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又是春暖花開的時節。我們驅車在深圳經濟特區的主幹道——深南大道上,直奔南山蛇口,去尋訪當年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歷史記憶,重新追尋春天的故事。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大南山下的蛇口半島,以婀娜多姿的弧形海岸與香港新界的流浮山隔海相望。四十年滄海桑田,昔日的荒涼灘塗,如今已崛起為一座嶄新的國際化濱海新城。這塊只有10.85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卻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偉業的起點和序章”。“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口號,是蛇口的文化標誌。它的提出者,則是被稱為“蛇口之父”的袁庚。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袁庚原名歐陽汝山,參加革命後改今名。1917年出生於距離蛇口約70公里的大鵬鎮水貝村。水貝歐陽氏的祖先是宋代由江西吉安府濁水村遷至此地的客家人。袁庚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東江縱隊聯絡處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炮兵團長;50年代擔任外交官;“文革”中飽受鐵窗之苦,出獄後就任交通部外事局負責人;改革開放初期又成為舉世聞名的“蛇口試管”的締造者。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汽車穿過潔淨的林蔭大道,來到招商蛇口總部所在地“南海意庫”三號樓。早年蛇口的創業者譚築熙、諸彪、林小靜以及招商蛇口總部的工作人員熱情歡迎我們。諸彪是老相識,1988年我在深圳市文化局工作時,曾陪同日本作家村山孚先生前來採訪“蛇口風波”事件,那時他是蛇口工業區宣傳部幹事,後來他調到招商局博物館工作至退休。舊友重逢,倍感親切。

座談中,大家一起回憶蛇口工業區的創業歷程。我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袁庚要選擇蛇口來辦工業區?是因為靠近香港?還是因為當時這裡一片荒灘易於開發?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作為土生土長的深圳人,林小靜談了個人見解。她向我們介紹了40年前在寶安流傳的一首民謠:“寶安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蠔;十室九空逃香港,村裡只剩老和小。”在當時還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歷史背景下,深圳是“政治邊防”,這裡經濟落後,民不聊生,大批青壯年紛紛逃往香港,鄉村裡僅留下老人與小孩。據不完全統計,1978年1至11月,寶安縣共逃港1.38萬人。1979年林小靜在蛇口中學畢業,同班37名同學中有18人在這一年夏天逃港。林小靜認為,袁庚提議創辦蛇口工業區的初衷之一,就是看到蛇口海面上經常漂浮著偷渡者的屍體。被革命解放的人,捨命往香港跑,這強烈刺激了他。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他下決心要改變這種狀況,一定要變封閉為開放,把經濟搞上去,讓人們富裕起來,生活水平趕上香港,讓群眾看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對!袁董是很有使命感的人。”被稱為“黃埔一期”學員的“老蛇口人”譚築熙激動地說。

譚築熙,1969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在內地工作近10年後應聘來蛇口。他親歷了1981年12月8日舉行的首屆蛇口企業管理幹部培訓班開學典禮,培訓班學員全是理工科大專院校畢業又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青壯年。譚築熙回憶,袁庚親自到場致辭,他不搞開場白,直截了當地談蛇口工業區的現狀,以及一系列改革的設想。最後,他加重語氣,左手向前一揮,鏗鏘有力地說:“這裡是我們蛇口工業區的“黃埔軍校”,孫中山先生曾在黃埔軍校門前寫過“不革命者不入此門”,我們這裡是“不改革者不入此門!”袁庚充滿鼓動性、洋溢著激情的開學致辭,令他終生難忘,也使在場48位學員激情燃燒,油然而生“改革捨我其誰”的使命感……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話匣子一打開,座談會氣氛熱烈起來。大家回顧了從1979年至1984年的幾年中,蛇口創造的24項“全國第一”。正是蛇口的敢闖敢試,引領了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為了尋訪更多當年的歷史印跡,我們馬不停蹄來到招商局歷史博物館。這座典雅而厚重的博物館,濃縮著百年招商局與中國近代史的縮影。招商局歷史博物館樊勇館長告訴我們,1978年,已經60多歲的袁庚回到家鄉,成為香港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但是袁庚接掌招商局時,這間百年老店已經老態龍鍾,業務發展受到很大侷限,全部資產僅剩1.3億元,非改革不能圖生存。有感於此,袁庚內心在大膽醞釀,能不能在靠近香港的地方搞個基地,一來引進香港的資金、技術,二來發揮內地的土地和勞動力的有利條件,不就可以大幹一場嗎?“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剛好在這個節骨眼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正式提出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因此,1979年1月31日,袁庚等人向中央領導彙報在廣東建立蛇口工業區的設想,隨即得到批准。於是,蛇口一聲開山炮奏響了深圳特區的序曲,激盪起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聲。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樊勇認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口號並不是一時靈光乍現的產物,而是袁庚在創建蛇口工業區的過程中長期積累、長期思考的結果。最早讓袁庚受到啟發的,是他在香港上的“第一課”,袁庚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講述過那次令他深有感觸的經歷。

