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常”抓“長”,奪取雙勝利應有姿勢

李強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抓緊解決復工復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積極有序推進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關係到全面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關係到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也關係到我國對外開放和世界經濟穩定。令國人振奮的是,以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為標誌,我國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產取得重要進展,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加快恢復。神州大地,春意盎然,生機勃發。伴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各方面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信心決心也更加堅定。

從當前情況來看,全球疫情形勢已發生很大變化,尤其是境外疫情正呈現爆發式增長,這提醒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可以說,常態化疫情防控成為各方面的一道必答題。

而答好這道必答題,意味著就要立“常”抓“長”,首先心理預期上要有“打長久戰”的準備,切實做到慎終如始、嚴密防範,堅決克服僥倖麻痺鬆勁心理,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對公眾而言,就要做到心中防控的“弦”不能松,在疫情防控中已經形成的良好習慣必須堅持,各類防控措施必須遵守。一句話,常態化疫情防控,關鍵體現“常態化”。

其次,要著力探索疫情防控“長效機制”,以機制化適應常態化要求。“各地要抓好無症狀感染者精準防控,把疫情防控網扎得更密更牢,堵住所有可能導致疫情反彈的漏洞。”“加強陸海口岸疫情防控,加快補齊外防輸入的薄弱環節。”落實總書記的這些重要指示,更加“扎密扎牢”,“加快補齊”,關鍵就是要反思機制,唯有各方面的治理、管理更主動適應新要求,才能更好地實現長效。不論是繼續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還是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都倒逼必須完善機制,充分發揮機制的調節作用。

不論是“常”,還是“長”,皆強調“變”。有效的防控需要根據境內外疫情發展變化,及時研判形勢,適時科學有效調整防控策略。正如總書記強調,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當此之際,必須全面科學研判國內外疫情變化,充分認識疫情形勢的複雜嚴峻性,在“統籌”上下功夫、在“精準”上做文章,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比如低風險地區就當從應急性超常規防控向常態化防控轉變,及時取消與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不相適應的防控措施。

企業復工復產,必須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只有做到疫情防控常態化,才能為復工復產創造安全穩定的前提條件。立“常”抓“長”,這是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應有姿勢。(責任編輯:唐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