。生活困苦,直到明亡后,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屯兵后人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康熙五十五年(1719年),奉旨开设入学额,乾隆元年(1736年)广州左卫、广州前卫、从化守御千户所的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由备受歧视和压迫的军户改为民户后,他们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经济随之好转,人口也跟着增加。

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化、番禺、海珠等很多广州人是屯户的后代。

清及民国时期移民

清代,广州地区差不多开发殆尽,没有成批的集体移民或有一下个别的人因宦游、经商、做工滞留番禺。如乾隆七年(1742年),惠州,河源周、张和五华、兴宁陈姓的客家人先后到大岗定居(今为客家村)。

民国时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和鲁迅夫人许广平的祖先许颖园,也是分别从福建闽江和粤东澄海迁来落户番禺。国民党的核心人物朱执信、胡汉民的先祖也是清代才落户番禺。他们都是江浙一带出生的“师爷”的后代。

移民特点

广州市最早是按南海县和番禺县划分的,其中又以番禺县为主。番禺的禺北(现白云区)、禺东(现天河区、黄埔区、开发区)、禺南(番禺区、南沙区)的大部分都是广州市的主要区域。

中原人士大举越大庾岭,经南雄珠玑巷而再南迁广州带,希望“择地而迁,以咏乐土”。这些南迁移民,这时建村多聚居于市桥台地边缘,比如:

南边的有石楼、官涌、南浦、石碁、小龙、傍江、石岗、市桥、北海、沙湾、古坝、紫坭;

西边的有韦涌、屏山、钟村、谢村;

北边的石壁、会江、大山、礼村、河村、员岗、草堂、新造礼园(崇德、南约、北约);

东边的有柏堂、东南、潭山、茭塘,小谷围的穗石、北亭,潭洲的上村,黄阁以及蕉门、深湾,南沙的塘坑、板头等,先后成为聚居点。

民国时期,番禺县的四司之一——鹿步司,主要包括现在的天河区和黄浦区。

南迁移民大都聚居在缓坡或平原较高的土墩上,坦田多为耕作用,所谓“住民耕沙”。例如:沙湾在南排岗,潭山在水牛山和九仔岗高地,钟村在南庄高地,石楼在马鞍山脚下,上村在潭洲岗边,黄阁建在低岗上。

黄阁的开村,据《小榄麦氏族谱》记载: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十六日由南雄珠玑巷起程,“抵广州,五月十五日至香山黄旗角乡”;“我麦姓五必公均南迁广州,而必达祖遂至黄角。甫抵其境,见两山高峙,石门迥开,溪深谷鸾,土沃泉甘,谓此诚避地也。遂相彼原隰,筑室而居捐钱十万,立石基以防水患”。即建屋建庙,修筑石基,在垦荒中筑堤护田。另一王姓迁黄阁,“王元甲……先世籍太原,于宋季入粤,居雄州,迁广州之黄旗角”(《番禺县续志》)

潭洲上村,“杨族始祖,自宋靖国年间(1101年)由嘉应州迁来,现历二十代”(乾隆《香山县志》)。

沙湾是宋时建村后发展成为一个“烟火万家”的大聚居地。最早居民是苏姓、麦姓,曾、何、李姓稍迟。早期聚居于南排岗,何姓由大岗边迁入今沙湾村岗口一带,这里有烧窑高地,苏、麦两姓居此,现尚存“麦步头”。

据《庐江何氏宗支图牒》记载:何族定居沙湾四世祖何德明,“在绍定六年,择沙湾可居之地,纳入广东常平仓,置得土名第六洲田、乌沙田、蚝门沙田,村后青螺嶂山、大坑山、南牌漩水石、大泽山、黄桅坑山、土地岗、细岗园场地段,命诸子孙定居焉。”

何氏四世祖为李昴英西宾,居西村尾小坑之南。“李氏祖江西泰和人,大观年间(1110年)迁南雄溪塘镇,三世后再迁广州。再三世生李昴英,英二世孙李文光迁沙湾。”

沙湾镇的留耕堂,不仅仅是何家的根基,也成为广州的一张名片。

沙田区居民,原多属佃农,向未建祠堂,未修族谱。

民田区和半沙民区聚族而居的姓氏,绝大部分都有祠堂和族谱。

但在建国前,族谱多存放在仕宦之家和“公尝”管理人手中,土地改革时,大都散失。偶有私人保存的,至今也不免残破不堪。现引用的族谱资料,多是辗转借阅的抄件或来自有关史籍引用的零章断句,以及一些老人传说。虽挂漏万,亦辑录整理,借以抛砖引玉,待知情者提供补充。

1987年,番禺内有祠堂的氏族共96姓其中同姓不同宗的颇多。

如沙湾与大石的何姓,坑头(含石楼、赤岗、梅山、练溪)与水坑含旧水坑、新水坑、沙圩)的陈姓,南沙(含塘坑、卢湾、深湾、板头、大岭界、东井、东瓜宇)与南村(含樟边、朱边)的朱姓,市桥与新造的黎姓,均不同宗。

屏山与韦涌的简姓,虽然同是来自广州大市街(今惠福东路),但其先祖到广州前不是同居一地,显然是不同宗的。

市桥黎姓同居一地,却有“诒燕”、“垂裕”两个宗祠之分。号称“十大房”的张姓,也只有市桥、石岗、岐头、紫坭等村张姓是同宗的。

左卫九屯后人,同姓者甚多,但他们先祖均属军籍,来自五湖四海,同宗之说,更不可信。当然,也有一些是同宗的,如化龙与市桥、沙湾的李姓,市桥与古坝的韩姓,莘汀与沙亭的屈姓,小龙与诜墩的孔姓等。