1978年10月份,袁庚調任交通部香港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初到香港,就上了生動的“一課”。當時為了業務發展,招商局需要在香港購買一棟大樓。袁庚與賣主談妥後,約定在星期五下午2時預付定金2000萬港幣。“當天下午2時,袁庚準時到達律師樓,賣主也如期而至。沒想到,賣主的汽車停在門外都沒熄火,只等雙方在律師樓辦完交易手續拿到支票,就立即安排專人坐汽車直奔銀行。”

這位賣主為什麼要這樣爭分奪秒?原來,第二天就是星期六,銀行不上班。如果星期五下午3點之前支票不能交給銀行,就只能等到下週一,少了3天利息。這真的是“時間就是金錢”的最好體現。

“當時浮動利息是14釐,3天的利息就是幾萬港幣。”袁庚後來回憶這段往事時曾感嘆,當時在內地的很多人完全沒有時間觀念、理財觀念。受到觸動的袁庚舉一反三,迅速在企業開展財務檢查。這一查問題還真多:不少子公司不及時進賬,有人把支票擱在保險櫃裡過夜不當回事……袁庚隨即換掉了責任人員,加強財務整頓。僅抓及時進賬這一項,就使招商局收益狀況改善不少。

“袁庚曾說,‘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不是我發明創造的,中國古話就有‘一寸光陰一寸金’;此外,效率也很重要,一個企業沒有效率就不能生存,效率是一個企業的生命啊。”樊勇補充道。

“袁董為什麼提這個口號?當時國內沒有市場觀念、時間觀念、效率觀念。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首先觀念上要變革,不能再用老思想面對新問題。”譚築熙接著樊勇的話說。

那時候,建設工業區需要引進外資,招商局必須先期投資弄好“五通一平”,但當時蛇口的碼頭只有小船才能靠岸。時間緊迫,當務之急就是新建600米長的順岸碼頭。此項工程由交通部四航局二處承建,於1979年8月正式動工。當時由於採取平均主義的獎勵辦法,工人工作幹勁不高,效率極低,車隊工人每天每人工作日(八小時)運泥只達20-30車左右。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譚築熙回憶,為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加快工程進度,袁庚制定了用於裝載的運斗車“每超一車獎勵4分錢”的制度,工人積極性高漲,每人每天工作日運泥達80-90車,最多達105車。4個月後,第一期工程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一個月完工。這為國家多創造的產值達130萬元,而工人獲得的獎金只佔他們多創產值的2%。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但是,這個行之有效的獎勵辦法,卻被視為濫發獎金遭到勒令停止,原來疾馳穿梭的車隊又慢了下來。無奈之下,袁庚只好請新華社記者寫了一份情況報告向上反映,取得了中央領導的肯定和支持,於是蛇口工地又恢復了大貨車繁忙穿梭的景象。“觀念變了,獎勵機制實行了,效率就大大提高了!”譚築熙不無感慨地說。

