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名称的由来以及在历史上的其他称谓

香港名称的由来

以“香港”作为整个港岛的名称是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的时候确定的。有关香港名称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香港名称的由来以及在历史上的其他称谓

香港村

一种说法是从“香港村”而来。

据新安县志,“香港村”原属官富司(九龙)所管,在薄扶林附近,即现在的“香港仔”,村里有一条泉水流注入海,成为一个小小的港口。

香港名称的由来以及在历史上的其他称谓

香港仔

岛上居民和过往船只常在此汲水,人们发现这里的泉水水质清甜甘香,因此,这一条小水流就得到“香江”的名称,而它的港口也就被称作“香港”了。英人最初到香港就在这里登陆。这一条水流,现在在薄扶林香港牛奶公司牧场附近,已变为一条臭水。

香港名称的由来以及在历史上的其他称谓

东莞历史图片

另一种说法是从

“莞香”而来。香港原属广东东莞县,从前,东莞以出产香料“莞香”著名,当时的莞香多数由东莞运到九龙尖沙咀,再渡海到香港石排湾(即香港仔)集中,换载大眼鸡船,沿海北上,销运各省及日本。由于香料都集中在这个港口起运,所以这里就叫作“香港”。现在香港仔附近的香港圈是岛上最古老的村庄之一,当时就是以运输莞香为业的船户集中的地方。明末,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就有关于“莞香”的记载。

香港名称的由来以及在历史上的其他称谓

香姑女海盗

还有一种说法与海盗有关。相传古时候有个叫香姑的女海盗,武艺高强,容貌俊美,在岛上落草为寇,因此该岛便得名“香姑岛”,简称“香岛”,“香港”一名便由此演变而来。

香港的英文发音,照广州方言发音,原译作“Heung Kong”,但因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他们把“香”读作“康”,所以英文名称跟着改拼为“Hong Kong”。也有人认为是“好港”(Good Harbor)或“红港”(Red Harbor)转音而来。现在也有人把“香港”叫做“香江”、“香海”、“香岛”、“香洲”等等。

历史上香港的其他称谓

历史书上,对香港整个岛的称谓是不统一的,有叫作“红香炉”、“裙带路”的,也有叫作“大潭”、“赤柱”的,所指均为香港岛内的一部分地区。这些称谓的来历均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香港名称的由来以及在历史上的其他称谓

红香炉峰

红香炉:传说从前有一个红香炉由海上漂流到岸上的天后庙前(现在叫铜锣湾),当地居民以为是天后“显灵”,就把它供在庙内,因此就把港岛称作“红香炉港”。“红香炉”也指天后庙前一个小岛,它孤立海中,好像一只红香炉。天后庙后面的山也叫作“红香炉山”或“红香炉峰”。清代派兵在这个山上驻守,就叫作“红香炉汛”。现在的铜锣湾一带,古时候都叫作“红香炉”,因此人们就把“红香炉”作为整个岛的名了。

裙带路:香港西北部的小山腰上原有一条渔船背纤的小路,弯弯曲曲,远望好像一条裙带,因此就叫作“裙带路”,后来又把它作为整个岛的名称。广东东江一带劳动人民最初出国到南洋群岛去,都经过香港,当时就叫香港为“裙带路”。又据英人说,道光年间,有一个住在赤柱的居民姓陈,名叫“阿群”,他常常带领英人从赤柱经过香港圈到北山,即现在的上中环,英人就把这条由阿群所带的路,叫作“裙带路”(群、裙同音),并捏造说,香港就是在这个时候才开辟的,这显然不是事实,明末清初的东莞钱粮册上已有这个 地名了。

香港名称的由来以及在历史上的其他称谓

大潭笃水塘

大潭:在香港的中部,即现在的大潭笃水塘(自来水水库),是香港名胜之一。南面有大潭湾,是船只停泊的地方。因此,也有些古书上把“大潭”作为香港整个岛的名称。

香港名称的由来以及在历史上的其他称谓

上中环街市

赤柱:在香港的南部,康熙年间(1704年)派兵防守,叫作“赤柱汛”。“在东南洋海中,延袤数十里,诸山环拱,为海外藩篱,有兵防守。” 新安县志附图误作孤立海中的一座大山,就把它作为香港整个岛的名称了。英殖民者最初拟在赤柱建埠,但因为该地“瘴气”(疟疾)盛行,英军死亡甚多,所以改在香港的西北部建立市场,就是现在的上中环街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