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根據《2019中國漁業統計年鑑》,2018年我國蝦類養殖產量409萬噸,約佔水產養殖總產量的8.2%,其中主要養殖品種有南美白對蝦、克氏原螯蝦(小龍蝦)、青蝦、羅氏沼蝦等。近年危害我國養殖蝦類的主要疫病和新發疫病有6種,其中病毒性疾病4種、細菌性疾病1種和真菌性疾病1種。為普及這些重要疫病知識,宣傳防控措施,我們組織編寫蝦類疫病相關知識和防控常識,供有關方面參考。

病毒性疾病

一、白斑綜合徵

白斑綜合徵是一種嚴重危害養殖蝦類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國一類動物疫病,目前我國主要蝦類養殖地區均有該病流行。

【病原】

病原為白斑綜合徵病毒,屬於線頭病毒科,白斑病毒屬。病毒顆粒呈球杆狀,外觀如一個粗棒狀的線團,一端露出線頭。該病毒大小為(80~120 )納米×(250~380 )納米,核酸類型為DNA。

【流行特點】

白斑綜合徵病毒可感染蝦類的卵、幼體、仔蝦、稚體和成蝦等。養殖水溫在20~30℃時均會有病毒感染髮生。

易感品種包括中國對蝦、斑節對蝦、南美白對蝦、日本對蝦和克氏原螯蝦等養殖蝦類。

經口感染是養殖對蝦中白斑綜合徵病毒感染和傳播的主要途徑。該病毒也可經對蝦的卵進行垂直傳播。對蝦攝食白斑綜合徵病毒感染的甲殼類會導致病毒進行水平傳播。

【臨床症狀】

白斑綜合徵暴發時,患病蝦行動異常,彈跳無力,漫遊於水面或伏於池邊水底不動,並很快死亡。患病蝦常見的臨床症狀為甲殼上出現白點,直徑小於3毫米,或連成片。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病蝦甲殼上僅有少量或幾乎沒有白斑。在患病的群體中,蝦的顏色變化很大,主要呈淡紅色或粉紅色。

科普 | 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患病中國對蝦頭胸甲部位出現的白斑

科普 | 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患病南美白對蝦出現紅體和白斑症狀

科普 | 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病蝦體表出現白斑症狀

科普 | 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二、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

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是一種危害養殖蝦類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國二類動物疫病,該病在我國對蝦養殖地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流行。

【病原】

病原為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毒,屬於細小病毒科、細角對蝦濃核病毒屬。病毒無囊膜,呈二十面體狀,顆粒大小20~22 納米,核酸類型為DNA。

【流行特點】

該病毒可感染對蝦卵、幼體、仔蝦、稚體和成蝦各生長階段。

易感品種包括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和藍對蝦。

感染該病毒或發病後存活下來的南美白對蝦和藍對蝦可終生攜帶病毒,並通過親蝦傳給後代,還會通過互相殘食或汙染病毒的水體感染其他個體。攜帶病毒的親蝦產的卵通常不能發育和孵化,能孵化出的無節幼體具有較高的感染率。

【臨床症狀】

被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毒感染的南美白對蝦幼蝦可出現矮小殘缺綜合症,患病稚蝦額角彎曲(向左或右彎曲45°至90°)或變形,觸角鞭毛皺曲,體表粗糙,出現“大頭”或其他表皮畸形。病蝦大小差別很大,生長速度各異,體型比正常對蝦小很多(侏儒蝦),但在我國養殖過程中很少能觀察到相應症狀。

該病毒可引起藍對蝦稚蝦急性、大量死亡,成蝦感染後很少出現症狀或死亡。急性感染狀態的藍對蝦稚蝦攝食明顯減少,病蝦在養殖池內緩慢遊動至水面,保持靜止不動,接著向後翻轉,緩慢沉到池底(腹部朝上)。出現這種行為的病蝦在幾個小時內不斷重複這個過程,直到體力不支或被其他健康蝦攻擊和殘食。

科普 | 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病蝦的臨床症狀

三、蝦虹彩病毒病

蝦虹彩病毒病是一種感染甲殼類的急性、傳染性疾病。目前我國主要的甲殼類養殖區域均有該病流行。

【病原】

病原為十足目虹彩病毒1,屬於虹彩病毒科,十足目虹彩病毒屬,大小為150~160 納米,核酸類型為DNA,目前已報道的蝦血細胞虹彩病毒和紅螯螯蝦虹彩病毒為該病毒的兩個分離株,均可導致蝦虹彩病毒病。