民国时期,小谷围岛即现在的大学城的地图。现在保留的四个村和对岸的官洲都清晰可见。

光绪《广州府志》记载:探花李昴英封番禺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三子志道勤王有功,赐东莞田八千顷。1955年在香港大屿山发现“李府食邑税山”界石可佐证。

古坝开村,《市桥韩氏族谱序》记有:“九世韩魏公,功高宋室。十四世从会稽徙于广之南雄。十五世、十六世始自南雄入番禺,居于古坝。留于古坝者四,入市桥者一”。

元代,市桥(石桥)谢氏迁入。《市桥谢氏族谱》记载说:“始祖六郎……·自南雄珠玑里迁居番禺慕德里司大田村。八世礼叟,乃迁居市桥。六郎武仲,生宋咸淳中(1270年)。”又说:这里“田野宽平及无势恶把持之处”,“烟瘠地面,土广人稀”,“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这说明了当时市桥一带,仍“土广人稀”,开垦荒坦,艰苦创业。

光绪《石桥谢氏族谱》还记载:谢氏二世祖宝寿,在元末到石桥,当时其乡土旷民稀,山泽多遗利,公乃课童力作,治荒以为田,因泽而为塘。

番禺部分姓氏源流县内姓氏颇多,迁来时间,先后不一;蕃衍兴替,各有差异。有关这方面的资料,首推族谱。沙田区居民,原多属佃农,向未建祠堂,未修族谱。民田区和半沙民区聚族而居的姓氏,绝大部分都有祠堂和族谱。但在建国前,族谱多存放在仕宦之家和“公尝”管理人手中,土地改革时,大都散失。偶有私人保存的,至今也不免残破不堪。现引用的族谱资料,多是辗转借阅的抄件或来自有关史籍引用的零章断句,以及一些老人传说。虽挂一漏万,亦辑录整理,借以抛砖引玉,待知情者提供补充。

1987年,各镇(缺新造镇)上报的《社会调查表》统计,县内有祠堂的氏族共96姓。其中同姓不同宗的颇多。如沙湾与大石的何姓,坑头(含石楼、赤岗、梅山、练溪)与水坑(含旧水坑、新水坑、沙圩)的陈姓,南沙(含塘坑、卢湾、深湾、板头、大岭界、东井、东瓜宇)与南村(含樟边、朱边)的朱姓,市桥与新造的黎姓,均不同宗。屏山与韦涌的简姓,虽然同是来自广州大市街(今惠福东路),但其先祖到广州前不是同居一地,显然是不同宗的。市桥黎姓同居一地,却有“诒燕”、“垂裕”两个宗祠之分。号称“十大房”的张姓,也只有市桥、石岗、岐头、紫坭等村张姓是同宗的。左卫九屯后人,同姓者甚多,但他们先祖均属军籍,来自五湖四海,同宗之说,更不可信。当然,也有一些是同宗的,如化龙与市桥、沙湾的李姓,市桥与古坝的韩姓,莘汀与沙亭的屈姓,小龙与诜墩的孔姓等。今将部分姓氏的源流资料,按姓氏笔划次序,选录如下。

据番禺眉山《苏氏族谱》和车陂《苏氏家谱》载:始祖苏绍箕,南雄世家沙水镇珠玑巷人。生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戌五月十五日。哲宋元佑九年复制科举,经术精通可备讲读科,寻授迪功郎,历徽宋宣和间,八迁而至殿中监,公以身任休戚,上特眷注,秩转太尉,掌四方兵事。功深岁尽,即奏其殿最,上益敬重之。钦宗靖康末,金人充斥,圣天子蒙尘,举朝惑于和议,皆屏弃中正,信任奸邪。公力以战守杭谕,佥阴中伤之祸几延,公因辞病乞骸,上克允以。公初直学士院,特赐象简绿衣进右丞相阶,以宠其归。高宗绍兴初,虔绒彭友连兵乱,剽黥循梅英南韶诸州,时缙绅多避地南迁者,公乃携家奔广州,”到了广州,苏绍箕首先想到的是年青时在那里读书的白云山月窑庵。其时月窑庵已残破不堪,苏绍箕见了,感慨万千,于是与主持商量,捐资扩地重建梵宇,取名月溪禅寺,并为寺院购置了十三顷田产以供寺僧补给,晚年,他又增购了寺后的三百亩山地,交由寺院代管,并吩咐儿子,自己身后要葬在这里。

1140年农历十一月,苏绍箕逝世,享年七十岁,其后人遵嘱将其安葬在白云山摩星岭月溪禅寺后名叫“渴骥奔泉”的山坡上,经过历代子孙的重修,这坟墓及周边的碧江苏氏各世祖坟成了白云山名胜“苏家山”,后来,那月溪禅寺也成了晴川公的山祠。

据《世界苏氏大族谱》和钟村韦涌南边《苏氏家谱》载:韦涌南边苏氏始祖鼎,字世宝,号梅岭,相传是四川苏轼(东坡)族人。苏世宝生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登绍圣元年(1094年)甲戍科进士,授朝议大夫。因谏元党争,被贬岭南,娶大埔吴氏夫人。不久,因金兵入侵,宋朝南渡,苏氏避居番禺。先居石壁鹿村(今草场大井头),后迁于韦涌南边,创世德堂(抗日战争县境沦陷时为土匪所拆,今尚有遗址)。世宝公卒年未详,其衣冠冢葬于钟村白头岗,吴氏夫人葬于沙湾青萝嶂(当地有苏家山,现存)。南边苏氏始祖到今已有二十八传。

