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心理學:在農村,這四樣東西不能借,借了家敗亡

都說遠親不如近鄰,在農村尤其如此。

一般村子都有一兩個大姓,宗族親情關係是相互維繫的基礎。農村各家各戶以前生活條件都相差不大,沒有最富的,也沒更窮的,幾乎都是一個水平。

都在溫飽水平上晃盪著,所以相互借點油鹽醬醋、生活用品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鄰里之間互相幫助,曾經是農村裡非常好的風氣,現在也有很多人懷念。

不過,農村開始對接現代社會之後,情況慢慢變得複雜了,特別是借東西這個事,還真不能太隨意。

民俗心理學:在農村,這四樣東西不能借,借了家敗亡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農村人雖然不富裕,可心裡絕對是最敞亮的。有些東西借出去就借出去了,沒必要再去索要。

但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這樣子,有些東西就有著自己的講究.比如,農村老人們常說,有四樣東西不能外借,借了家敗亡。

搖籃

在古代,一個家族是否繁榮,不是看有多少達官顯貴,也不是多少人富甲一方,更不是有多少一方大員,而是人丁興旺與否。

搖籃,也就是嬰兒用的床,古時候叫“坐床”。

民俗心理學:在農村,這四樣東西不能借,借了家敗亡


古時候,孩子就是香火,是一個家族的希望,也是一個家族的明天。

尤其是男孩子,更是家族開枝散葉的希望,是一顆未來參天大樹的種子。

這搖籃自然就是裝樹的器皿,這一家的營養、精氣神都蘊含在其中。

如果把搖籃借出去,也就是把一家的繁榮,家族的興旺雙手送了出去,自然也就再也拿不回來了。

現在不僅是搖籃,連嬰兒車也是不可以外借的。

菜刀和掃把

菜刀是中國人家家戶戶必備的廚具,但是在風水中,鋒利意味著兇禍,借的人會認為借了禍端到家裡來。

且常言道禍不單行。若是正好被菜刀所傷,那便印證了這個說法。

雖說別人是出於好意借給自己,但總找不到情緒的發洩口,最後下場會變成是你使我們變得倒黴。反而成了菜刀主人的錯。

民俗心理學:在農村,這四樣東西不能借,借了家敗亡


掃把也是常見的家庭必備用品,每個人家裡都有,但有些人偏偏丟失了或者找不到了,就只好跟別人借。

但這種東西借了就借了,通常是不需要再還了。

因為掃帚在古代被意寓著不吉祥,送掃帚星是好事,但領回就沒有必要了。

民俗心理學:在農村,這四樣東西不能借,借了家敗亡


柺杖和輪椅

身體不利索,才會用到柺杖或者輪椅。

能借出去了,就說明自己已經不需要了,用不著柺杖了。

而別人如果再還回來,似乎別人在暗示他,這柺杖或輪椅對他還有用,這當然會讓人不高興了。嘴裡不說,但心中一定氣惱。

而且柺杖意味著“殘疾”,把殘疾借給別人,表明會把災難傳遞給別人,預示著別人可能會生病。

民俗心理學:在農村,這四樣東西不能借,借了家敗亡


藥罐

身體有問題,就長期離不開喝藥了,這就是口頭禪“藥罐子”的來源,表明身體不健康,其實也代表著災病。

還有一個現實問題,每個人的病症是不同的,你借別人的砂鍋熬藥,是不是有衛生問題?是不是有影響藥效的問題?所以藥罐子,煮藥的砂鍋,還是專人專用最好。

如果被外借出去,一般還回來也不會再用了。

農村遇到不得已的砂鍋外借的情況,一般也不會要求對方歸還的。

民俗心理學:在農村,這四樣東西不能借,借了家敗亡


除了這些借了不要還的東西之外,像平常的那種酵母、剪刀、香火是不能借的,因為酵母主人家需要循環使用,借了去就沒有了;剪刀、菜刀等是利器,也是不能隨便亂借的,還有香火,是傳宗接代,祭祀祖宗用,也是不能隨便借的。

民俗心理學提到: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既是一種定型化的思維習慣,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方式,與上層文化的個性化、獨創性不同,它是靠集體創造、流傳的,加之流傳中不斷傳播和變異,不易形成個性化的符號系統。

這就決定了民俗文化不是個性的,而是類型的。即民俗文化是反映群體的觀念和價值取向。

民俗心理學:在農村,這四樣東西不能借,借了家敗亡


即使我們知道是迷信的說法,但最好不要公開反逆。比如,北方人常說正月不能剪頭,會死舅舅,但這是來源於“正月裡剪頭---思舊”。

但是,如果你就是認為這是迷信,我要證明給大家看,正月去剪頭,恰好舅舅在正月去世了,那麼你就成了家裡的公敵。

雖然明白人都明白這是巧合,可是迷信的人也會更加迷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