【流行特點】

十足目虹彩病毒1可侵染從仔蝦到亞成蝦階段的蝦類。在養殖過程中,對蝦體長在4~7釐米時最易被感染。養殖南美白對蝦和羅氏沼蝦感染後死亡率可達到80%以上。養殖水溫在16~32℃時均會有病毒感染髮生,疫病高發期集中在4月至8月。

易感品種包括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日本沼蝦、克氏原螯蝦、紅螯螯蝦、脊尾白蝦和三疣梭子蟹。

十足目虹彩病毒1可通過糞便、同類相食等途徑水平傳播。帶病毒苗種流通是該病快速傳播的重要原因。

【臨床症狀】

發病蝦表現為空腸空胃,肝胰腺萎縮、顏色變淺,停止攝食,活力下降等症狀。瀕死的個體會失去遊動能力,沉入池底。

羅氏沼蝦感染後,額劍基部甲殼下呈現明顯的白色三角區域病變,行業上稱為“白頭”或“白點”。患病的脊尾白蝦額劍基部也出現輕微的發白現象,但脊尾白蝦對該病毒的感染表現出部分耐受性。部分患病的南美白對蝦還會出現明顯的紅體症狀。

科普 | 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健康與患病的南美白對蝦對比

A. 健康南美白對蝦(左1~2)和患病南美白對蝦(右1~3)外觀對比

B. 健康南美白對蝦(上)和患病南美白對蝦(下)頭胸部切面對比

科普 | 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患病羅氏沼蝦外觀及頭胸部症狀

藍色箭頭示“白頭”,白色箭頭示肝胰腺顏色變淺

科普 | 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健康和患病的脊尾白蝦外觀對比


四、偷死野田村病毒病

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是一種嚴重危害養殖蝦類的病毒性疾病,目前我國主要對蝦養殖地區均有該病流行。

【病原】

病原為偷死野田村病毒,屬於野田村病毒科、甲型野田村病毒屬。病毒顆粒呈球形,大小為25~30 納米,核酸類型為RNA。

【流行特點】

偷死野田村病毒可感染蝦類的卵、幼體、仔蝦、稚體和成蝦等。該病多發生於較高水溫(28℃以上)、養殖30天后,累計死亡率可達80%。

易感品種包括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日本對蝦、中國對蝦、克氏原螯蝦、羅氏沼蝦和三疣梭子蟹等,以及沙蠶、滷蟲和蜾蠃蜚等餌料生物。野生甲殼類可被該病毒感染或攜帶該病毒。

該病毒可通過親蝦的精、卵細胞進行垂直傳播。高劑量感染該病毒的受精卵通常不能正常發育和孵化,能孵化出的無節幼體具有較高的病毒感染率。經口感染是該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苗種帶病毒流通是該病快速傳播的一個重要原因。

偷死野田村病毒除了危害養殖蝦類外,還可感染養殖魚類並導致其發病。

【臨床症狀】

病蝦游泳足肌肉因病毒感染而受損,游泳能力下降。病蝦通常在池底深水區陸續死亡,不容易被養殖者觀察到,因此該病又被稱為“病毒性偷死病”或“偷死病”。

病蝦表現出肝胰腺萎縮、顏色變淺,甲殼變軟,空腸空胃,生長緩慢等症狀,很多時候還可見病蝦腹節肌肉不透明或局部發白。體長小於10釐米的對蝦感染該病毒後,病蝦生長緩慢且甲殼軟;甲殼軟是該病不同於蝦肝腸胞蟲感染的典型特徵。

健康和患病的脊尾白蝦外觀對比

四、偷死野田村病毒病

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是一種嚴重危害養殖蝦類的病毒性疾病,目前我國主要對蝦養殖地區均有該病流行。

