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度的草書應該怎麼學,看南宋才子姜夔《續書譜》給出的指點

南宋全能才子姜夔所作《續書譜》,挖掘了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書譜》之精要,對《書譜》進行了開發性的闡述,以更多實例,來佐證姜夔對書法的理解,是後世學習書法不可錯過的經典篇章。小編陪書友們讀一讀從《續書譜》中節選出來的這篇關於草書的文段,拋磚引玉,願書友們有所獲益。

有法度的草書應該怎麼學,看南宋才子姜夔《續書譜》給出的指點

姜夔書法作品

草書之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擗踴(pǐ yǒng釋義:形容極度悲哀),一切變態,非苟然者。

書論中以物象比擬書法之姿態自古皆然,“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擗踴”,這些都是情緒起伏很大的姿態,亦如草書,太過恬淡的情緒對草書的表達沒有太多的促進作用。

有法度的草書應該怎麼學,看南宋才子姜夔《續書譜》給出的指點

索靖書法作品

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右軍書“羲之”字、“當”字、“得”字、“深”字、“慰”字最多,多至數十字,無有同者,而未嘗不同也,可謂從欲不逾矩矣。

以書聖王羲之舉例,重複的字雖多,但姿態各異,面貌上的有參差婀娜之態,但法度上如出一轍,無任何違逆,暗合書法與人生的最高境界:從心所欲而不不逾。

有法度的草書應該怎麼學,看南宋才子姜夔《續書譜》給出的指點

索靖書法作品

大凡學草書,先當取法張芝、皇象、索靖、章草等,則結體平正,下筆有源。然後仿王右軍,申之以變化,鼓之以奇崛。

開門見山的提出學習草書的正道,取法,結字,然後申之以變化,鼓之以奇崛,從而形成帶有自身藝術特色的書法風格。

有法度的草書應該怎麼學,看南宋才子姜夔《續書譜》給出的指點

索靖書法作品

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轉換,隨意用筆,任意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自大令以來,已如此矣,況今世哉!

指出學習草書的正途,也告誡別貪新求異,失去法度,而誤入歧途。

有法度的草書應該怎麼學,看南宋才子姜夔《續書譜》給出的指點

孫過庭書譜

然而襟韻不高,記憶雖多,莫湔([jiān]洗的意思)塵俗,若風神蕭散,下筆便當過人。

這裡講了一個技藝與道的問題,沒有灑落襟懷,悟道升格,僅僅是技藝上的廣博,終是難免落入流俗。所以,單憑技法並不能創作出草書精品,草書的創作還需要依仗書家的胸襟與領悟。

有法度的草書應該怎麼學,看南宋才子姜夔《續書譜》給出的指點

孫過庭書譜

自唐以前多是獨草,不過兩字屬連;累數十字而不斷,號曰“連綿”、“遊絲”,此雖出於古人,不足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雖復變化多端,而未嘗亂其法度。張顛、懷素最號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謂得長沙三昧,草書之法,至是又一變矣。流至於今,不可復觀

孫過庭書譜有云:“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所以使轉是草書入門與否的重要標尺。所以遊絲映帶,比有法可依,有據可查,“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姜夔對這一點闡述的更加具體“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雖復變化多端,而未嘗亂其法度。”何處該重何處該輕,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草書法度之嚴尤甚於真書。張旭,懷素,黃庭堅這些以自由奔放的草書聞名於世,但依然在法度之內。

有法度的草書應該怎麼學,看南宋才子姜夔《續書譜》給出的指點

孫過庭書譜

唐太宗雲:“行行如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惡無骨也。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字,乍徐還疾,忽往復收。緩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

唐太宗說:“一行行像蚯蚓那樣屈曲,一字字像秋蛇那樣扭結。”是最沒有骨力的草書。而用筆有緩,有急,有露鋒,有藏鋒;有的承接上,有的啟下,看似遲緩,實則急速,行筆正酣,突然回鋒;淹留遲澀以摹擬古意,勁疾流暢以出奇觀;露鋒以顯示精神,藏鋒以見蘊藉。

有法度的草書應該怎麼學,看南宋才子姜夔《續書譜》給出的指點

橫斜曲直,鉤環盤紆,皆以勢為主。然不欲相帶,帶則近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欲太多,多則神痴。以捺“ゝ”代“乀”,以發代“辵”,“辵”亦以捺代,惟“丿”則間用之。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再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

無論橫斜曲直,連環纏繞,都為得勢為主要目的,但點畫之間,不可彼此牽帶,牽帶就近於流俗。而橫畫不可太長,長了換鋒就不方便;直畫不可太多,多了精神就板滯。用“ゝ”代替“乀”,用“乚”代替“辵”,“辵”也有用“ゝ”代替的,“丿”只是有時用一用。如筆意已盡,那麼可用“懸針”結束,如筆意未盡而要另起新意,用“垂露”更為高妙。

有法度的草書應該怎麼學,看南宋才子姜夔《續書譜》給出的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