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濰坊科技學院作為壽光市人民政府興辦的本科高校,始終堅持以服務壽光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積極為地方各行各業培養輸送優秀人才。近年來,學校多次開展“教授、博士企業行”活動,教授、博士等高層次人才深入壽光企業調研,對接企業需求,破解發展難題,助力企業發展。

為落實好2020年全市三級幹部會議和全市企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近日,濰坊科技學院積極與企業對接,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務化工、機械、製藥、農業等優勢特色產業。學校校企合作與就業指導辦公室、各二級院系、相關職能部門紛紛走出去,主動對接山東凱馬汽車製造有限公司、山東默銳科技有限公司、市養老服務集團、玉馬遮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泰和華宇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衛東化工有限公司、山東匯源建材集團等企業,就教師參與企業項目研發、聘請企業工程師擔任兼職教師、教師掛職鍛鍊、學生實踐實習就業等方面,與企業進行了友好溝通交流,部分合作項目已經達成合作意向。

為更好地發揮濰坊科技學院學科專業優勢、高層次人才智力優勢,為壽光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現將學校近年來引進的部分教授、博士等高層次人才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等情況向社會各界予以推介,以便社會各界對接,共商合作,共謀發展。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張友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壽光市傑出人才。經濟管理學部主任、新時代鄉村振興與區域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兼任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北華大學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碩士生導師、東北師範大學區域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理論與實踐。近年來關於鄉村振興“壽光模式”問題的研究成果被《改革內參》《山東通訊》《人民日報》《大眾日報》等重要黨刊黨報刊發錄用或摘編,人民網、求是網、農業農村部網等網站轉載。

聯繫電話:19811763095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徐世江,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經濟管理學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鄉村振興與區域經濟發展、勞動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近年來合作完成的關於鄉村振興“壽光模式”問題的部分研究成果被《改革內參》《山東通訊》等重要黨刊黨報錄用。

聯繫電話:13941948396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梁姝娜,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濰坊科技學院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研究中心農村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兼任濰坊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社科院)特約研究員、魯東大學旅遊管理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理論與實踐。以獨立或第一作者身份在《當代經濟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等重要學術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完成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重大項目、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託項目以及其他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5項;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個人學術著作2部;獲省級政府部門設立的科研獎二等獎1項,獲市廳級科研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聯繫電話:13515452805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鄭小京,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供應鏈管理、經濟與管理複雜自適應系統等。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編著專著2部;主持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黑龍江省博士後基金等項目;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10餘項;先後獲得第二屆複雜科學管理國際學術會議優秀論文二等獎、黑龍江省高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武漢市優秀論文獎二等獎(政府獎)等,其中,Invariable Distribution of Co-evolutionary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with Agent Behavior and Local Topological Configuration,獲得第三屆複雜科學管理國際學術會議優秀論文一等獎。

聯繫電話:15004647157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王平,博士。現任濰坊科技學院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研究中心農村集體經濟研究所所長。兼任韓國國家級法人社團:MotorCycle Maintenance Association 理事會成員,《Asian Economic Journal》(SSCI Cited)等刊物評審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養老金融、產業經濟、金融工程。有12年海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已發表SSCI、EI、KCI、CSSCI學術論文10餘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1項、山東省軟科學課題1項、韓國國家級課題1項,橫向課題2項。

聯繫電話:15628732234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費聿珉,博士、高級會計師、註冊會計師(非職業會員)、副教授、兼任東北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財務司特約審計員、教育部經費監管中心評審專家、吉林省內審協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內審協會教育審計分會副秘書長以及長春市南關區第九屆政協委員等。主要研究方向為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已在相關學術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篇,主持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規劃項目1項。

聯繫電話:13634315380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丁瑩瑩,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濰坊科技學院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研究中心農業經濟管理研究所所長。濰坊市第四屆中青年社會科學研究拔尖人才,兼任濰坊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特約研究員、《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期刊(CSSCI)評審專家、黑龍江省管理學學會理事、黑龍江省知識產權學會理事。在《Journal of Costal Research》《Journal of Intelligent & Fuzzy Systems》《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等國內外學術期刊及重要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CSSCI期刊10篇,SSCI&SCI雙檢索期刊2篇,SCI檢索期刊1篇,北大核心5篇,EI源期刊2篇,EI和ISTP會議檢索論文12篇。主持及參與省部級課題11項目,參與國家級項目3項,承擔市廳級項目6項。下一步準備以農蔬區塊鏈實驗室為依託,與壽光市大數據中心及山東環球軟件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在壽光市蔬菜產業及防水產業領域開展產業集聚效應與演化實證研究,助力壽光高品質經濟發展。

