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音乐之声》谈教育

亲爱的爱学习的爸爸妈妈们,大家好,今天通过一部电影《音乐之声》来谈教育,我们首先从上校对孩子的教育来看,上校对孩子的教育几乎就代表了当下教育的一个现状,就是完全是控制型。要求孩子完全听话照做。在这里我也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想你的孩子听话吗?你认为你的孩子听话吗?大家如何来看待一个听话的孩子呢?从影片中大家可以看到,用上校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听话教育,孩子们表面上服服帖帖的,表面上很听话,可是孩子们对于家庭教师就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恶作剧方式,甚至把蛤蟆、蛇等放在老师的口袋里。而各种恶作剧行为的背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生命特征,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生命个性,我们不应该用我们的思维来控制孩子的行为。我们的思维是过去经验的积累,而孩子是要适应未来的社会,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引导孩子如何应变多变的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那这种能力要如何来培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玛利亚的教育。

第一,包容而不纵容,大家都知道,在玛利亚刚刚到上校的家的时候,就受到了孩子们的捉弄,不仅把蛤蟆放到了玛利亚衣服口袋里,同时也放了一个松果在椅子上,面对这样的情况,马利亚不仅没有控诉孩子,而且还是以一种智慧的方式,把问题提出来起到了对孩子们的警示作用,但是又用说是与孩子之间的秘密来规避了这个矛盾,保护了孩子,让孩子自己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大家都看到了,听到玛利亚说是与孩子之间的秘密的时候孩子们都哭了,对吧?所以我们经常有说到,教育其实就是对生命的唤醒。马利亚就是用她的善良唤醒孩子们内心那个原本善良的他们自己。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知道作为家长的我们,面对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的处理方式是怎么样子的?是智慧的引导还是和孩子发生正面的冲突,或者干脆用责骂的方式解决?如果是这样,我觉得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甚至有可能将问题加剧,所以当我们在处理孩子的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当我们弄清了我们做事情的目的的时候,我们再来对比我们的行为是为我们的目的服务的呢?很多家长朋友,遇到孩子的一点点问题就大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我想说下大家在打骂孩子的时候是为了教导孩子去记住所犯错误,从错误中去避免类似问题的再发生,还是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智慧父母,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有一颗觉知的心去察觉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目的是否一致。一个孩子的成功一定是背后教育的成功,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们不碰到玛利亚这样的家庭教师,而是恶作剧成性,孩子们最后道德消亡,这样的人生不言而喻不可能好起来。大家都知道海伦凯勒,是聋哑盲孩子,在遇到沙利文老师前她任性,爱发脾气,吃饭的时候在每个碗里乱抓,发起脾气,妈妈塞颗糖才能暂时平息,直到沙利文老师的到来她的人生才出现了变化,沙利文老师带海伦凯勒去触摸自然,感受自然,体验自然,通过感受,体验,经历来学习,最后成功的掌握了盲人语言,成为了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也是一样,曾经也是一个问题孩子,直到妈妈发现朋友家的孩子能自觉和专注的学习,问明原因后,也回家给武亦姝打造了一个学习型的家庭氛围,最后才有优秀的武亦姝出现。如果你觉得此时你的孩子还不够优秀,是否反观一下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该学习提升呢?

