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懂得知足?

我們為什麼要懂得知足?

1

《道德經》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

也就是人如果不知滿足,不滿足如今的現狀對我們的待遇,反而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極端地追求,必有大禍降臨於自身。

同時《道德經》還談到:

知其足,不追求,安於所得,無為無德,反而常常滿足

2

蔣勳老師曾經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

譬如冰激凌店的老闆,他賣沒有牛奶的冰激凌,幾十年間,店門前總是大排長龍。

但他永遠不會想多開幾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種“夠了”的感覺:

我就是做這件事情,很開心,每個吃到我冰激凌的人也都很快樂,這就夠了。

夠了就是知足,知足過後也就是常樂了。這樣的知足是一種可貴的心態,一種常人不能與之匹敵的心境。

這種是心境是不受名與利,權與勢影響的,在這喧囂浮躁,紙醉金迷的社會里,冰激凌店的老闆似乎與當代人隔著一堵偌大的隱形的心牆,彷彿怎麼也穿透不過。

冰激凌店老闆認為只要做好當下,享受好當下所給自己帶來的點點滴滴即可了。他靈魂深處懂得知足,無論做什麼都不貪多,點到為止,永不越界。

這條界限就像是一條極其細微,旁人並不能時刻注意到的“名利線”,很多人為了賺取更多的財富,在金錢誘惑下衝昏了頭腦,被擾亂了那條理智的神經,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夢想與初衷。

即使他們在權利、財富和地位面前絕大部分是個成功者,但也擺脫不了精神與思想上的萎靡與失敗。

也許他們早已忘了自己曾何時說過“我想變成什麼樣的人”,“我要成為誰”,“我要做出引以為傲的成就”等等。

他們一心想著“不夠,不夠,還不夠”,這就很容易讓內心的貪慾充盈著整個大腦,讓慾望佔據主導地位,直至整個思想被拴綴,被噬食。

我們為什麼要懂得知足?

3

我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香港美食家蔡瀾看到一位老人釣上來的都是小魚兒,覺得很奇怪,就問道:

“遠處不是有大魚嗎,為什麼只釣小魚呢?”

老人則回答道:

“夠一頓早餐就好了,多餘的東西,再好,我也不需要。”

你看,在老人的心目中,無論東西再好,再珍貴,即使能讓老人不會產生害怕食不果腹的焦慮,但也不會因此破壞先前的規矩或原則。他量好一個“夠了”的度,上面有著一條分明的界限,時刻提醒自己到這就可以了。

還有一次,蔡瀾在印度一個荒涼的地方拍戲,三個月一點兒葷腥都不見。他十分懷念肉的滋味,就畫了一條魚。

他把“這條魚”給當地一位老婆婆看,問:

“你吃過魚肉嗎?”

老婆婆搖了搖頭。

蔡瀾無不遺憾地說:

“你連魚肉都沒吃過,真可惜了。”

老婆婆則回答道:

“這東西,我連見都沒見過,有什麼可惜的?”

是啊,見都沒見過的東西,又有什麼值得可惜的呢?

即使別人替你惋惜你所沒見過的山珍海味,沒體驗過的榮華富貴,還有那無上至高的可能一輩子都不敢奢求的權利與地位,你用不著抱怨與遺憾,也不要盲目地提高生活品質,而輕易地作賤自己的生活。

只要珍惜好當下,懂得知足,才能常樂。也許我們的物質財富並不能與富貴人家的相提並論,但只要我們的精神充裕與滿足即可。

我們應該真正擁有的是精神上的,而不單單是物質上的。

物質乃我們身外之物,有時候物質越多,人的內心的慾望也就越強烈,就會想要佔有更多的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物,結果本末倒置,在歧途上一路不復返,硬生生地葬送自己美好的前程與寶貴的青春。

4

舒曼曾說過:

人生上由苦與甜組成的。

甜,往往源於滿足的心態,正所謂“知足常樂”;而苦多源於貪婪,想要的太多,又不能得到。

老人不求釣到大魚,只求飽餐一頓;老婆婆即使對魚肉的這個概念甚是模糊,但也不會覺得遺憾終生,因為她內心已感到滿足,且懂得知足,靜緩緩地享受平凡的生活。

你擁有著那豁達的心胸與寬闊的思想,也懂得感恩世界贈予自己生命,同時感受到人生的神奇與感謝一路上人們的陪伴。懂得知足,你就會發現自己擁有著無數的珍貴的且細微的寶藏,不比其他人多,也不比其他人少。

5

“旅美派”作家中的傑出代表紀伯倫也曾說過:

幸福不求滿足,幸福是追求擁抱的一種嚮往。

而我要說幸福只求知足,知足是體現幸福的最鏗鏘有力的代言詞。

知足足以讓你更好地去面對這個世界。

我們為什麼要懂得知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