聯繫電話:18714509769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曹婷婷,博士。現任濰坊科技學院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研究中心農村金融與財務管理研究所所長。具備豐富的金融實務經驗具備證券從業資格、基金從業資格、期貨從業資格、期貨投資分析、報關員資格等金融、國際貿易行業資格證書。主要的研究方向為壽光模式、縣域經濟、農村金融。已在SSCI期刊<journal>、CSSCI來源期刊《農業技術經濟》、《價格理論與實踐》、全國中文核心期刊《金融理論與實踐》、《武漢金融》等發表論文數篇。/<journal>

聯繫電話:13969192195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倪鑫,博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新。曾任陸軍集團軍幹事、團副政委、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等職,先後在軍內外報刊發表文章30餘篇,參與軍委課題1項,獲全軍政治理論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1項,榮立三等功1次。

聯繫電話:18162078222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孫小桉,美籍華人,原籍山東壽光人,博士、教授,植物病理學專家。美國佛羅里達州農業部植物局州農業部植病團隊負責人,首席植物病理家;佛羅里達大學禮聘教授;佛羅里達州農業莊家顧問團成員;美國柑桔病蟲害險情分析組成員;佛羅里達州農業部柑桔外來病蟲害顧問組成員;美國植物病理學學會成員。研究方向為植物病理、森林病理、真菌學分類、害蟲綜合治理、植物病害檢測病原菌鑑定、植物檢疫法規管理、生物防治、病蟲害險情分析以及防治。主持申請美國農業部研究基金,研究柑橘黃龍病藥物防治,科研經費75萬美元;1996-1999年之間,任美國柑橘潰瘍病根除項目首席植物病理學家,負責該項目的病害田間調查,鑑定,研究。該項目的經費投入高達4億美元,經過近十年的研究,成功有效的抑制了該病害的傳播。該項目為世界植物保護唯一病害根治措施的由經典案例。和美國農業部著名植病流行學專家 TimGottwald一起確認了柑橘潰瘍病菌在風雨中最遠的傳播距離,該成果成為世界植物病害流行學科研中唯一的,採集樣本數據最大,不用生物統計分析而得出結論的典範;2002年,於佛州邁阿密附近首次發現並鑑定了新的柑橘潰瘍病菌系,為世界新紀錄。這個新菌系的發現,對柑橘潰瘍病菌致病性的變異進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該菌系已被廣泛應用在柑橘潰瘍病致病機理的研究中;2005 年8月,是首次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一個農場發現柑橘黃龍病三人團隊之一。該發現為該病在北美洲的首次記錄;2013年,出使多明尼加,協助該國柑橘黃龍病的發現,調查及其防治。在短短的十天裡,造訪了所有的發病地點,確定了發病原因以及流行現狀,並建議該國在居民區採用根除計劃徹底清除該病的發生發展。迄今為止,該島國已經基本根除了現有的病樹,有效地防止了該病向商業柑橘園的蔓延。因此,被授予2013年佛州志願者年度人物稱號,接受州長和農業部長的接見,頒發證書;2015年至今,管理佛州農業部植物病理處的團隊。該團隊共有10名正式植物病理學家,5名長期合同實驗員,每年財政及科研經費高達 100萬美元。該團隊負責全州植物病害的檢查檢疫,頒發農產品進出口檢疫證書,負責植物真菌,細菌,病毒以及類病毒病的病原鑑定,協調與聯邦農業部實驗室和植物檢查檢疫局(PPQ )和佛州大學之間有關外來微生物病原菌的共同鑑定,檢查,檢疫,研究的項目。該團隊能有效及時的利用傳統和現代的鑑定方法確診佛州現有的和外來的有害植物病原菌。

聯繫電話:18388067970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馮棣,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7年7月於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後出站。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節水灌溉理論與技術、土壤鹽漬化防控和鹽漬土資源利用、鹹水灌溉機理與技術、設施農業水土環境調控。發表論文40餘篇,先後參與“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公益性行業(農業)專項經費項目、現代農業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資助等科研項目,現主持農業部作物需水與調控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1項。