【病原】

病原為偷死野田村病毒,屬於野田村病毒科、甲型野田村病毒屬。病毒顆粒呈球形,大小為25~30 納米,核酸類型為RNA。

【流行特點】

偷死野田村病毒可感染蝦類的卵、幼體、仔蝦、稚體和成蝦等。該病多發生於較高水溫(28℃以上)、養殖30天后,累計死亡率可達80%。

易感品種包括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日本對蝦、中國對蝦、克氏原螯蝦、羅氏沼蝦和三疣梭子蟹等,以及沙蠶、滷蟲和蜾蠃蜚等餌料生物。野生甲殼類可被該病毒感染或攜帶該病毒。

該病毒可通過親蝦的精、卵細胞進行垂直傳播。高劑量感染該病毒的受精卵通常不能正常發育和孵化,能孵化出的無節幼體具有較高的病毒感染率。經口感染是該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苗種帶病毒流通是該病快速傳播的一個重要原因。

偷死野田村病毒除了危害養殖蝦類外,還可感染養殖魚類並導致其發病。

【臨床症狀】

病蝦游泳足肌肉因病毒感染而受損,游泳能力下降。病蝦通常在池底深水區陸續死亡,不容易被養殖者觀察到,因此該病又被稱為“病毒性偷死病”或“偷死病”。

病蝦表現出肝胰腺萎縮、顏色變淺,甲殼變軟,空腸空胃,生長緩慢等症狀,很多時候還可見病蝦腹節肌肉不透明或局部發白。體長小於10釐米的對蝦感染該病毒後,病蝦生長緩慢且甲殼軟;甲殼軟是該病不同於蝦肝腸胞蟲感染的典型症狀

黑色箭頭示局部發白或透明度下降的肌肉;白色箭頭示萎縮、顏色變淡的肝胰腺。

黑色三角框示健康對蝦,白色三角示健康對蝦的肝胰腺;黑色三角示患病對蝦。

感染偷死野田村病毒的斑馬魚眼球突出

黑框箭頭示健康斑馬魚的正常眼部,紅箭頭示患病斑馬魚眼球突出。

蝦類病毒病防控措施

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蝦類病毒病的商品化藥物,預防工作非常重要。

【預防措施】

(1)生物安保措施是預防蝦類病毒病的核心,需建立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

(2)採購經檢疫合格的種苗。

(3)科學設置養殖密度。

(4)對養殖場、養殖池塘和養殖設施進行消毒處理:土池和養殖場可以使用生石灰0.25千克/米3(水體)或相當效力的消毒劑消毒12小時以上,底泥消毒翻耕深度應在10~15釐米;水泥池、地膜塘和養殖設施用次氯酸鈣50~100克/米3(水體)浸泡消毒24小時以上;養殖或育苗用水可使用次氯酸鈣40~100克/米3(水體)或相當效力的消毒劑消毒12小時,消毒後充分曝氣消除餘氯(每立方米水體低於3克),才可放苗或者將水注入池塘。

(5)投餵冰鮮飼料存在傳播蝦類病毒的風險,養殖中推薦採用商品化飼料。

(6)在養殖過程中應避免近緣蝦蟹的混養,減小疫病跨宿主傳播的風險。

(7)偷死野田村病毒病發病區域不宜採用魚蝦混養的方法控制病原傳播。

【控制措施】

(1)懷疑蝦類病毒病發生的情況下,保持養殖水體的高溶氧、低氨氮和低亞硝氮狀態,維持養殖水體的溫度、pH和鹽度等水質指標穩定,可減緩發病速度。

(2)發現養殖對蝦有患病跡象,及時送縣市級以上水產動物疫病檢測實驗室檢測確診。確診患病的親體、苗種禁止用於生產、流通和交易。應及時撈出病死蝦並用深埋法或化屍法進行無害化處理。