“蛇口很多做法是創舉、突破,是特事特辦的。現在回頭看,做這些事情,需要有敢為人先的精神。敢踩別人不敢踩的雷,敢打破別人不敢打破的框框”。“時至今日,社會的發展,改革的深化,都離不開效率的提升。就是新經濟時代的今天,同樣需要強化時效觀念”,樊勇介紹道。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袁庚提出這個口號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長期在蛇口從事宣傳文博工作的諸彪,說起袁庚有由衷的敬佩之情。諸彪說,袁庚的記憶力尤為驚人,他與我短暫接觸知道我是客家人後,每次見到我時就會用客家話與我交談,並與我開玩笑說:“哈哈,我們都是客家佬!”我知道袁庚開拓蛇口時,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因為招商局當年建設蛇口的所有資金都是貸款的。我常聽袁庚在各種場合說“負債在身,如負千金,如履薄冰”,所以他要擬出一個富有凝聚力和號召力的口號,這個口號不能假大空,要符合蛇口特色,推動蛇口建設。接著,諸彪等在座的三位“老蛇口”聊起了袁庚提出這個口號的過程。

1981年3月份的一天,袁庚坐船從香港趕往蛇口,趁著空閒,他在船上塗塗寫寫,最後寫下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顧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這6句口號,並拿給同行的招商局董事總經理梁鴻坤和招商局資料室日文翻譯李炳盛看。梁、李二人都認為口號不錯,確實能把蛇口工業區的精神概括起來。在隨後召開的工業區幹部大會上,袁庚宣讀了這6句口號,得到大多數與會者的贊同,但也有與會者對“顧客就是皇帝”提出異議,會後,蛇口工業區副總指揮許智明找到旅遊文化服務公司總經理鄒富民,安排美工在一塊三合板上用紅色油漆寫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蛇口豎立起來。

口號一亮相就引發強烈震動。標語中的兩個詞比較敏感,一是“金錢”,二是“效率”。在當時金錢一向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追求,社會主義鼓勵的是大公無私。效率的提法也不尋常,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平均主義和“大鍋飯”是常態,突然有人提出“效率”,而且把它當成“生命”,很多人不習慣。

此時,國內有關經濟特區是否要繼續辦下去的爭論也很激烈,不少人指責經濟特區與“租界”沒啥兩樣,“只剩下五星紅旗是紅的”。為了大局著想,這塊牌子又被拆了下來。從豎立到拆除,第一塊標語牌面世僅3天。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1981年底,袁庚給招商局企業管理培訓班的學員上課時再次談到了這句口號,在培訓班學員中引發熱烈反響。在這次講課過後的一個星期天,受工業區領導指示,當時從事宣傳工作的工會副主席、原在部隊長期從事文宣工作的彭譚光找了塊木板,買來白紅綠三種油漆,刷了白底漆後,用繁體宋體美術字寫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24個字,由當時培訓班學員豎在今太子路三叉路圓盤偏北一側的這條主路,也是碼頭出入的必經之路上。而最早將此標語進行報道的是1982年11月22日的《深圳特區報》。

