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鬩牆:民國時期南京與江蘇的劃界糾紛

導語: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從江蘇省剝離出來,成為直隸於中央的直轄市,新成立的南京市急需解決與江蘇省江寧縣的界線問題,由於各方利益的博弈,省市劃界延宕數年,直接滯後了南京市首都建設的進程。


兄弟鬩牆:民國時期南京與江蘇的劃界糾紛

南京市


1.南京市的成立

1927年國民政府宣佈定都南京,首都建設是國民政府實踐國家復興宏偉藍圖的重要一環。同年,制定了《南京特別市暫行條例》,根據條例,新成立的南京特別市是國民政府所在地,直隸於中央不納入省縣行政範圍,特別市行政區域暫時限定在南京城廂內外原有區域及八卦洲範圍內,以後根據形勢需要再擴大。


兄弟鬩牆:民國時期南京與江蘇的劃界糾紛

南京市地圖


不過這個條例剛頒佈沒多久,南京與江蘇就發生了矛盾衝突。新成立的南京特別市位於江蘇省江寧縣範圍內,江寧縣基本上將最精華的地方讓給了南京市。雖然南京市已經成立,並且劃定了行政範圍,但江蘇省政府和江寧縣政府仍然在暫定的南京市區範圍內,江蘇省政府和江寧縣政府仍然掌握著這一區域內大量的市政資源,比如江蘇省和江寧縣對市區範圍部分土地仍有管轄權,以及鐵路局、電燈廠、圖書館、體育場、學校等公共設施都還在江蘇省和江寧縣的手中。

南京市認為,《南京特別市暫行條例》明確了南京市不納入省縣行政範圍,既然南京市已經有了明確的管轄範圍,位於市內的江蘇省政府和江寧縣就應該遷移到他處,市內的所有市政資源一併移交南京市管理,江蘇省和江寧縣斷然拒絕了南京市的要求。後來國民政府牽頭省市縣三方進行協商,解決了一部分公共設施的權屬問題,但雙方的矛盾未完全釐清。一直到1929年,江蘇省政府才搬出南京市,遷到鎮江;而江寧縣政府更是拖到了1935年才搬出南京市。

江蘇省政府與江寧縣政府一直拖著不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財政稅收資源的爭奪。剛成立的南京市財政相當窘迫,迫切希望將原先江蘇省和江寧縣負責徵收的稅權移交給己方。南京市的分立已經划走了江寧縣20%的土地,而且是最富庶的地方,在財政稅收上更不願意輕易讓步。此外,市內的老虎山採石場是江蘇省和江寧縣的一個重要財政來源。


兄弟鬩牆:民國時期南京與江蘇的劃界糾紛

江寧縣


省市縣三方圍繞利益的劃分相互攻防,對江蘇省和江寧縣來說,政府治所的搬遷自然也是一個重要的籌碼。

2.兩方的劃界糾紛

南京市成立後,與江蘇省、江寧縣另一個矛盾衝突點在市界劃分上。《南京特別市暫行條例》規定的南京市暫時範圍約為157平方公里。暫行條例頒佈沒過幾個月,南京市就提出了擴大市區的要求,畢竟城市的發展需要足夠的空間,南京市認為100多平方公里對於首都來說過狹小。


兄弟鬩牆:民國時期南京與江蘇的劃界糾紛

南京老照片


經南京市政府要求,1927年8月國民政府對《南京特別市暫行條例》進行了修改,將南京市的範圍調整為“暫以江寧縣原有區域為行政範圍,以原有之江寧縣屬之”,這等於整體撤銷江寧縣,併入南京市。1928年11月21 日,國民黨第164次中央政治會議正式決議廢除江寧縣,將江寧縣和浦口商埠全部劃入南京市區。江寧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如果方案能夠落實,南京市的面積將大幅擴展。

不過,撤縣計劃招致了江蘇省和江寧縣的強烈反對,在得知撤銷江寧縣的消息後,江寧縣民間團體聯名呈請國民政府,要求取消這一決定。江寧縣群眾反對併入南京市,不願意做首都市民可能對現在人來說不太理解,畢竟現在大多數人不會拒絕成為北京土著的機會,但在當時江寧縣社會上流行著一種觀點,作為首都的南京市財政極為困難,而江寧縣是富庶之地,南京市企圖併入江寧縣,是為了攫取江寧縣的財富以支撐首都建設,這樣江寧縣群眾的負擔無疑會加重。


兄弟鬩牆:民國時期南京與江蘇的劃界糾紛

南京


這逼得南京市不得不公開發表聲明,合併江寧縣並非出於增加財政收入的目的,民眾只會從中得利,不會增加額外負擔。面對江寧縣反對的情況,1928年12月19日,國民黨第168次中央政治會議決定江寧縣併入南京市一案暫緩,待以後再做決定。

但國民政府建設首都的決心非常大,擬定了《首都計》劃。相比之前南京市計劃江寧全縣納入的方案,《首都計劃》劃定的南京市區面積約為855平方公里,南起牛首山,北至八卦洲和江北的常家營,西至長江岸邊的和尚路,東至青龍山。國民政府要求南京市與江蘇省、江寧縣根據《首都計劃》規定的範圍劃界,南京市與江蘇省、江寧縣多次談判均陷入僵局。而江寧縣群眾在省縣的鼓動下又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請願運動,國民政府為照顧群情,不得不暫時擱置此案。


兄弟鬩牆:民國時期南京與江蘇的劃界糾紛

中華門


南京市與江蘇省、江寧縣的劃界久拖未決直接滯後了南京市的首都建設計劃,在雙方的糾紛過程中,國民政府逐漸傾向於南京市。1930年,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公佈了《省市縣勘界條例》,此後在國民政府的斡旋下,省市縣三方多次協商。一直到1934年,三方才最終達成協議,並於1936年樹立了界碑,延宕數年的南京市劃界糾紛才告一段落。最後確立的南京市面積為465平方公里,東至烏龍山外廓遺址( 沿堯化門、仙鶴門、麒麟門、滄波門和高橋門一線) ,南至鐵心橋、西善橋、大勝關,西至浦口鎮,北至長江。

3.蓑翁說

南京特別市設立後,圍繞市界問題,與江蘇省、江寧縣纏鬥多年。三者之間利益相互博弈,又相互妥協,各有各的算盤。南京市在1934年三方協議中確定的面積為400多平方公里,較1927年立市之初已經大幅擴張,但相較於最初江寧全縣的2000平方公里,到後面《首都計劃》中的800多平方公里,也做出了不少妥協。畢竟對於江蘇省和江寧縣來說,沒讓出一寸土地都是在自己身上割一刀,必然全力反對。

參考文獻:

1.董佳《民國時期的寧蘇糾紛與省界調整( 1927—1936)》

2.馬振犢《南京百年城市史(1912-2012)》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賬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