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嫁人,23歲守寡,一輩子目不識丁,她卻將兒子培養成一代文豪

民國短短几十年,卻是一段特殊的年代,既有清末的陋規陋習,封建思想作祟,又有西方新思想,新潮流傳入,兩者之間的碰撞,產生了許多微妙的變化。在那個炮火連天的時代,各行各業都誕生了許多為之折腰的人物,傳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猶如今日筆者帶來的這位女主人公,出生於農村,一輩子目不識丁,卻親手將兒子培養成一代大文豪,使其享譽全國——

16歲嫁人,23歲守寡,一輩子目不識丁,她卻將兒子培養成一代文豪

馮順弟,1873年出生於安徽績溪縣,斗大的字不識一個,卻是個蕙質蘭心,心地善良的好女人,在她17歲的那年,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習俗,嫁給了一位名叫胡傳的男子,此人家世殷實,乃是清末貢生,曾在東三省、廣東等地任官職,而家境貧寒的馮家雙親,為了讓女兒的下半輩子有個好日子過,便不在意胡傳年過半百的年紀。

而乖巧懂事,善良聽話的馮順弟聽從了父母的安排,儘管當時已是民國,但是,封建思維依舊在許多地方瀰漫,特別是一些小城市小地方,女孩子的婚事基本沒有選擇權,依舊要聽從父母的安排。不過,值得一絲絲欣慰的是,胡家家境殷實,是當地有名的鄉紳,嫁過去的話日子倒也吃喝不愁。

16歲嫁人,23歲守寡,一輩子目不識丁,她卻將兒子培養成一代文豪

馮順弟嫁入胡家後,十分的賢惠,將家裡打理的井井有序,丈夫胡傳見到後,心裡非常的欣慰,對她的疼愛是與日俱增,夫妻二人也越發的恩愛。令人惋惜的,這樣的好日子僅僅維持了不到6年時間,隨著胡傳的突然病逝而告終,丈夫的去世給了馮順弟極大的打擊,家庭的重擔一下子更是落到了時年不過23歲的馮順弟的肩上,她要肩負起一家子人的吃吃喝喝。

當時,馮順弟已有一子,名叫胡適,他便是日後紅透大江南北的民國大文豪了。馮順弟在丈夫去世後,既當媽又做爹,儘管自己一生目不識丁,不曾讀過書,可她深悉要想出人頭地必然要好好讀書,要有文化不可,因此,對於兒子胡適的教育,她不敢絲毫的馬虎。

16歲嫁人,23歲守寡,一輩子目不識丁,她卻將兒子培養成一代文豪

3歲前,識方塊字,5歲時,私塾讀書,13歲後送往上海讀書,在胡適的人生道路上,母親馮順弟一直扮演著“嚴父”角色,在胡適的學習方面,母親馮順弟從來沒有過半分的鬆懈。馮順弟年紀輕輕守著寡,以一介女流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其中的辛苦和委屈,她從來不在兒子面前表露,也不曾在人前掉過淚,其中的目的,不過是為了能讓兒子能專心的學習。

讓馮順弟感到欣慰的是,兒子胡適終究沒讓自己失望,他先後在大上海學習了新思想,後又遠赴美國留學,經過了一番的努力,在他學成歸來之時,於1917年便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而且,他一生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歡,同時深受學術界同行的敬佩,一時間,名揚四海,成為了民國時期一代大文豪。

16歲嫁人,23歲守寡,一輩子目不識丁,她卻將兒子培養成一代文豪

1918年11月,一生勞碌、任勞任怨的馮順弟倒下了,不久便與世長辭,失去母親的胡適,內心萬分悲痛,在回家奔喪的路上,回憶起了以前母親的種種,頓時淚流不止,隨即寫下了《先母行述》一詞:“生未能養,病未能侍,畢世勤勞未能絲毫分擔,生死永訣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慘痛,何以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