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多年都誤讀了《桃花源記》,以後千萬別想“世外桃源”了

原來我們多年都誤讀了《桃花源記》,以後千萬別想“世外桃源”了

文 / 希言

東漢末年分了三國,而到之後歸了晉朝,晉朝又效仿漢朝的東西兩朝,也有西晉和東晉,總之在這段時期,中原大地戰火不斷,打來打去,人口從東漢時期的約6000萬,銳減到西晉時期的約3500萬。

天下大亂,王朝更替頻繁,沒有穩定而大一統的朝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苦不堪言,適逢東晉末期,陶淵明給了世人一個神來之筆記——《桃花源記》

原來我們多年都誤讀了《桃花源記》,以後千萬別想“世外桃源”了

而後這篇《桃花源記》從戰火紛紛的年代,穿越千年,流傳至今。後輩的我們,都對裡面描述的這個“桃花源”的地方格外著迷。雖身不能至,但心嚮往之。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都對這個地方如此痴迷,更何況當時還處在戰亂時期東晉末年的老百姓們。

這麼一個“世外桃源”的地方,陶淵明以“後遂無問津者”結尾,把此事了的一乾二淨而不拖泥帶水,然後這個地方成了千年之謎。

原來我們多年都誤讀了《桃花源記》,以後千萬別想“世外桃源”了

我們現在就來解解這個謎。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地方是怎麼被發現的。

在武陵有這麼一個人,把捕魚當成這輩子自己混飯吃的技能,記住,專業是打漁的。某天順著溪水向前划船,划著划著,走了神。這種情況下人能走神,最大的可能性是說明這條路線再熟悉不過了。

然後忽然發現一片桃花林,大概幾百步的長度,這下感覺奇怪了,也不走神了,心想平常走了那麼多次都沒有,今天怎麼會有片桃花林。

人都有好奇心,“欲窮其林”,走到盡頭,看著像這個溪水的發源地,有山有水,在山上還發現一個小山口,小口裡還若隱若現的閃爍著光。

這下好奇心更強了,立馬從船上下來,向著洞裡走去,才開始洞內非常窄,就能容下他一人,要不是那點點光亮,還以為這是個死洞口。

原來我們多年都誤讀了《桃花源記》,以後千萬別想“世外桃源”了

走了幾十來步,終於豁然開朗,看到像天堂般的美好景象,良田美景,男耕女織,一派祥和。

到此我們的專業打漁達人發現了這個“世外桃源”,在裡面有吃有喝,好生快活。臨走的時候,村民還特意說了一句:“不足為外人道也”。

現在我們來說說會不會有這麼個地方。

如果說是現在,我們現在有人口近14億,能開發的土地估計都榨盡了,以前野地還有狼的存在,現在要不是什麼保護區,你倒是找個狼試試,狼都成了稀罕物種。如今不僅填海要造地,連沙漠地帶都在進行綠化再利用,要是有一個人知道有這麼好的地方,即使不用現代化通訊設備,想必很快人盡皆知。

而在當時,連年戰亂,人口約3500萬,人口與現在有四五十倍的差距,要說有這麼個讓人找不到的地方還是有可能。

原來我們多年都誤讀了《桃花源記》,以後千萬別想“世外桃源”了

有可能就代表真的會存在嗎?要是加上有人刻意做了標記,有找不到的可能嗎?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一個經常打漁的老鳥,沿著熟悉的路線前行,可能這回是走的有點遠,偶然發現一片桃花林,還是溪水的發源地,而這片桃花林也就幾百步的長度,況且這也不是什麼誤入亞馬遜森林,找不到來時的路。

所以陶淵明所說的找不到,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是這個地方是虛構的。

原來我們多年都誤讀了《桃花源記》,以後千萬別想“世外桃源”了

現在就要問,陶淵明為什麼要虛構這個“世外桃源”?

要整明陶淵明的心思,還得要回到當時的大環境背景。

西漢末年開始,很多中原百姓成群結夥,逃進南方的深山老林。

現在看東漢末的人口資料,常看到“人口銳減”這個詞,其實這些“銳減”的人口,多數不是死亡,而是跑了。

跑到哪裡去了呢?比較多的是去巴蜀、荊州、武夷這幾個方向。他們到達南方後,多選擇閉塞、險要的山林深處,開闢平地而居。

自晉皇族司馬氏在南方推舉司馬睿建立東晉以後,世家大族及作為其家產的農奴紛紛南下江南圈地,建立新莊園。

在立國的100多年中,政局不穩,東晉皇室一直想實現自立的軍隊和賦稅系統,但是又一直遭到來自士族勢力的掣肘。

統治者要打仗,就需要用錢,用錢就需要徵稅,皇帝從貴族那裡得不到錢糧人力,就對佃民徵求非常重的徭稅,要吸老百姓的血漢。家裡有餘糧的還可以承受,家裡沒餘糧的除了面臨死亡的威脅,就剩逃跑這一條路了。

史載,當時貧者不復堪命,很多逃亡入“蠻”,成了山民。

可見,陶淵明寫《桃花源記》並不是要“塑造一個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要針砭時弊,通過強烈的反差對比,告訴這樣一個社會現實:晉末,大量人口苦於賦稅徭役,成團躲了起來,在不容易被人打擾的地方生活起來。

所以,我們讀《桃花源記》不要陶醉於其所描繪的美好農耕美景,不要嚮往所謂的“世外桃源”,而是要反思其背後所呈現的嚴重社會問題——苛政猛於虎。

我們應當反問:如果太平盛世,誰願意躲進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