苏基(今韦涌村中韦公路口一带)、涌口(今韦涌往顺德勒竹古渡头一带)苏姓,系苏辙长孙淡玄公(宋徽宗靖国元年即1101年1月18日生)之后裔。在苏氏族谱神牌中,有苏洵、苏轼、苏辙、苏世宝、苏淡玄等人。

沙头镇黄编村苏姓,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迁入建村。相传其先祖亦属苏东坡后人。黄编苏姓一世祖苏荔湾原住南海官窑,二世祖苏友贞随父到番禺大石一带经商,三世祖苏九峰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定居黄编,繁衍子孙。明正德元年(1506年)苏煊在黄编建眉山寺,经五次重修,于今尚存。盖苏东坡原籍四川眉山,取名眉山寺,以资纪念。

据清·康熙《重修孔氏家谱·序》载:唐光化三年(900年),孔昌弼随丞相徐彦若来广东,“寓保昌(今南雄)之平林村,是为迁粤之祖。生三子:长曰,次曰荃,三曰葆。葆生承休,承休生继明。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承休挈继明来广州彩虹桥”(今属荔湾区)。“继明生二子,长惟聚、次惟翰。惟聚生安礼。安礼生二子:长曰粹,次曰巨。粹字梦锡,宋乡贡,历官朝散大夫”。“由南海鼎安迁番禺小龙,为小龙之祖”。“巨字梦雷,宋进士,历官朝奉郎”。又据明代嘉靖《番禺小龙孔氏家谱·序》:“朝散大夫粹为小龙之小宗,朝奉大夫巨为钟村堑岗龙伏(今诜墩)之小宗”。

《石壁区氏族谱》载,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金人入寇,东南震动。始祖区端(即文溪公)“自南雄迁广州,寓烧鹅巷。官至提举司”。生四子:长子志刚迁寓登州,次子志柔寓西,三子志和寓石壁,四子志平寓陈村。明弘治己酉(1489年),石壁区玉、陈村欧源广(陈村房志平公十一世孙太吉,任彰德卫百户,其诰书写作“欧吉”,故陈村区姓皆改为“欧”)同榜,谒祖时会面,恐后世误解“区”、“欧”为异姓,乃合咏一诗,以记其事。诗曰:“金陵避乱始南圜,犹有贞昌八代传。一在登州三石壁,二居西四陈村。家从棉圃移交广,世起梁唐历宋元。支派莫将加欠别,文溪桥上总根源”。今县境内石壁、双岗、市桥、田心、韦涌、钟村、会江、南村等地皆有区姓人居住。

据清·光绪《龙湾冯氏世谱·序》引《宋史·冯拯传》:“拯字道济,湖广武陵人。举进士,擢右正言。淳化间(990~994年),以言事谪端州(今肇庆),改通判广州,遂家焉”。“相传居城南清水濠里(今广州文德南路东侧)。子元祉,迁龙湾”。

据《沙涌江氏族谱》:江永庆“原籍江南直隶宁国府旌德县通贵乡二十一都。仕广州左卫小旗,遂居番禺南沙湾都沙涌乡,以为始祖焉”。“永庆生于大元顺宗至正壬午二年(1342年)十月十一日,终于大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1424年)九月二十日,寿享八十三”。“生二子:长子添德,字广居。承职小旗,因屡战有功,升总旗。次子源德,字广源”。又据老人传说,沙涌江氏原籍浙江省奉化县金鳌村。

朱羡,号粤山。祖籍江南徐州古丰郡,后迁居粤东南雄保昌县珠玑巷。尚宋益王郡主,募兵勤王,随宋帝于新会崖山,授辅国将军。宋亡后,偕妻子避居东莞归德山门(今宝安县福永镇)。元至顺年间(1330~1333年),其孙朱中阳迁来南沙深湾定居。生一子,名南峰。南峰生四子:长子亚宝(即朱文庆),于至正年间(1341~1368年)迁居塘坑。次子亚壁,迁回东莞。三子亚金,迁居东井。四子亚玉的后人迁往元朗圩(今属香港)南边围。今南沙的深湾、塘坑、东井、芦湾、大岭界、东瓜宇、板头等地朱姓人皆其后裔(据《南沙朱氏族谱》整理)。

据民國民国己卯重修《潭山许氏家谱》载:唐荆州剌史许昶,由河南洛阳迁居福建莆田。其十三世孙许峙,字伯岗。为宋台州推官,始“由闽入粤,爰居南雄始兴县”,“为南海、番禺、新会之始祖也”。许峙生四子:长子名宠、次子名佐、三子名致、四子名牧。许牧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荐辟八行、进士(一说是宋真宗天禧元年荐辟八行,三年 才成进士)。官至御史。生二子:长名彦先、次名彦国(迁居新会)。许彦先登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进士,与其父许牧、伯父许致、堂兄彦博(许致之子。任琼州太守、枢密使,后择居南海)、堂侄安世(许佐之孙)一门五人先后均成进士,世誉为“五凤世家”或 “五凤齐鸣”。授正议大夫。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八月,任广南东路茶盐转运使、兼常 平司事。累官至殿中丞,银青光禄大失,安抚广州,“爱番禺之胜,遂卜居于潭山乡务本里。后以事携子安修公还始兴,卒”。其孙许青,宋承务郎。“留居潭山,遂为潭山开基第一世祖”。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二月十五日“葬于州山”(后改葬山门虎岗)。许青有二子:长名渊、次名淑。淑生才举。才举生二子:长名泼卿、次名清卿。浚卿生于理宗绍定三年庚寅(1230年),终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壬辰(1292年),“享寿六十三年”。有二子:长名允中,号桐圃;次名成恭,号紫岭。皆在“白石祠”奉祀。清卿有三子:长名荣祖、次名邵祖、三名华祖。皆在“红石祠”奉祀。