諸彪說,因宣傳工作需要,常運用到對這塊標語牌的照片和有關資料,“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個標語牌,從木漆字、鐵皮牌漆字到銅牌金色立體字,至今有六、七塊之多,但在1984年前的蛇口,這塊標語牌存在的時間都很短。“那時人們恥於談錢,你還豎牌子,把時間和金錢掛起來,當時在蛇口是引發爭論的。在改革開放之初,雖然‘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只有12個字,卻事關‘姓社姓資’的路線之爭,直到鄧小平南下視察後,給予了肯定,情況才發生轉變。”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1984年春節,鄧小平南下視察深圳、珠海等沿海經濟特區。得知鄧小平要親臨蛇口,袁庚等蛇口工業區負責人很振奮。在做足所有的接待工作之後,袁庚佈置了一項緊急任務,要求工程公司連夜加班,做出一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樹立在當時從深圳市區進入蛇口後的一個路口上,袁庚的這一決策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事實證明,鄧小平對深圳和蛇口的改革開放建設是滿意的。在這次視察後,鄧小平為深圳經濟特區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1984年2月24日,鄧小平在與中央領導談話時,有這樣一段寓意深刻的話:“深圳的建設速度相當快……深圳的蛇口工業區更快,原因是給了他們一點權力,500萬美元以下的開支自己做主,他們的口號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鄧小平的一錘定音,使這個口號從此廣泛傳開,1984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35週年的國慶慶典上,寫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工業區彩車駛過天安門。這句口號從此響徹全國,家喻戶曉。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為了尋訪當年的“歷史文化現場”,諸彪、譚築熙帶領眾人來到車水馬龍的太子路,旁邊是熱鬧的金融大廈,朝南一眼便看到了“海上世界”,這裡就是最早豎起那塊名聞天下的標語牌的地方。接著,我們又驅車來到微波山下,有一條平坦寬闊的工業一路。與工業一路相依相伴的,就是蛇口工業區最早打響開山炮的地方,現在改建成了蛇口地標“時間廣場”。“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被刻成銅板金色標語永遠留在這裡,成為影響深遠的著名景點。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藉此機會,我們登上了微波山頂。微波山本是無名小山丘,因蛇口創辦之初與香港合作建微波通訊站,這座山因而得名微波山,它是蛇口最便利的觀景臺,袁庚曾陪同中央領導及海內外名人多次登山遊覽,並寫有《念奴嬌·登微波樓》。站在此處舉目眺望,整個蛇口半島綠蔭環抱,風光盡收眼底。在南海這一角小小的灣區裡,千百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座幽雅別緻的海港新城呈現眼前。朝南看,正在建設中的太子灣片區如火如荼,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中,蛇口如萬噸巨輪整裝待發。此刻,耳畔突然響起《春天的故事》中優美的旋律:“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蹟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在下山的途中,我問林小靜,當年沒有選擇逃港,留在蛇口做了什麼工作?她說是選擇入職蛇口工業區打印室任打字員。30多年來,她在蛇口工業區檔案室從使用雙鴿打字機到聯想電腦,以不同的書寫方式,記錄和保存了蛇口的變遷軌跡。從前打印的諸多文件,變成了記憶蛇口的寶貴史料。期間,林小靜講了一個袁庚為蛇口女工當“保護神”的故事。1981年,港商投資的蛇口凱達玩具廠女工反映,冷天沒有熱水洗澡,宿舍沒有書桌寫信。袁庚聽到彙報後,馬上到工廠看望女工,承諾三天內讓大家洗上熱水澡。有的女工不相信,袁庚笑著與她們拉勾勾。三天後,姐妹們洗上熱水澡的願望卻真的變成了現實。女工鄭豔萍因為晚上參加團委活動沒去加班,被廠方停工,罪名是“拒絕加班”。袁庚收到工會的報告後馬上批示:“加班應是自願原則,要找資方嚴肅講清楚,不准他們胡來。”2007年,鄭豔萍等凱達姐妹登門拜訪袁庚,這位90歲的老人取下帽子,向中國第一代打工妹深深鞠躬,向特區建設者致敬。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林小靜說,晚年的袁庚不時會接待來訪的記者和親朋,來訪者告別袁老時往往依依不捨兩步一回頭,這時候,總會聽到袁老慈祥而又堅定的聲音:“向前看,莫回頭!”讓人感受到一個改革先行者對後人的殷切期望。

重訪蛇口,追尋春天的故事

重返蛇口的採訪即將結束,我們一行人漫步在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袁庚廣場。眼前碧海藍天,樹綠花紅,年長者在此休閒,孩子們在此嬉戲。“改革先鋒”袁庚的銅像屹立在鮮花叢中,老人擼起襯衫袖子,西裝搭在手臂上,面帶微笑,彷彿在講述著春天的故事。我們以崇敬的心情緬懷袁老,決心接過改革的火炬,踏著前輩的足跡,面朝大海,闊步向前——“向前看,莫回頭!”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教授:楊宏海)

拍攝錄影:王啟超 視頻剪輯:張庭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