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传记文学


《晏子春秋》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独具特色的典籍。它以春秋时代晏婴的生平事迹为依据,又辑缀了关于他的佚闻轶事的大最民间传说,从而写出晏子一生的思想和言行。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传记文学作品,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是“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


关于《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争论较大,众说不一。它最初被著录在刘向的《别录》和《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里。西汉时代的一些著作,如《韩诗外传》、《说苑》、《新序》、《烈女传》等,都援引过其中的故事和文句。这说明最晚在西汉就已经有了《晏子春秋》这部书。据史家多方考证,《晏子春秋》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最初,这部书可能是齐景公身边记录君臣问对的史官所记。后来,熟悉宫廷档案和历史文献的人又加以补充增缀。战国时期已出现多种写本。西汉时,刘向在各种写本的基础上编校定名为《晏子》。至《隋书·经籍志》才改名为《晏子春秋》。
  自从唐代柳宗元对此书提出儒墨学派问题的辩争后,不少人视它为伪书,因而鲜有问津。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出发掘出两座西汉墓葬中有《晏子》残简30余片,与流传至今的本子相对照,基本一致。因此,伪书之说才销声匿迹。
  《晏子春秋》是我国第一部集中刻划一个人物的传记性历史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塑造了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全书中晏子的形象是丰满的,有血有肉,呼之欲出。晏子是个贤相诤臣的形象。刘向说:“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晏子·叙录》)晏子是一个智者的形象。他谏君讲究进谏的方法,或直谏犯颜,或陈述大义,或幽默讽喻,以求达到平和见效的目的。他机智过人,善于辞令,把才智运用于政治实践中,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晏子是一个自奉俭约、则廉正直的形象。他历仕三朝相位,功名卓著,但他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穿缁衣,吃粗粮,驾驽马,居陋室,还多次辞绝君王赐予的城邑、新宅、车马和衣裘。如此自守清廉的人品,在那充利流欲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耿介不阿,富有气节。他的行为与那些阿谀逢迎、陷邪藏恶的媚臣,与那些蝇营狗苟、以求进身的佞臣,与那些卖弄权势、攫取私利的奸臣,形成鲜明的对照。书中主人公的形象如此饱满,光彩照人,是与其表现形式分不开的。首先,《晏子春秋》具有传记性。全书近200来个故事,都是围绕晏婴这一中心人物来写的。  

  作者采用因人立言、因事见人的手法,以真人真事为依,书写了人物的生平。然而,全书又绝非写一个孤零零的人物,而是用众多的人物,多侧面、多方位地烘托、映照、突现晏子的形象。譬如,用灵公的荒唐无能、不明是非,用庄公的好勇无义、淫荡误国,用景公的贪酒好乐、虐民苛民,来突现晏子的爱民济众、机敏干练和俭朴廉洁;用佞臣裔款和梁丘据的助纣为虐、谄媚奉承,来表现晏子的忠正则直,多仁多义;用武夫和巫觋的粗暴凶狠、妖言惑众,来突出晏子的广闻博识,谦恭谨慎;用越石父的知己之感,用北郭骚的壮烈殉义,来衬托晏子的淳朴善良、深得众望。采用众星托月的手法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把晏子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地树立在读者面前。
其次《晏子春秋》具有小说的性质。它吸收了民间传说中长于叙事、富于夸张的特点,注意故事情节的描写,注意人物的刻划。书中的景公夜饮、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景公丧爱妾肤著于席、东海水赤等众多的故事,都写得意趣横生,十分精彩。书中语言简明洗练,富于哲理,四言韵语、连珠式的排偶名型几乎每篇都有,有力地表现了晏子娴于辞令、富于辩才的特点。谈锋犀利、对话机敏的晏子,也必须用流畅美妙的语言来塑造。语言塑造了人物,人物也使语言增添了光辉。另外,书中还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文学描写手法,读者对晏婴这个历史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