大岭许姓,原籍浙江绍兴,后迁居南雄珠玑巷。据老人传说,时许氏有女册为皇后,返南雄探亲,被宦官诬告为勾结娘家谋反,许姓人相率南逃,至番禺大岭乡隐居云。

邬大昕,字东启。其父邬,于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自南昌度庚岭入粤,迁居南雄。大昕“游学河源,因家焉。登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任广州佥判”。任内开凿鹿步滔(今广州黄埔区庙头乡附近),“延袤十余里,阔十丈”。“舟行安利,人皆德之”。“寓广之白莲池,常携筇放游于药洲之滨,九曜石有乾道三年(1166年)公之题字”。大昕五世孙邬鼐,字合辅,号公相。“咸淳七年(1271年),饥。公出私粟施赈,存活甚多。有司请给冠带,征为宣义郎”。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攻入广州,干戈屡起,乃“避居番禺洲南、卜居银竹岗之阳”,“是为我族卜居南村之始”(据《南村邬氏家谱》整理)。

始祖李仙之,“朝请大夫缉公子也。历官承奉大夫。公始迁广州”。生一子,名榉。李榉字才举,号竹涧。“自番禺鹭岗村迁居城北西龙头市。历官迪功郎,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生二子:长子天蕖、次子天亮。李天蕖字孟忱。“历官奉直大夫,特差倨州路(今惠州)通判”。生五子:长子昴英、次子壁英、三子奎英、四子轸英、五子翼英。李昴英字浚明,号溪。“嘉定十五年(1222年)以春秋首解。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第三人”(即探花。见同治《番禺县志》)。“历官龙图阁尚书、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监修国史、晋爵番禺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暮年归隐,卒诠忠简。生五子:长子奉道居东莞。次子守道,字尚翁,号涧泉。“以父荫官辂院,赐紫金鱼袋。咸淳四年(1268年),赴官福州,途次海丰北新街,卒。年四十”。其子文光,定居沙湾,“为碧江、龙津、沙湾(李氏)之祖”(《番禺县续志》卷十八)。三子性道,居化龙东溪。四子志道(庶出),字立翁。“淳祜九年(1249年)乡荐,宝祜元年(1253年)进士。咸淳三年(1267年)召为朝散大夫,值宝谟阁,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提点刑狱,节制兵马兼屯田使,尚书,工部侍郎”。“德祜元年(1253年),以疾请得归。端宗航海,元兵日逼,志道纠集乡勇,躬督于潮州,上粟十万石饷军”。 “宋亡,志道大哭”,“未几卒”(同治《番禺县志》卷三十六)。其家人避居于市桥。五子由道,字义翁,号溪泉。“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官至朝烈大夫,广东都督府参军务”。生二子:长子宪文、次子以文。以文字律可,号玉涧。“官至文林郎,龙川县尹”。生五子:长子国瑞、次子国碹(出继市桥房志道公为嗣)、三子国碱(出继新会外海姑丈陈舜功为嗣)、四子国玛(居墨涌)、五子国进,字舜彝,号碧溪。“奔沙亭卜居,后迁坑头”。生三子:长子贯一,居傍江;次子万一,不详;三子千一,仍居坑头。千一生三子,长子元烦和次子元恺均居石壁。三子元恒,字梅溪。生一子,名爱劳。爱劳生三子:长子观兰,号子勤。“复返沙亭居住,我沙亭(李氏)实以观兰公为始祖”。次子观善,“带一仆昌进,迁居草塘”。三子观盛,“迁居珠江”(据化龙《李氏族谱>整理)。

据《浈阳水木记》和《庐江何氏原宗统传》记述,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赵氏王朝覆没后,烽烟不举,关隘无禁。何绍姬以荆州“偕妣芊氏,来至浈阳(今英德)大庆坊,筑室居之”,“开吾(何氏)岭南之族”。东汉时(25~220年),发展到第六代,

由于“族人众多,田宅不给”,开始分散到阳山、曲江、南雄等地居住。唐末时,逐渐南移到广州一带。《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九引清·咸丰《沙湾何氏家谱》:“沙湾何氏,自宋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年),名人鉴(即何德明)者定居沙湾”。《庐江何氏原宗统传》载:沙湾何氏始祖何德明,原居广州城清水濠(今德政南路东侧),后“择番禺沙湾居之,广拓产业。绍定六年(1233年),纳价入广东常平司,承买官荒山园地。土名:第六洲田(今灵山镇子沙),乌沙田(今鱼窝头镇太石、大乌、小乌)、蚝门沙田(今榄核镇人民、绿村),村后青萝嶂山、大坑山、南牌璇水石山、大泽山、黄桅坑山、土地岗、细岗、园场地段。后之子孙生有居,死有葬,皆公广拓之力也”。何德明有四子、十孙、二十三曾孙(不含女性,下同),分为十四房。至明洪武初年(1368年),约有男丁三千。清末民初时(1911年前后),已达八千之数。