(3)患病池塘清塘時,養殖廢水需使用生石灰0.25千克/米3(水體)處理12小時再排放;清塘後需利用上述消毒措施等對養殖池塘、設施和用具進行徹底消毒。

細菌性疾病

急性肝胰腺壞死病

急性肝胰腺壞死病是一種危害養殖蝦類的細菌性疾病,經濟危害嚴重,目前我國主要海水養殖蝦類地區均有該病流行。

【病原】

病原為能夠表達毒力蛋白PirAB的弧菌,屬於弧菌科、弧菌屬,主要為致急性肝胰腺壞死病副溶血弧菌,也包括能夠表達毒力蛋白PirAB的坎貝氏弧菌、歐文氏弧菌。

【流行特點】

死亡主要發生在放苗30~35天以內,常為急性死亡,而且死亡率高達100%,因此該病最早也被稱為“早期死亡綜合徵”。

易感品種包括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和中國對蝦。

經口感染是該病原水平傳播的主要途徑。本病往往發生在海水養殖蝦中,鹽度降低可以降低該病的發生率。

【臨床症狀】

患病對蝦主要表現為肝胰腺顏色變淺、萎縮,空腸空胃,甲殼變軟,失去活力等症狀,死亡率高達100%。

患急性肝胰腺壞死病的南美白對蝦表現出肝胰腺變淺、發白,空腸空胃

蝦類細菌病防控措施

【預防措施】

(1)實施生物安保管理體系,建立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

(2)採購經檢疫合格的種苗。

(3)科學設置養殖密度。

(4)改善育苗場和養殖場水質條件。

(5)養殖池塘應進行有效的清淤、消毒、翻曬,池塘結構和水流控制應有利於對糞便等的收集和處置。養殖場、養殖池塘和養殖設施的消毒處理可參考蝦類病毒預防措施的第(4)條。

(6)在早期的養殖中應嚴格控制飼料投餵量,宜採用少食多餐的投餵方式,避免飼料在水中停留過長時間或發生殘留。

(7)蝦池之間設備和工具不能交叉使用,並定期消毒。

【控制措施】

(1)懷疑蝦類細菌病發生的情況下,可採取改善水質和底質、在飼料中添加有益菌、間隔拌喂藥物等控制措施。

(2)對於急性發病且死亡率較高的池塘,應立即送樣品到縣市級以上水產動物疫病檢測實驗室或有資質的實驗室進行檢測。確診患急性肝胰腺壞死病的養殖場應立即對相關蝦池採取隔離措施,限制養殖場病蝦的移動和運輸,及時撈出病蝦,並用深埋法或化屍法進行無害化處理。

(3)對發病池塘進行徹底清塘,發病池塘尾水經消毒處理後排放,清塘後需對養殖池塘、設施和用具進行徹底消毒。

真菌性疾病

蝦肝腸胞蟲病

蝦肝腸胞蟲病是一種水產新發疫病。目前我國主要對蝦養殖地區均有該病流行。

【病原】

該病的病原為蝦肝腸胞蟲,屬於真菌界、微孢子門、單倍期綱、壺突目、腸胞蟲科。

【流行特點】

蝦肝腸胞蟲可感染所有生活階段的對蝦,水溫24~31℃時感染率較高。

易感品種主要包括南美白對蝦和斑節對蝦。

水平傳播是養殖池塘中該病原傳播和感染對蝦的主要途徑,攜帶該病原的對蝦糞便可汙染養殖水體、對蝦飼料(餌料),從而使該病原在對蝦群體中快速傳播。該病原可能可以通過垂直傳播使子代感染。

【臨床症狀】

蝦肝腸胞蟲低水平感染時,對蝦無明顯的臨床症狀或生長差異。高水平感染時,對蝦表現為生長遲緩。患病對蝦群體往往表現為個體大小不均一,體長差異可達到正常群體的2倍以上,體重差異能達到3倍左右。患病對蝦個體消瘦,體重比同樣體長的未感染個體可低30%左右。蝦肝腸胞蟲感染通常不會導致對蝦死亡。

患病對蝦由於能量供應不足而攝食量增加,常因攝食池底藻類和雜質而使肝胰腺顏色更深。

感染蝦肝腸胞蟲的南美白對蝦個體大小不一

蝦肝腸胞蟲的結構模式圖(引自Franzen等)

蝦類真菌病防控措施

【預防措施】

(1)利用SPF親蝦進行苗種繁育;購買病原檢疫結果為陰性的苗種。

(2)對養殖場、養殖池塘和養殖設施進行消毒處理參考蝦類病毒預防措施的第(4)條。

(3)鼓勵採用標粗方式對仔蝦進行高密度暫養管理15~30天,放棄和銷燬標粗前後病原檢測結果為陽性的仔蝦或幼蝦。

(4)養殖池溏可通過“蝦廁”、水流和投餵排放管理等方式,使飼料與蝦類糞便分離,避免對蝦攝食糞便,降低糞便汙染對蝦飼料和水體的風險。

(5)投餵冰鮮飼料存在傳播蝦肝腸胞蟲的風險,推薦養殖中採用商品化飼料。

【控制措施】

(1)發現對蝦有發病跡象,應立即送樣品到縣市級以上水產動物疫病檢測實驗室或有資質的實驗室進行檢測。確診患蝦肝腸胞蟲病的養殖場應立即對相關蝦池採取隔離措施,限制養殖場病蝦的移動和運輸,及時撈出病蝦,並用深埋法或化屍法進行無害化處理。