第二玛丽亚非常善于处理孩子们的问题,当lucy浑身湿透从窗外爬进来的时候,玛利亚并没有马上追问,而是先跟lucy建立信任关系,取得信任后让lucy先去换下衣服,并指导lucy将衣服浸入浴缸,然后再到自己的房间一起来聊聊。就是当问题发生后,先帮忙孩子解决问题,再给孩子指导。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近十数年来在世界医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斯蒂芬.格伦,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是什么让你具有普通人不及的创造力的?他提到了幼年时的一段经历:有一天他试图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取出后刚走几步,牛奶瓶掉落在地,妈妈不仅没有骂他,而且还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牛奶洒在地上,真有意思,反正已经洒了,你想玩一会吗?玩几分钟后,妈妈说牛奶是你洒的,也应该由你收拾干净,是用抹布呢还是海绵?收拾完后,妈妈又说,刚才你拿牛奶瓶没拿住,说明你还没有学会用一双小手拿一个大瓶子,现在到院子里,在瓶子里装满水,看看能不能找到好的搬运方法让瓶子不会掉下来,最后经过反复实践发现握住瓶口的地方,搬运时不会掉下来。听到这里对比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呢?当孩子犯错不问青红照白就打骂孩子是不是常态呢?如果是,我想请问打骂后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吗?这个值得思考。当我们用打骂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错误会让孩子恐惧犯错,让孩子胆小不敢尝试。但是错误往往是孩子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的社会关系的开始,是孩子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孩子们犯错的成本是很低的,如待成年我们付出的代价就很大了。智慧父母不会剥脱孩子成长路上的犯错机会,而是抓住契机很好的引导孩子成长。

3.玛利亚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为前提,时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大家还记得玛利亚在草原上教孩子们音乐这一段吗?当玛利亚要教孩子们音乐的时候,孩子们都说不会,当玛利亚唱出一句的时候,下面鸦雀无声,他就知道了这个方法不适合孩子,马上就改用新的方法,把生活的元素融入到音乐里面,生活元素是孩子熟知的,这样孩子们就快乐的学习起来了。学习一定要以兴趣为前提,只有激发了孩子内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那么孩子们的学习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只有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索,摸索和创造,才能真正为己所用。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又想让大家对比一下自己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有没有去时时的调整自己的引导方法呢?有一个画面我一直记得,就是有一次我在一个小店的门口看到一个妈妈在辅导孩子写作业,当孩子不会的时候这个妈妈就打孩子的头,然后再不会再打头,孩子就这样哭哭啼啼的,在恐惧和惊慌中去完成他的作业,你说你把作业塑造成这么痛苦的事情,孩子们还会爱上学习爱上这门学科吗?要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一门学科,首先家长要协助孩子找到这门学科的趣味性,协助孩子找到好的学习方法。

第4,为了正确的教育方式据理力争。玛利亚要布给孩子们做游戏服,她知道这对孩子们来说很重要,于是她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去争取,最后上校还是不同意的时候,她想到用窗帘布来代替,最后跟孩子们在野外度过了非常美妙的时光。讲到这里的时候我想问一下朋友们,平常的生活中,遇到一些对孩子不利的行为的时候,我们敢不敢大声的说出来,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挑逗型的家长,喜欢用语言去捉弄孩子,“什么你妈妈有弟弟了就不要你之类的”我觉得我们一切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前提。遇到对孩子教育有利的我们努力争取,遇到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的,一定要勇敢说出来,维护孩子的良好成长环境。

第5,让孩子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大家还记得玛利亚老师带孩子们到市场上去挑西红柿的场景吗?他不是自己挑了西红柿放到篮子里,而是一个又一个在孩子们手中传递,当西红柿掉在地上的时候,最小的小孩吓得发抖,玛利亚用一个俏皮的动作,就缓解了孩子内心的恐惧。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们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给到孩子参与生活的权利呢,特别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一些家务活真的很感兴趣,或者接近一岁的小孩对吃饭也相当的感兴趣,但是孩子要自己吃饭,家长觉得孩子要弄的满地都是,而且很慢,于是就剥脱了孩子基本的权利,开始喂饭,当孩子习惯了被喂的时候又抱怨,这个孩子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家长喂?又很生气?孩子们要帮忙做家务的时候,家长总是以这样那样的借口回避,破坏了孩子的兴趣,破坏了孩子在家庭地位角色中的参与感。真教育除了爱、包容、更多的也是自由。大家同意吗?

最后我想说一下,玛利亚她虽然从没做过家庭教师,为什么她能敏锐捕捉到孩子们的需求,懂得跟孩子们沟通,懂得对孩子做好的引导呢,因为她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追求自由,活出了她的生命状态,所以就容易激活别人的生命状态。愿我们父母们都活出最真、最美的自己,让孩子们也绽放本真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