王渐逵(万历)《锡类堂碑记》:“何氏自宋五通直公始徙飘岗之北,历世十一,蕃族数百,于是大石始有何族”。据大石《何氏家谱》:“始祖五通直公先居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之珠玑里,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宦游来广,建籍番禺,卜居大石”。“子一,即七十承直公”。承直公“子一,即二朝奉公”。朝奉公“子一,即八登士公”。登士公“子二:汝霖、汝梅”。汝霖字天泽。“子二:世禄、世平”。汝梅字天瑞。“一子禹疏,是为庄边房。无子,以以礼公(即世平)三子德华承嗣,是为北街之始。传至十二世,万历丙午年(1606年),嗣缺,乃失其传”。世禄字以简,“因军役不回”,“传闻建籍江南”。世平字以礼。有三子:德颙、德昂、德华(庶子。出嗣禹疏公)。德颙(1379~1452年)字士卿,号蕙轩。“居西宅,名西街”,奉祀于裕德堂。德昂(1381~1429年)字士仪。“居东宅,名东街”,奉祀于锡类堂。

吴週字德充,号怀庵,又号遐年。“以先人勋荫,为东京总制,随高宗南幸。于建炎年间(1127~1130年)扈从隆裕皇太后侨避虔州(今江西赣州)。时盗彭友作乱攻城,公乃遁居于广昌。后迎太后还都,遂失武秩,优游乡里”。“卒于绍兴乙亥二十五年”(1155年),奉祀于绍德堂。有三子:长名旒、次名旗、三名旋。吴旒字国冕,任广州参军,为观乐堂远祖。生子之淮。之淮生延之。延之生辉祖。辉祖“娶市桥张氏,遂家于市桥”。吴旗字国士。敕授中书。为敦让堂(故址今育新幼儿园)远祖。生子少一,字用博。由广昌迁居南雄。生子名勤,字敏功。登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授福建汀州府长汀县知县。由南雄珠玑巷迁至广州城北(一说是萧岗)。生二子:长子凤翔、次子麟翔(顺德赤花房始祖)。凤翔字谓举。生五子:镇东(北亭房始祖)、镇南、镇华、镇恒、镇嵩。镇南字蓝田。其子进元(1239~1303年),字汉臣。由广州城北迁来市桥宁仁里(今三堂)。吴旋字国桢。为贻谋堂远祖。其后人吴石庵由广州迁来市桥迎曦里。五世孙长房居市桥,二房为香山(中山)翠微房始祖(据《市桥吴氏族谱》整理)。

新会莲蓬里《麦氏家谱》载:宋“咸淳九年癸酉”(1273年)麦氏家族南迁时,“以竹结筏,浮浈而下,至连州水口,遇风筏散,溺毙男女无数。至广属香山县黄角大良,各投土人草屋安歇,分寻居住,成聚落焉。麦氏有五弟一妹及同族二百余人,始居黄阁”。又《小榄麦氏族谱》载:“我祖必达公兄弟五人(长必荣、次必秀、三必达、四必瑞、五必雄),于咸淳九年二月十六日起程抵广州,五月十五日至香山黄旗角乡。未几,遂分居各属”。“麦必达为铁杖公十四世孙,自南雄保昌迁香山之黄旗角”。“捐钱十万,立石基以防水患”。“十九世元俊,元至治间(1321~1323年),又迁小榄”。“麦必荣、字尚仁。登宋崇宁癸未(1103年)贡选,官至奉政大夫。由南雄始迁东莞”。“麦必秀,字尚义。登宋政和丙申(1116年)乡贡。宣和二年(1120年),授江西南康县知县,招讨尉。由南雄始迁南海麦村”。“麦必瑞,字尚智。由南雄始迁番禺”。“麦必雄,字尚信。弱冠以诸兄迁徙,一旦复归南雄,后再至广州,居新会。帝时(1278年),出谷赈济”。

陈元德,原籍陕西巩昌府伏羌县。“事东晋孝武帝,历安帝、恭帝朝,有征伐功,封建国大将军。卢循陷广州,元德承命往征,功未就。刘裕恶元德不附己,谪晋江剌史。裕篡位(420年),遂挈妻子遁迹番禺”。“初居白水坑,后迁坑头”(同治《番禺县志》)。元德生二子:长亮、次高(无后)。亮生悉。悉生所学。所学生康养,康养生。生帅德。帅德生殷。殷生时太、时昌。时太生元勋(赴辽东),时昌生元功。元功生陶。陶生继初。继初生文英。文英生尚武。尚武生纯。纯生孟德、孟仁(迁南京)。孟德生融。融生思圣、晚福(迁白水坑)。思圣生勋。勋生绍裘。绍裘生宾、膺(迁麻车)、贯(迁张槎。皆宋徽宗时)。宾字子集。生七子:伟、良、璋、课、信、评、谊。

评字敏行,为陈元德二十二世孙。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遵海滨,探名胜,见夫砺山狮海,层峰参云,环流竞响,以为胜地可居,乃携妻子至止其下”(参见石楼《陈氏家谱》),是为石楼陈氏开族之始祖。

