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評論:抓好“關鍵小事”推動精治走向深入

北京日報評論:抓好“關鍵小事”推動精治走向深入

北京市新版《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和《物業管理條例》將於“五一”正式施行,首都城市精細化治理再添重要抓手。在北京的城市治理任務清單上,大事要事很多。如今,將這兩件“小事”擺到重要位置,是“精治”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

個人多次拒不垃圾分類,處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停車位應當優先滿足業主需要;老物業拒不退出將被罰……本市新版《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和《物業管理條例》將於“五一”正式施行,首都城市精細化治理再添重要抓手。如今,動員令已經發出,倒計時已經開啟,全市上下積極行動起來,抓好兩件“關鍵小事”,將助力我們的城市更加和諧宜居。

所謂“關鍵小事”,“小”在切口,“關鍵”在意義。實行垃圾分類,關係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提升物業管理水平,破解物業服務引發的環境差、停車難等突出問題,關係千家萬戶的安全感、幸福感,也關係著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而選擇對兩件“小事”齊抓共管,也是因為二者間存在密切聯繫。垃圾分類的重要環節在社區,落地時順暢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物業管理是否有力。反過來看,垃圾分類這一全民行動,正是物業與社區、居民等主體相向而行的一次契機。交心溝通,共同求解,都有助於提升物業管理水平和居民的認可度。兩件“小事”共同推進,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在北京的城市治理任務清單上,大事要事很多。如今,將這兩件“小事”擺到重要位置,是“精治”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

面對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市民需求的水漲船高,北京於六年前開啟了精細化治理新徵程。正如繡花需要根據構圖變換針線,“精治”的發力方向和治理舉措也在與時俱進、因時制宜。前些年,大力治理那些被忽視的角落,整治私搭亂建、開牆打洞等“牛皮癬”,換來了清爽乾淨的背街小巷,找回了“四九城的老味道”。當城市面貌整飭一新,接下來需要優化的就是城市肌理,重點補齊發展理念、生活方式和社會文明等方面的短板。以這樣的視角觀之,狠抓垃圾分類、物業管理兩件“關鍵小事”,實乃水到渠成。

精細化,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治理目光向下,善於發現問題只是第一步,管得了、管得好才是關鍵。為此,北京近些年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從推行“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引領基層治理創新,到以“接訴即辦”快速響應百姓需求,切入點或許不同,但思路一以貫之:治理重心下移,不斷縮小和細化治理單元,把工作具體到“格”、責任落實到人;治理資源下沉,為基層責任人賦權賦能,彌補基層的治理缺環。這套“方法論”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不僅解決了不少老百姓的煩心事,在此次應對疫情的過程中也大顯身手。如今推動垃圾分類、物業管理兩項工程,也要沿著這一思路,靈活運用這套“方法論”。

具體來說,首先是建章立制、明確權責。就拿物業管理來說,全市一萬多個小區中,有物業管理的不到半數,一些小區想要成立業主大會、選舉業主委員會,往往被卡在了過高的門檻上。即便好不容易成立了業主委員會,也往往由於運作程序的不規範而滋生各類新問題。還有一些小區雖有物業管理,但問題頻出,居民指責物業公司不履職不稱職,物業公司抱怨居民不交物業費,一來二去陷入僵局。如是種種,癥結都在於制度缺位或滯後導致的權責模糊。如今,新規圍繞現實痛點作出了制度安排,使得基層治理有法可依。比如,捋順了社區監管物業的關係,壓縮了物業推諉扯皮的空間;比如,將黨的組織體系與基層治理體系有機融合,以黨組織引領各種力量“跟著幹”,最大程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城市治理優勢。

再一個,就是人人參與、共治共管。垃圾分類也好,物業管理也好,看似事小,其實都是系統工程,涉及政府、企業、社區、居民等多方主體。這就決定了,最大限度調動各方協力推進是關鍵所在。物業利用社區公共部分從事經營活動所得收入,如何分配?垃圾箱房設置在哪?投放時間如何確定?面對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不是一拍腦門就能得出答案的。街道、物業、居民多溝通多協商,善於聽取各方意見,善於凝聚最大公約數,許多難點痛點就能迎刃而解。各方利益得到最大化滿足,政策推行起來自然順暢高效。

建章立制、共治共管,不僅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路,更是一種更為科學合理的選擇。兩個條例的施行只是一個開始,還有許多後續工作等待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決定了完善城市治理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還有太多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需要所有人付諸行動,讓夢想照進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