聯繫電話:13810645015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周婷,博士。研究方向為植物源食品功能成分富集技術與機理。主講《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園藝產品營銷學》等課程。主持濰坊科技學院高端人才科研啟動項目1項;主持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項目1項。已在《Food Chemistry》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等國內外學術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7篇,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8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

聯繫電話:19811742728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李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節能輕量化設計、材料仿真設計與優化、複合材料設計、增材製造和智慧農業園藝裝備等領域。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13項,編著著作2部,主持和參與國家863計劃、973計劃等研究課題28項。獲得國家機械工程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遼寧省教學成果3等獎1次。

聯繫電話:15053608056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王學偉,博士、教授。長期從事計算機視覺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信號與信息處理、數字圖像處理、信號檢測等學科有深入研究,提出了圖像預處理、目標檢測、目標跟蹤識別等多項關鍵技術解決方案。已為壽光市巨能特鋼有限公司、山東墨龍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鴻亦有限公司、壽光市鼎森製造有限公司等企業提供了可用的機器視覺技術流水線產品質量檢測解決方案。

聯繫電話:13605353378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任玉豔,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材料加工工藝及新材料的研究,主要側重於新型輕質高比強度、耐高溫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研究和鑄造用新型、綠色環保造型材料原材料、工藝及優化設計的研究。先後主持和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民辦高校基礎能力建設項目、遼寧省創新團隊項目、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遼寧省教育廳、瀋陽市科技局、壽光市科技局等縱向項目和橫向課題以及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被SCI、EI收錄15篇,申請發明專利5項,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

聯繫電話:18904042599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丁海娟,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機械製造工藝技術方面的研究,側重於特種加工技術及表面質量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電火花加工過程中的材料去除機理和微納米級表面粗糙度檢測技術的研究。主持省教育廳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防科工委基礎研究項目1項、2項省科技廳項目、3項省教育廳項目。獲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學術成果三等獎2項,市學術成果二等獎2項;獲年終教學三等獎1次。主持、參與省級教育科研項目3項。作為主編之一編著《實用衝壓模具設計手冊》一部,副主編教材2部。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15篇EI收錄。

聯繫電話:13845458648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王瑞春,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結構仿生材料探索研究,金屬材料組織和性能關係研究,輕合金成型工藝設計與製備,納米材料製備技術與表徵等。先後參與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級創新團隊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省教育廳、市科技廳等縱向和橫向課題10餘項,發表論文20餘篇,編著著作1部,授權發明專利1項,獲得省級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參與和主持各級質量工程項目4項、教改項目6項,獲得各級教學成果獎勵5項,指導學生獲得各級科技競賽獎勵5項。

聯繫電話:18640593566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譚秀峰,博士。於《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航空學報》等重要期刊發表SCI,EI論文3篇,發表核心論文2篇。申請軟件著作權1項,專利1項。主要研究方向為結構強度壽命及可靠性分析、大型工業系統風險概率分析與安全管理決策、計算機仿真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CAE)。

聯繫電話:15053610406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劉穎帥,博士。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動力機械及工程專業博士。西南交通大學博士後國家流動站與寧波市保稅區博士後國家工作站聯合培養博士後,現任濰坊科技學院電氣自動化學院講師。曾獲多次學業獎學金等。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發動機節能減排方向。已在《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s》《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等重要學術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參與《在用道路車輛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標準評估和重要標準研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編號:2016TFC0208005),《柴油機顆粒後處理裝置沉積灰分的理化特性和形成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51476012),《輕型車氨排放特性與控制策略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51676017),《柴油機動態過程微粒排放的特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40805053),《高壓共軌重型柴油機關鍵技術研究》863課題編號2012AA111706,《滿足歐Ⅵ排放標準的柴油機後處理關鍵技術研究》863課題編號2012AA111717。與安徽仁馳汽車電子電器有限公司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智能尿素品質傳感器技術研究》,項目研發資金20萬元,該項目投產時間預計在2020年6月,實現年產60萬臺銷量,打破國外產品壟斷,按照預計單臺600元計算,可產生經濟價值3.6億元。