陈元德隐居坑头后一段时期,人口繁衍缓慢,分居各地后始陆续发展,正如《陈氏家谱》云:“所历二十余传,所居二十余处”。据《家谱》统计: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时,石楼有222丁(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性。下同)、坑头272丁、上梅坑(梅山)144丁,共638丁。道光元年(1821年)时,石楼3011丁、赤山(岗)1342丁、坑头1297丁、上梅坑1002丁、黄阁216丁、白岗81丁、蔗坳(蔗山)62丁、练溪(白坭涌)62丁、三善33丁、朱村31丁、白水坑14丁,共7151丁。

陈保昌,原籍江西太和县柳溪乡古井巷。北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南迁入粤,寓南雄珠玑巷。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1年),迁到番禺大岭乡定居。

据《钟村陈氏族谱》载:钟村陈姓“始祖讳实,字道公,号太保。先世家居浙江绍兴府上虞县。自宋□□年间,宦游入粤,遂卜居于钟村乡。时宋乱,严立保甲,众推公为社长,有李、区二姓者继焉。殁后,乡人思其德,遂建庙塑像,遇时节致祭不缺,名其人为陈家太保、李家太保、区家太保。名其庙曰:太保庙”。

陈显,字德明,号南庄。原籍汴梁光州固始县。宋神宗元丰七年甲子(1084年)发解,翌年“乙丑,对太庭,擢进士。铨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崇宁建元(1102年)正月朔旦入贺,徽宗皇帝御赐擎天宝砚一方”。“后蔡京弄权,显屡谏,忤帝,出为越州知府,继而隐居于四明”。政和五年(1115年)时,曾一度召为宣和殿大学士。金兵南侵,中原乱起,“又迁于岭表南雄之石井头”。“建炎丁未(1127年),徙广州之南海芦头”。陈显生于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终于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有子一人,名熙,字绍基。男孙三人:长贤高,字逊志,嗣守绪业;次贤赏,字逊英,迁居番禺水坑;三贤禄,字逊雅,分居黄鼎司之张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贤赏后人有一支“自水坑分居沙头圩”(今沙圩)。(据乾隆·陈炫《始祖墓碑记》整理)

据《冼氏家谱》卷一之四载:“宋提督文渊祖由南海西江迁居番禺茭塘司河村乡,是为河村房(冼)始迁之祖”。

据《张裕庆堂族谱》载:““十一世祖讳富。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辛未(1151)。十二世祖讳明。十三世祖讳才用。分居番禺市桥、岐山(龙岐)、毬山(石岗)、鳌山(紫坭)。才用生二子:长缉、次庆,缉生子达宗,居市桥,即今市桥房世德堂之始祖也。”。

据《永善张氏族谱》载:“始祖宗荣公。公讳肇基,字启明,号宗荣。原配何氏,继配黄氏。原居省城芳草街(今广州农民讲习所旧址东侧)。子三:长,孟兴,往从化县锦洞开基。次,富兴,往新会县广田开基。三,贵兴,在番禺县茭塘司永善乡开基。(宗荣)公生于元泰定元年甲子(1324年)正月十五日子时,终于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1395年)六月十二日午时,享寿七十二岁”。贵兴生六子,分为六房,皆在永善定居。

据屈新南宗《屈氏族谱》载:“番禺屈氏始祖禹勤,字元励,号诚斋。原岭南道南雄府始兴县沙水里珠玑巷人。其先出于楚,宦游入粤,遂家焉。生宋元丰戊午(1078年)二月十八日。登徽宗崇宁四年乙酉(1105年)乡荐,大观三年己丑(1109年)进士,授迪功郎。宦游入粤,卜居番禺之沙亭。在世修行五十七年而终,时绍兴甲寅(1134年)六月十四日。子伟,字邦杰,号凌江。随父宦游入广东。生崇宁丙戌(1106年)九月十五日,登绍兴二年壬子(1132年)乡荐,癸丑(1133年)进士,任校书郎。上奏乞恩,得归乡里。终绍兴二十五年乙亥”(1155年)。今思贤、莘汀、沙亭等屈姓族人,皆其后裔。

据《豫章罗氏源流考》载:“南雄始祖系宝兆。今《广东冈州莨底谱》载‘应兆’,乃年远谱烂误写。珠玑开传七代,至四十四世孙讳贵,别字天爵,号琴轩。南雄府学廪生,赠吏部尚书。于高宗始兴元年辛亥(1131年)正月十六日在珠玑巷起程,侣戚属九十七家、三十八姓(《谢氏族谱》作三十三姓),携妻带子,三月十五日才到冈州,今广东广州府新会莨底乡也。公配金氏恭人,生九子,共四十七孙”。

民国辛已(1941年)《豫章家谱》载:罗贵次子慎之(二房)“长子名恒,字伯常。生子名可大。可大生希圣。希圣有四子:长子存仁,居市头。次子存义,居罗边。三子存礼,居东莞。四子存智,居罗边”。“八子绍之(八房),字定用,号宋南,花号‘浪荡生’,生于高宗绍兴九年己未(1139年),官授承务郎,徙居番禺傍江,配妣张氏宜人,生四子:长子芝,居傍江;次子兰,居南沙;三子蓉,居九江;四子茂,居高明。

据沙头丹山《梁氏族谱》载:“尝闻我祖原籍顺德大良城内,世居文秀桥渐美巷。因与罗尚锦(广州左卫屯兵)有亲”,“于大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随征,镇守榄山屯。后升平,居于独岗(今丹山)村北约,里名曹边头,耕锄为业”。

