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鄉 的 河

家 鄉 的 河


家 鄉 的 河


每次從外地回家,都要經過一條河,走過那座百米的橋就到鎮上了。其實這條河距離老家有三公里的距離,整個鎮上唯有這一條河流穿鎮而過,所以我們習慣叫家鄉河。

我們學校就在鎮上,出校門拐彎下個坡就是大橋下面的河岸了,整個少年時代很多快樂的記憶都是關於河流的。每天下午下課吃完飯就去河裡洗澡。光著腳丫踩在岸邊因為暴曬後而有些發燙的鵝卵石上必須快速下水,下水後立刻又是另一種舒服,水溫剛剛好,腳底下的細沙柔軟而舒適。洗完澡再趕回學校上晚自習都來得及,基本上整個夏天都是這樣。當然,父母親是絕不允許我這樣的。因為河水面比較寬河水也比較深,加上大橋底下那一段經常暗流湧動,河床底部形成了很多深坑,特別危險。但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當時並不當回事,現在回想起來倒覺得確實危險了。

河流從哪裡流過來又流向哪裡去我沒有深究,只知道這條河有幾百年歷史。河水清澈,可以清晰看見水底魚兒在裡面遊動,河底的軟沙上浮著一縷縷綠油油的水草,隨著水流起伏,腳踏上去感覺癢癢的。河岸兩邊都比較寬闊,河水降下去的時候兩岸留下大片沙灘。經常有牛兒在岸邊淺灘上吃草,淺灘上還被附近的人圍上圍欄做成好多菜園種上各式蔬菜瓜果,小白菜、黃瓜、茄子、西紅柿、西瓜、香瓜……

每年夏天暴雨過後,河水陡漲,就會淹沒部分淺灘並從菜園漫過去。這時黃瓜、西紅柿、西瓜、香瓜正是成熟的季節都會隨暴漲的河水向下遊衝去。有些人會趁這個機會拿著漁網到下游河邊撈一些衝下來的魚和香瓜西紅柿帶回去嚐嚐。

記憶中河兩岸垂釣的人經常是絡繹不絕。河中還有三三兩兩的捕魚的小木船,他們有的直接撒網捕魚,有的小木船的船幫上站著幾隻幫手--鸕鷀。他們先用草繩將鸕鷀的頸部綁住,防止鸕鷀把捕到的魚吞到肚子裡。然後用竹竿將鸕鷀驅趕下水,鸕鷀們紛紛鑽入水中,捕到魚後浮出水面,他們伸出竹竿,把鸕鷀撈上來。然後用手抓住其喉囊,輕輕一捏,就把魚給擠了出來。待勞作完了,會解開鸕鷀脖子上的繩子,把小一點的魚兒給它們吃掉,算是對它們辛勤勞作的獎賞吧!傍晚,漁夫會挑起小木船,鸕鷀依然站在船幫上,像英雄一樣高昂著頭。西下的夕陽把漁夫和船還有鸕鷀的影子拉的老長。

離開家鄉後,每次回家都僅僅是路過,沒有機會再去河裡看看,哪怕只是到岸邊走走。只是遠遠看到因季節不同時而清澈、時而渾濁的河水。近些年一些私人採砂船肆意盜取河沙已經把河岸挖得千瘡百孔了,還有一些生活垃圾和汙水也直接排到河流,河流清澈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每一次看到這條河,走到橋頭,我就知道,快到家了!因為橋的一頭連著家,另一頭伸向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