聯繫電話:15336369167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王冠琴,博士。主要從事新能源材料的開發與應用研究,重點研究鋰離子電池新型電極材料。微-納米材料的可控合成;新型複合功能材料;鋰離子電池新型關鍵材料的研究與應用;納米材料在儲能器件中的應用。

聯繫方式:15840836573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閆洋洋,博士。主要從事機械結構動力學、振動與噪聲控制、振動測試與診斷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參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高端壓縮機組高效可靠及智能化基礎研究》;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委託項目,基於無線儀表的脫氧機泵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國防973項目“XX液壓管路系統阻尼減振”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研遼寧省科技創新重大專項項目:大軸重鐵路貨車滾動軸承;參研企業委託項目:氣體軸承渦輪振動測試分析及系統開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整體葉盤動力學特性及其硬塗層阻尼減振設計方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薄壁構件硬塗層阻尼減振的多尺度模擬方法與主動設計、基於模型與數據驅動的航空液壓管路系統振動故障診斷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齒輪組裝式壓縮機轉子系統多點齧合時變特性及其耦合振動研究。發表論文5篇。

聯繫電話:18502439772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黃國富,博士,濰坊市化工廢水汙染控制與資源化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鐵環境化學及汙染控制技術、廢水高級氧化處理技術。目前已在鐵系納米材料的綠色合成及其在汙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過硫酸鹽高級氧化去除微汙染物機制及過程催化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先後參與和主持了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山東省高等學校青創人才引育計劃、濰坊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濰坊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山東省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育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課題等縱向和橫向課題1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其中SCI檢索論文8篇。受聘為山東新龍集團有限公司技術顧問,為企業提供化工汙水和固廢治理方面的技術指導。

聯繫電話:13869661303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胡靜,博士。2019年畢業於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材料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電池新型材料及製備工藝等。在J. Alloy. Compd.、Mater. Lett.、J.Electrochem. Soc.等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獲發明專利2項,曾參與2項特種電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項目。

聯繫電話:13051583750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潘斌,博士研究生、職業藥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專業方向為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先後任職於多家藥物研發企業,擔任技術部門負責人。曾參與創辦淄博茵泰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專門從事藥物相關的新分子實體(New Molecular Entity)和新化學實體(New Chemical Entity)的研發。長期從事藥物化學應用研究和有機化學基礎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9篇,其中SCI論文8篇。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項目1項。目前已與國內多家藥物研發企業開展合作,累計合同金額20餘萬餘元。

聯繫電話:18615673679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潘榮凱,博士。目前主要從事高溫合金微結構與力學性能的模擬、新型輕質儲氫材料的結構預測和組分設計等方面工作。主持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山東高校科技計劃項目各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發表SCI論文19篇,參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

聯繫電話:15966632630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邢仁衛 ,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造紙化學品的研發工作。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山東省中青年獎勵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十幾項,發表專業論文30餘篇,多次被邀請在中國造紙化學品會議發表演講。工作時間,自主研發了AKD中性膠、表面施膠劑、苯丙表面施膠劑、毛布清洗劑、陰離子垃圾捕捉劑等產品,均已投產,並且在市場保持領先地位。

聯繫電話:15964324097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楊永啟,博士。研究方向為有機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方法學研究、澱粉或纖維素改性及高吸水樹脂製備及應用研究。發表SCI一區文章5篇,申請發明專利十幾項,授權發明專利3篇,在申專利7篇。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主持濰坊科技學院引進人才項目1項。現獨立研發的系列高吸水樹脂系列產品,完成部分實驗室合成,正在計劃擴大種類和應用範圍,目前在與企業洽談合作中,儘快將其運用到中試生產中,爭取早日實現產業化規模生產。

聯繫電話:13052321008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劉海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分子印跡材料的製備及其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新型熒光納米材料的製備及其在環境生物分析中的應用研究,從事環境分析化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研究,發展環境中有害物質的高靈敏分析檢測、生化分析與傳感的應用技術等建立了幾種基於光學性質的快速可視化檢測分析方法與技術。曾多次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目前在ACS Appl.Mater.Interfaces,Biosens.Bioelectron.等國際知名SCI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作為第二主持人參與國家自然基金課題項目,參與山東省高等學校青創人才引育計劃項目,濰坊科技發展計劃等,申請發明專利一項。