据《金井莫氏族谱》载:“入粤始祖讳广,字建川。公生开元年间”(713~741年)。“生一子,让仁”。让仁生宣卿(796~869年)。宣卿字仲节,号片玉。“肇庆府封川(今封开)县人也”。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辛未科状元。少年时有《咏风筝》诗:“仅成羽翼便腾空,隐显皆由造化功。汲引全凭千丈线,吹嘘还赖四边风。才离平地纷纷起,一入青云路路通。得止步时须止步,莫教停在半空中”。“生三子:长,晋;次,楚;次,齐”。今石村金井坊莫姓,即其分支后人。

凌震,字国威,号雷门。福建莆田人。南宋淳进士,初任广州知府,后升广州都统。景炎三年(1278年),文天祥进攻惠州,牵制元兵。震与车陂王道夫合兵,乘虚克复广州,被端宗封为广州制置使。后数度与元兵交战,皆不利。宋亡,隐于东圃(今属广州黄埔区)。

卒葬东圃古鼎岗。梁士楚有诗吊其墓:“再复孤城血战斑,汴京炎火落崖山。少康举事无成旅,禄父归心止义顽。独木岂能支大厦,一丸犹欲塞函关。当年英毅如公少,真与张王仲伯间”。有子十三人,“今官罗、凌边、深井、潭村、新会、程村之凌姓,皆其后”。(参见宣统《番禺县续志》)。

崔钦若,其先为赣人。任广州通判,始由江西入粤定居。生子名克。克生子名。生子世昭。世昭任长沙通判,升儒学提举,有子名成之。成之字子敬,号柏堂,为员岗崔姓始祖。“从兄与之公,以首相退居于家,屡召不起,且又素以末路结果语公(成之),故公决意避遁,以避缴于乱世”。“员岗盖番禺属地也,去城六七十里,峦林耸翠漾环萦”,“是诚一方明秀也”。“公按地脉,低回于斯久之,而即建籍番禺,卜居员岗。垦辟荒芜,无何而钱银所至,尽膏沃矣”。(据《员岗崔氏族谱》整理)。

据《宝安沙井新桥曾氏族谱》和《番禺小龙曾氏族谱》资料,曾氏先祖原籍山东武城,南宋初年,迁至南雄保昌珠玑巷,继迁广州。曾氏兄弟二人,兄名仕贵,迁往东莞归德场(今宝安县沙井镇新桥村);弟士行,迁居番禺沙湾司小龙乡,为小龙曾氏始祖。其后人分居隔田、尾、金山、桥山等地。

钟村《彭乐善堂家谱》载:“我彭乐善堂先祖,世居番禺县钟村。自太祖因宋乱南徙,迄今已数百年矣”。今已发展至24代。

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 韩锋《古坝乡志》载:韩“琦及第,仕至大丞相,封魏国公,谥忠献。琦五子,季嘉彦,尚神宗女齐国公主,拜驸马都尉,封秦国公,赠昭义王,谥端节。嘉彦生试,中书门下侍郎。试生缙选,湖州太守。缙选生三子,次仿胄,韶州判从事,居会稽。仿胄生世卿,韶州幕判,徙南雄珠玑巷。世卿生发。发生振宗,徙番禺古坝寨岗之趺,俗名岗根”。“来时一叔携挈四侄,初居市桥乡。厥后四侄欲自立门户,乃迁于寨岗之麓。相传当时先有梁、李、莫、钟四姓辟居于此,钟姓且为村祖”。“吾乡韩姓,共分四房,以东南西北四方向别之。盖大房居东,故称东房,男丁约二千三百余人;二房居西,称西房,男丁约一千三百余人;三房居南,称南房,男丁约四百余人;四房居北,称北房,男丁约三百余人。全乡韩姓男丁共约四千余人。其他梁、李、莫、钟四姓男丁约共五百余人,尚有各家佃户之民,散处蛇洲沙一带,亦约男丁千余人,综计全乡男女共有一万五千余人”。

《韩氏世系谱》载:“振宗,发之子,字原茂。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年),中原多事,缙绅之士多避地南迁,公亦自南雄徙来番禺古坝之岗根落居。其时同来有堂叔侄兄弟五人。但宁卿公之子壁,不愿在古坝留居,转往市桥落籍。

同治《番禺县志》引程可则《市桥韩氏族谱》:韩氏“十四世从会稽徙广之南雄。十五世、十六世始自南雄入番禺,居于古坝。留于古坝者四,入于市桥者一”。

《市桥谢氏族谱》载:番禺谢氏“始祖六郎,字忠卿”。宋“开禧元年(1205年),同陆圣、罗贵等九十七名赴告,向南而行”,“自南雄珠玑里迁居番禺慕德里司大田村(今属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市桥谢氏“始祖文峰,讳庭薮,原名信叟,别号茂夫,乃莘田始祖芳圃公第五子,公在大田为八世,在莘田为二世,迁居市桥为谢姓始祖”。“公生于元”。

简朝亮《粤东简氏大同谱》载:“先世有字仲立者,被契丹之乱,后晋天福七年(942年),由涿州迁南雄州保昌县珠玑巷。远祖肖二,子念三。宋开宝间(968~976年),随父由南雄州迁广州城大市街(今惠福东路)。子汝恭,江西临江新喻县儒学教授。宋真宗时(998~1003年),由大市街迁番禺县韦涌乡之西涌”。

