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縣著力用好脫貧車間這把“金鑰匙”

近年來,化德縣依託服裝和新型合金材料包裝產業,推動龍頭企業下農村,探索組建了一條通往致富之門的新路子—— “脫貧車間”,緊緊牽住產業扶貧“牛鼻子”,把握脫貧車間這把金鑰匙。

化德縣著力用好脫貧車間這把“金鑰匙”

開工一個多月的長順鎮昔尼烏素村脫貧車間,再一次迎來了新創收。由於脫貧車間進行了整頓重組,引進了集裝袋生產項目,車間已經可以保證四季生產。改組後年生產能力可達300萬元,吸納務工人員14人,貧困戶7人,機工月收入2000元左右,為貧困群眾在家門口穩定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通過縣委、政府“萬企幫萬村”扶貧幫扶對接,由雄偉光大企業幫扶對接昔尼烏素村,開展噸袋加工,他們對噸袋的需求量很大,這就保證了工人四季有活幹。” 長順鎮昔尼烏素村駐村第一書記王璞說。

昔尼烏素村脫貧車間2017年投產,按照“黨支部+企業+貧困戶”模式,最初將脫貧車間租賃於鑫隆製衣有限公司,並吸納貧困戶加工服裝絮片,按勞所得在家門口就業。資產所有權歸村集體,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是,由於服裝加工技術要求高,並有季節性停工,於是有了後期的整合改組。

2017年以來,我縣針對空殼村多、產業覆蓋面小、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的實際情況,以實施“百企進百村”扶貧攻堅為契機,組建“脫貧車間”,探索出一條“車間駐村、居家就業、群眾脫貧、集體增收”的新路,取得顯著成效。

目前,全縣共建成脫貧車間48個,其中生產服裝23個、集裝袋20個、芨芨草掃帚1個、檔案盒1個、酸菜1個、肉食品1個、脫水蔬菜1個,共帶動就業708人,其中貧困戶217人。現有在建的集裝袋脫貧車間1個,計劃帶動就業60人,其中貧困戶25人。

過去傳統的農牧業很難保證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將“脫貧車間”建在群眾家門口,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通過非農產業有了穩定收入,為脫貧提供了產業支撐。

通過脫貧車間建設,形成了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龍頭企業、產業基地、合作組織等為支撐的“一核多元”精準脫貧組織體系,實現了支部強起來、幹部動起來、集體活起來、群眾富起來。

脫貧車間”的建設,也使得村委會把閒置的集體活動場所和設備租賃給企業,既盤活了閒置資產,又壯大了集體經濟。

化德縣扶貧辦主任張彥表示:“脫貧車間”的建設,有效解決了脫貧攻堅產業支撐不足、村集體經濟薄弱等難題,達到了村集體有收入、貧困群眾能就業有收入、企業獲效益的多方共贏目標。(融媒體中心 田禮軍 張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