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生母親為何拋棄四歲的女兒,如何完成自我救贖和過去和解

史鐵生在《務虛筆記》裡寫道:我曾走過山,走過水,其實只是藉助它們走過我的生命;我看著天,看著地,其實只是藉助它們確定我的位置;我愛著他,愛著你,其實只是藉助別人實現了我的愛慾。

被贊為“狄更斯再世”的約翰·歐文傳世之作《獨居的一年》,就是這樣一本關於愛慾與成長的故事,讀它你會笑出聲來,或許因為那個可笑的不稱職的燈罩,讀它你也會默默流淚,當你和母親瑪麗恩一樣沉浸在喪子之痛中的時候。

暢銷書有一個通病,讀起來總覺得深度不夠,乍一看不像是一流作品,《獨居的一年》也不例外,但是其中人生領悟一點也不少,一個母親為何要狠心的拋下年僅四歲的女兒不辭而別呢?最終成為作家的女兒是如何自我成長,最終和母親達成和解的呢?母親又是如何完成自我救贖回歸的呢?

親生母親為何拋棄四歲的女兒,如何完成自我救贖和過去和解

痛失愛子的母親瑪麗恩,再難做回自己

39歲的瑪麗恩,有著驚人美貌且顯得很年輕,看上去只有29歲,至少在16歲的少年埃迪眼中,她驚為天人。埃迪見到她的第一眼就愛上了她。作為母親的瑪麗恩是幸福的,她是一個稱職的媽媽,對兒子的愛無邊無際。然而就在1958年的那個夏天,一場意外將瑪麗恩的所有的幸福,撕碎了。

原本一家四口度假歸來,夫妻之間有紛爭各自借酒澆愁,沒法開車,只好讓剛滿16歲的大兒子在雪夜裡開車回家,不料遇上嚴重車禍,釀成悲劇。大兒子當場死亡,小兒子的左腿被切斷,失血過多而死。當母親瑪麗恩看到小兒子的斷腿之後,一輩子也無法釋懷。

人生有時候就是一個陷阱,有太多的磨難,有些苦難是可以挺過去的,有些根本就挺不過去,有些人會選擇繞彎走的逃避主義,還有些人就根本視而不見的鴕鳥政策,但更多的人會選擇停留,停留在那個苦難之上,無法自拔。

兩個兒子雙雙死於車禍後,瑪麗恩美貌依舊,快樂不再,誰也沒有資格質問失去孩子的母親。瑪麗恩體會到是極到處的磨難,一輩子都過不去。其實女孩子成為母親似乎是一種宿命,成為母親的女性,很難完全做為自已,瑪麗恩就是這樣的母親,她有一個作家夢,但有了孩子之後,她整整花了十年的時間才獲得學位。她只想做一個好母親,然而命運是如此殘酷,剝奪了她的一切,從此她再也沒有辦法再去愛其他的孩子,即便那個孩子是她的親身女兒。

這樣的遭遇,《荊棘鳥》里美麗的麥琪也經歷過,那個被她視為生命的兒子溺亡於海里的時候,把麥琪的希望都帶走了,也把麥琪的愛也帶走了。

親生母親為何拋棄四歲的女兒,如何完成自我救贖和過去和解

獨立於丈夫和孩子之外的救贖之路

其實,幸福在意外發生之前,就已經支離破碎,早在女兒意外地降生之前。

瑪麗恩在那個迷亂的夏天,終於明白,她無論如何都無法忘記兒子,所以她帶上了兒子所有的照片不辭而別,因為她認為自己無法再做一個好母親,那麼寧願離開,拋棄年僅四歲的女兒,那是一個母親所能做的全部。

此後37年,人海茫茫,所有人都不知道瑪麗恩在哪裡,瑪麗恩躲在某處,療傷,自我救贖。

獨自生活瑪麗恩最後也成為了一個作家,但是她的思維裡永遠無法忘卻兒子留給她的傷痛,所以她寫偵探小說,總是有兩個男孩失蹤了,不厭其煩地尋找,以此得到救贖。

在這裡瑪麗恩做為女人的單身能力隱藏在書裡,沒有正面描寫卻給予女性一些啟迪。

瑪麗恩的單身的能力,獨立於世,做回自己。

親生母親為何拋棄四歲的女兒,如何完成自我救贖和過去和解

“別喊了,寶貝,不就是埃迪和我嘛”----人生是一次次輪迴

“別喊了,寶貝,不就是埃迪和我嘛”,當被女兒撞破與埃迪偷情時,瑪麗恩對4歲女兒說的這句話,來掩飾尷尬。文章結尾,瑪麗恩回到老房子見到了女兒和小外孫,女兒愣在那裡,眼淚再也止不住,她又一次說“別哭了,寶貝,不就是埃迪和我嘛”,

人生就是這樣一次次輪迴,女兒在某種程度上,是母親的翻版。

瑪麗恩就愛女兒的,離開女兒,她只是不想做一個壞母親罷了,因為她相信自己停留在對兒子的懷念之中,再也無法做一個好母親。

書中瑪麗恩指了指自己右眼虹膜上那塊黃色的六邊形斑點,就是埃迪時常讚歎的那塊,他多次向瑪麗恩表示,他喜歡這塊斑點——如果碰對了角度和光線,它會把她的右眼由藍色變為綠色。然而女兒露絲右眼的虹膜中也看到了一抹六邊形的亮黃,與她的斑點一模一樣。如果露絲在陽光下眨眼睛,黃色六邊形會把她的右眼由棕色變為琥珀色。

瑪麗恩一直把熟睡的女兒抱在胸前,一隻手保持著給她遮擋陽光的姿勢,埃迪從未見過她對露絲表現出這種程度的關愛。

“你的眼睛非常……獨特,”十六歲的少年說,“好像胎記一樣,但更神秘……”

“這孩子真可憐!”瑪麗恩打斷了他,說,“我可不想讓她像我一樣!”

這是一個母親愛孩子最極致的方式,她希望女兒過得好!

親生母親為何拋棄四歲的女兒,如何完成自我救贖和過去和解

結語

《獨居的一年》的書評可寫的內容太多了,村上春樹說:“讀歐文的書會上癮,他的讀者都變成了癮君子。”此言不虛。

有不少人大力推薦約翰·歐文的書,特別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更是把他奉為文學偶像之一,村上春樹曾將歐文作品譯介到日本、採訪過歐文,還與歐文在紐約中央公園一同慢跑。

約翰·歐文(John Irving),1942年生於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埃克塞特,曾當過二十年摔跤手。他是當代文壇無可爭議的小說宗師,被寫過《五號屠宰場》的美國文壇泰斗馮內古特譽為“美國最重要的幽默作家”。

他的作品在贏得文壇推崇的同時深受大眾喜愛,被翻譯成35 種文字,世界各地的書店裡幾乎都能買到歐文的小說。評論界認為歐文是罕見的承襲了現實主義文學精髓的作家,將他譽為“狄更斯再世”。而且歐文的作品在好萊塢也炙手可熱,曾有5 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1999年約翰·歐文因小說《蘋果酒屋法則》 改編拍成電影,獲得第72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因此,還會有一系列的解讀,等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