(2)可通過每日多次排汙且每次排汙後少量補水的方式及時清除蝦糞便。

(3)飼料中拌喂有益菌。

作者單位: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患偷死野田村病毒病南美白對蝦的臨床症狀

黑色箭頭示局部發白或透明度下降的肌肉;白色箭頭示萎縮、顏色變淡的肝胰腺。

黑色三角框示健康對蝦,白色三角示健康對蝦的肝胰腺;黑色三角示患病對蝦。

科普 | 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感染偷死野田村病毒的斑馬魚眼球突出

黑框箭頭示健康斑馬魚的正常眼部,紅箭頭示患病斑馬魚眼球突出。

蝦類病毒病防控措施

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蝦類病毒病的商品化藥物,預防工作非常重要。

【預防措施】

(1)生物安保措施是預防蝦類病毒病的核心,需建立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

(2)採購經檢疫合格的種苗。

(3)科學設置養殖密度。

(4)對養殖場、養殖池塘和養殖設施進行消毒處理:土池和養殖場可以使用生石灰0.25千克/米3(水體)或相當效力的消毒劑消毒12小時以上,底泥消毒翻耕深度應在10~15釐米;水泥池、地膜塘和養殖設施用次氯酸鈣50~100克/米3(水體)浸泡消毒24小時以上;養殖或育苗用水可使用次氯酸鈣40~100克/米3(水體)或相當效力的消毒劑消毒12小時,消毒後充分曝氣消除餘氯(每立方米水體低於3克),才可放苗或者將水注入池塘。

(5)投餵冰鮮飼料存在傳播蝦類病毒的風險,養殖中推薦採用商品化飼料。

(6)在養殖過程中應避免近緣蝦蟹的混養,減小疫病跨宿主傳播的風險。

(7)偷死野田村病毒病發病區域不宜採用魚蝦混養的方法控制病原傳播。

【控制措施】

(1)懷疑蝦類病毒病發生的情況下,保持養殖水體的高溶氧、低氨氮和低亞硝氮狀態,維持養殖水體的溫度、pH和鹽度等水質指標穩定,可減緩發病速度。

(2)發現養殖對蝦有患病跡象,及時送縣市級以上水產動物疫病檢測實驗室檢測確診。確診患病的親體、苗種禁止用於生產、流通和交易。應及時撈出病死蝦並用深埋法或化屍法進行無害化處理。

(3)患病池塘清塘時,養殖廢水需使用生石灰0.25千克/米3(水體)處理12小時再排放;清塘後需利用上述消毒措施等對養殖池塘、設施和用具進行徹底消毒。

細菌性疾病

急性肝胰腺壞死病

急性肝胰腺壞死病是一種危害養殖蝦類的細菌性疾病,經濟危害嚴重,目前我國主要海水養殖蝦類地區均有該病流行。

【病原】

病原為能夠表達毒力蛋白PirAB的弧菌,屬於弧菌科、弧菌屬,主要為致急性肝胰腺壞死病副溶血弧菌,也包括能夠表達毒力蛋白PirAB的坎貝氏弧菌、歐文氏弧菌。

【流行特點】

死亡主要發生在放苗30~35天以內,常為急性死亡,而且死亡率高達100%,因此該病最早也被稱為“早期死亡綜合徵”。

易感品種包括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和中國對蝦。

經口感染是該病原水平傳播的主要途徑。本病往往發生在海水養殖蝦中,鹽度降低可以降低該病的發生率。

【臨床症狀】

患病對蝦主要表現為肝胰腺顏色變淺、萎縮,空腸空胃,甲殼變軟,失去活力等症狀,死亡率高達100%。

科普 | 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患急性肝胰腺壞死病的南美白對蝦表現出肝胰腺變淺、發白,空腸空胃

