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黨徽,在心中閃耀

九江新聞網訊(劉健 黎佳少)胡華純,今年92歲,黨齡68年,是江西省瑞昌市一位退役老兵。革命戰鬥時期,他不畏犧牲,屢立戰功;復員轉業期間,紮根農村,初心不改;退休後,離崗不離志,樂做晚霞的奉獻者。

1949年8月,他在江西省遂川縣參加革命,開啟了自己的英雄之旅。

1955年5月,他告別了軍營,復員轉業。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紮根邊疆,來到祖國西南邊陲——雲南,與107名戰友共同建設國營軍墾隴川農場,一干就是7年。

1988年10月,他站完最後一班崗,光榮退休。人退休了思想沒有退休,他堅持學習、寬厚待人、幽默風趣、樂觀向上,常懷感恩之心,牢記“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也就沒有我的今天,是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他,有位驕傲的英烈父親

红色记忆——党徽,在心中闪耀

父親鬍子良,出生於1901年,瑞昌市高豐鎮樂豐村人,生於農民家庭。1926年加入社會主義共青團,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至1930年,先後組織革命青年打土豪,鬥劣紳,指導各鄉農民開展“均糧”鬥爭,組織農民自衛隊攻打沈家鋪、橫港和南陽靖衛團。1929年1月,當選為高豐鄉農民協會會長,11月任中共瑞昌區委委員,12月任瑞昌區游擊隊隊長。1930年5月,瑞昌區游擊隊奉命向赤湖轉移,鬍子良留下堅持鬥爭。因叛徒告密遭逮捕,押到縣城,任憑敵人軟硬兼施,始終堅貞不屈,5月20日英勇就義,時年29歲。

他,有段閃光的軍旅生涯

红色记忆——党徽,在心中闪耀

1929年9月,胡華純出生在江西省瑞昌市高豐鎮樂豐村磨塘胡村的一個貧農家庭,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共青團,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六個月大時父親為革命獻身,從未見過父親一面,也沒有叫過一聲父親,這也成為了老人一生的遺憾。幼時,從母親口中得知父親生前的壯舉,懵懵懂懂中有了繼承父親遺志的念想,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1948年4月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看見山河破碎、家園被毀,國民黨政府風雨飄搖,心中更加堅定了找到黨組織加入共產黨的決心。在1949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野戰軍四兵團十四軍四十二師一二四團三營九連任通訊員、通訊班長。隨部隊轉戰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參加瞭解放南寧、貴陽、昆明和西南剿匪等許多著名戰鬥,為新中國解放作出了貢獻,先後榮立一、二、三等戰功各一次,並獲得解放戰爭、大西南解放紀念章各一枚。

他,有段無悔的青蔥歲月

红色记忆——党徽,在心中闪耀
红色记忆——党徽,在心中闪耀

1955年5月復員,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紮根邊疆,同行的還有十四軍的107名戰友,來到祖國西南邊陲,呈現在眼前的是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條件艱苦、工具不足是當時的困境,但大家都有一種躍躍欲試上戰場的衝勁。面對工作中的困難,他沒有被嚇倒,時刻把黨員的身份記在心裡,想方設法解決困難。他常說“我是共產黨員,戰爭年代死都不怕,和平年代我也要佔領這片高地”!就這樣黨群齊心、白手起家一起創建了國營軍墾隴川農場,成為黨播撒到邊疆的一顆“金豆子”。1955年至1962年在國營隴川農場工作7年間,先後擔任弄巴、丙寅分場黨支部書記,帶領群眾修路、找水、擴田、學習雜交水稻栽培技術,白天拿起鋤頭幹活,晚上拿起槍桿守邊疆,為建設邊疆保衛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美好青春年華。

他,有種可貴的黨員情懷

红色记忆——党徽,在心中闪耀

1988年10月,胡華純老人光榮退休了,退休後仍然保持一個共產黨人的高貴品德,一直關心國家大事,鍾情於新聞聯播,每一次從電視裡、報紙上了解黨的新變化和國家大事,都想著與左鄰右舍及時分享。他既是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宣傳員,又是天氣預報的義務播報員。他總說,“是黨給了我一切,我這輩子就跟黨走”,部隊的生活習慣幾十年如一日仍然保持良好,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

1962年回故鄉瑞昌,至今58年,一直在農村最基層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英烈的遺孤,卓著的戰功,就是這樣一身的驕傲,他從沒有向黨和政府提過半點要求。按他自己的話說,“我繼承的是父親的遺志,不是他的光環,為人民做點貢獻是本份”。就是這樣一位92歲的老革命家黨員,在今年新冠肺炎防疫阻擊戰關鍵時刻,委託兒子帶著一位老黨員的心願捐贈了1千元現金,希望通過瑞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轉給在武漢一線奮鬥的白衣天使,為前線的醫護人員盡一份綿薄之力,為疫情嚴重地區加油鼓勁。

红色记忆——党徽,在心中闪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