该谱又载:“屏山房始迁祖荣属,字郁文。原籍江西南昌。因避兵燹,迁广东南雄始兴县沙水村珠玑巷。历宋南渡,迁广州城大市街,于后迁番禺县屏山乡。又屏山房远祖,原籍江西洪都,被兵燹迁山西平阳府,复迁江南太平府石城县,宋绍兴(1131~1161年)某年,迁广东南雄珠玑巷。长子世英, 咸淳(1265~1274年)某年, 迁广州城大市街”。

该谱又载:都那房“始迁祖永修,父英,号梅轩。原籍江南。入岭南为参议,居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四子:伯某、仲永修、叔某、季某。宋度宗时(1265~1274年),贾似道专政,有胡妃事。兄弟四人,避祸携家迁广州。既而伯居新会,仲居番禺都那大尾巷”。

《礼园黎氏族谱·陈琏序》:“番禺多著姓,黎其一也。厥先姑苏人。自剌史公仕唐,宦游岭南,因家居南雄珠玑巷。历宋,至讳念泗者,崇宁间(1102~1106年)举贤良,拜侍御史,南渡入广,始居番禺之礼园(今新造镇崇德村)。又据《礼园黎氏族谱》载:“值寇逼南雄,衣冠之士多避地于粤,公遂居番禺之礼园乡”。“子士勤,处士。早岁侍父入广东。生子时举。时举生叔永,由郡庠生登理宗淳二年壬寅(1242年)进士,授浙东提举,历福建提刑按察使副使。此宋南渡初入粤者”。礼园有“九坊”。今新造镇崇德、南约、北约等村黎姓人,皆其后裔。

《板桥黎氏族谱》:“一世祖景成,讳观光。宋进士,任广东南雄府知府。二世祖京相,任广西永福县知县,居省城丛桂坊(今广州荔湾区丛桂路)。三世祖启桢,南海邑庠。四世祖将伯,处士。五世祖讳承箕,字绍裘。生三子:长汝汶,字巨川;次汝淇,字汇川;三汝淮,字腾川。六世祖巨川迁居紫坭乡。生三子:长名震,居紫坭;次名需,迁居番禺板桥乡;三名鼎,迁居顺德槎涌乡(市桥东涌房由槎涌黎本盛、太婆徐氏分支,即槎涌房梅峰公之后)。七世祖震,字升之。生六子:长名南现,宋解元,居紫坭;次名南宝,迁居汀溪(沙头汀沙);三名南珍,宋进士,娶沙湾陈姓女,因有奁田,居住沙湾”。板桥《始祖墓碑记》:“始祖(即黎需)自宋建炎四年(1130年), 来籍番禺,卜于板桥村打望岗之下居焉”。

市桥《东城诒燕堂世始图》载:“始祖讳本盛,号仲仁。(顺德)槎涌房梅峰公三子也”。“一世讳顺兴,号礼庵,本盛公次子,为东城一世祖”。《市桥东城黎氏族》载:顺兴“公游学始至番禺沙湾司市桥乡,卜地东城涌,筑地开族为始祖”。“公生于元”。

潘友直原居细圩(今化龙),其子潘观福,字休,号西庄。为潭山许氏七世孙许子仁赘婿。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由细圩迁来西山,为西村潘氏始祖。

番禺霍姓开族始祖霍长惺,曾任广东惠州知府。退职后,在广州米市街(今属荔湾区)居住,后迁往大市街。有二子:长,大奴;次,二奴。二奴生二子:长子望峰,迁往西江;次子念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来番禺茭塘司小谷围白坭涌,为练溪霍姓开族之祖。生五子,分别名:英、雄、豪、富、贵,分为五房。二房和四房都住在白坭涌(即今练溪),且建宗祠。五房迁往西边坑(今属广州市海珠区新滘小洲)。另外,新造镇穗石村的赤坎,也有霍姓族人居住,约二三十人。

近人黄佛颐《广州城坊志·第二铺》条载:“戴乾,休宁(今属安徽省)人。宋承务郎,调豫章南昌府。解组后,值金乱,徙居南雄沙水镇。继迁羊城西之第二桥,即今省城第二甫也(今广州光复北路最北一段)。子敦,随父徙居,构一堂,名‘隐庵’,有《南溟集》。敦生子二:睿、哲。睿之后为西门房;哲生铭,徙居番禺赤岗”(参见《赤岗戴氏家谱》)。

“化龙乡黄氏,在宋有宣议郎讳粤南者,由南雄迁居化龙乡,遂为番禺人”(李光庭《宛湄书屋文钞》)。其后,有一支分居茭塘,发展至今,蔚为大族。县内黄姓聚族而居的村庄很多,据说其先祖都来自南雄珠玑巷。据《石桥谢氏族谱?流徙铭》记述,当年“团词上告”,一起批准南迁的共33姓、86人(户主。下同),其中黄姓占11人。《豫章罗氏家谱?迁徙铭》则记有38姓97人,其中黄姓占12人。由此可知,即使是同一时期南迁的黄姓人,也不一定是同宗的。在珠汪三角洲(主要是南海、番禺、顺德、新会、中山、东莞等地)定居后,经过一段时期,大都建祠立谱,谱中都载有黄居正自福建莆田迁往南雄沙水里(一说是“米氏太婆”率家人自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时撰的一首律诗:“骑马登程出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晓夜莫忘亲命告,晨昏须荐祖宗香。愿言天意垂庥庇,三七男儿总炽昌”。从前,县内黄姓老人常“以诗为证”,判别同姓族人是否来自珠玑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