聯繫電話:13395369664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李峰,博士、副教授,先後在浙江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管華詩院士團隊進行博士後研究。研究領域包括基於天然產物的創新藥物研發、藥物及精細化學品合成工藝開發。從事藥物相關研發近15年,主持完成國家級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2項;參與完成國家級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4項,其他項目多項;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其中SCI論文15篇;申請發明專利近30項,已授權11項,其中世界發明專利4項。目前擔任Bio.Med.Chem.、Bio.Med.Chem.Lett.和Mol.Diver.等SCI雜誌審稿人。在先導化合物/候選藥物的設計合成、篩選、結構優化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其中作為主要研究人員開發成功的降血脂藥物以2000萬元轉讓揚子江藥業;多個項目獲青島市自主創新重大專項及智庫基金支持,其中抗腫瘤新藥MBRI-001和抗結腸炎新藥MBRI-003項目已完成成藥性研究,進入系統臨床前研究。先後完成手性藥物羥基喜樹鹼、甲碸黴素和氟苯尼考的不對稱合成工藝,仿製藥阿利克侖、塞來昔布、利奈唑胺、索拉非尼和決奈達隆等多個高難度原料藥的合成工藝,協助藥企獲得2個臨床批件,累計合同額2000多萬元。多年來一直助力我市企業轉型升級,幫助我市某企業完成多個新產品工藝開發生產和老產品技術升級,並在去年一舉邁入中型企業行列。

聯繫電話:13325024292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宋彧,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結構工程檢測與加固、設施農業溫室結構與環境防災減災。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5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廳局級獎勵近20餘項。其中“基於體外預應力簡支技術的混凝土結構整體加固抗震性能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明專利14項,著作2部,主編教材3本。

聯繫電話:15269622871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王騰,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結構動力分析、新型溫室結構研發、新舊溫室防災減災處理及軟弱土地基處理研究等。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5篇;申請專利20餘項,授權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主持“十三五”山東省高等學校科技類科研平臺課題兩項,主持並參與完成了“模塊化主動採光蓄熱日光溫室”、“雙軸雙被四季智能型溫室”及“裝配式EPS模塊全景蓄能式日光溫室” 等溫室建造,“移動式雙振600*400*400型溫室後牆粘土砌塊製造生產設備”的研製工作。

聯繫電話:18906365733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張欽剛,博士、碩士生導師。2015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17年作為公派訪問學者赴澳大利亞Monash大學進行一年的學術訪問研究。主講土木工程專業《土力學》和《地基基礎》等專業核心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為結構及環境的多物理場耦合,地下工程結構安全性、溫室多環境耦合分析及流固耦合作用。近年來主持國家級項目1項,參與國家級項目3項,共發表高水平論文10餘篇,於2015年赴美國舊金山參加全球AGU會議並作大會報告,擁有全球國際認證翻譯證書NAATI、IELTS英語全項7分,多次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師稱號。

聯繫電話:15069633282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張玉明,博士,國家一級建造師市政工程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滑坡地質災害防治及岩土體穩定性數值模擬。已在《Landslides》《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質學報》和《岩土力學》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篇。主要了參與國家“973”項目“重大工程災變滑坡演化與控制的基礎研究”1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1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主持了濰坊科技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動水壓力型滑坡災變機理及其防治技術研究”。參與完成了“模塊化主動採光蓄熱日光溫室”“雙軸雙被四季智能型溫室”及“裝配式EPS模塊全景蓄能式日光溫室”等溫室建造,“移動式雙振600*400*400型溫室後牆粘土砌塊製造生產設備”的研製工作。撰寫專利7項,其中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5項,與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合作編寫了《西部水電工程重大滑坡災變演化及控制技術》專著。

聯繫電話:13006121160


校地共生 協同創新 服務社會發展 | 濰坊科技學院高層次人才推介


劉巖,博士,畢業於南開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光學工程專業,主要從事強光與物質的作用機理、設施園藝人工補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講《信號與系統》《電子技術基礎》《模擬電子技術》等課程。完成山東省高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1項,主持濰坊科技學院高端人才科研啟動資金項目1項,參與山東省省高校科技計劃項目1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項。發表SCI和EI核心期刊學術論文5篇,獲實用新型專利1項,計算機軟件專利1項,為山東壽光慧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全光譜LED植物補光燈的設計和製作方案。

聯繫電話:135836673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