蝦類細菌病防控措施

【預防措施】

(1)實施生物安保管理體系,建立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

(2)採購經檢疫合格的種苗。

(3)科學設置養殖密度。

(4)改善育苗場和養殖場水質條件。

(5)養殖池塘應進行有效的清淤、消毒、翻曬,池塘結構和水流控制應有利於對糞便等的收集和處置。養殖場、養殖池塘和養殖設施的消毒處理可參考蝦類病毒預防措施的第(4)條。

(6)在早期的養殖中應嚴格控制飼料投餵量,宜採用少食多餐的投餵方式,避免飼料在水中停留過長時間或發生殘留。

(7)蝦池之間設備和工具不能交叉使用,並定期消毒。

【控制措施】

(1)懷疑蝦類細菌病發生的情況下,可採取改善水質和底質、在飼料中添加有益菌、間隔拌喂藥物等控制措施。

(2)對於急性發病且死亡率較高的池塘,應立即送樣品到縣市級以上水產動物疫病檢測實驗室或有資質的實驗室進行檢測。確診患急性肝胰腺壞死病的養殖場應立即對相關蝦池採取隔離措施,限制養殖場病蝦的移動和運輸,及時撈出病蝦,並用深埋法或化屍法進行無害化處理。

(3)對發病池塘進行徹底清塘,發病池塘尾水經消毒處理後排放,清塘後需對養殖池塘、設施和用具進行徹底消毒。

真菌性疾病

蝦肝腸胞蟲病

蝦肝腸胞蟲病是一種水產新發疫病。目前我國主要對蝦養殖地區均有該病流行。

【病原】

該病的病原為蝦肝腸胞蟲,屬於真菌界、微孢子門、單倍期綱、壺突目、腸胞蟲科。

【流行特點】

蝦肝腸胞蟲可感染所有生活階段的對蝦,水溫24~31℃時感染率較高。

易感品種主要包括南美白對蝦和斑節對蝦。

水平傳播是養殖池塘中該病原傳播和感染對蝦的主要途徑,攜帶該病原的對蝦糞便可汙染養殖水體、對蝦飼料(餌料),從而使該病原在對蝦群體中快速傳播。該病原可能可以通過垂直傳播使子代感染。

【臨床症狀】

蝦肝腸胞蟲低水平感染時,對蝦無明顯的臨床症狀或生長差異。高水平感染時,對蝦表現為生長遲緩。患病對蝦群體往往表現為個體大小不均一,體長差異可達到正常群體的2倍以上,體重差異能達到3倍左右。患病對蝦個體消瘦,體重比同樣體長的未感染個體可低30%左右。蝦肝腸胞蟲感染通常不會導致對蝦死亡。

患病對蝦由於能量供應不足而攝食量增加,常因攝食池底藻類和雜質而使肝胰腺顏色更深。

科普 | 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感染蝦肝腸胞蟲的南美白對蝦個體大小不一

科普 | 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蝦肝腸胞蟲的結構模式圖(引自Franzen等)

蝦類真菌病防控措施

【預防措施】

(1)利用SPF親蝦進行苗種繁育;購買病原檢疫結果為陰性的苗種。

(2)對養殖場、養殖池塘和養殖設施進行消毒處理參考蝦類病毒預防措施的第(4)條。

(3)鼓勵採用標粗方式對仔蝦進行高密度暫養管理15~30天,放棄和銷燬標粗前後病原檢測結果為陽性的仔蝦或幼蝦。

(4)養殖池溏可通過“蝦廁”、水流和投餵排放管理等方式,使飼料與蝦類糞便分離,避免對蝦攝食糞便,降低糞便汙染對蝦飼料和水體的風險。

(5)投餵冰鮮飼料存在傳播蝦肝腸胞蟲的風險,推薦養殖中採用商品化飼料。

【控制措施】

(1)發現對蝦有發病跡象,應立即送樣品到縣市級以上水產動物疫病檢測實驗室或有資質的實驗室進行檢測。確診患蝦肝腸胞蟲病的養殖場應立即對相關蝦池採取隔離措施,限制養殖場病蝦的移動和運輸,及時撈出病蝦,並用深埋法或化屍法進行無害化處理。

(2)可通過每日多次排汙且每次排汙後少量補水的方式及時清除蝦糞便。

(3)飼料中拌喂有益菌。

作者單位: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科普 | 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