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插下秧苗 种下希望

“时间不等人咧!要趁着好天气,及时将秧苗插下去。”4月15日7时许,太阳刚刚让大地开始升温,赫山区沧水铺镇砂子岭村的“90后”青年刘赞,已经开着高速插秧机在田间工作了。

2014年退役成立田园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来,刘赞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让他显得驾轻就熟。在刘赞和搭档的操作下,插秧机在田间保持匀速行驶,只用90秒时间就插完了一段长约50米的稻田。到达田埂处,载秧台抬高离田,刘赞掉个头继续开进。在他身后,6排禾苗宛如6根绿色丝线,不一会儿就织成了满满一丘新绿,在阳光下迎风摇曳。

刘赞的合作社一共流转了2700亩地。去年只种了不到1000亩的双季稻,但是收益很好。“种双季稻增加了亩产量,还能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今年我把合作社的稻田全部种上双季稻。” 刘赞说着,又将插秧机开进了另一丘田。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请来的30余位农民分工合作,收地膜、运秧苗、开插秧机,干得热火朝天。

“起秧的时间不能太早,也不能摞太高,怕秧苗缺水或被压坏了。”离刘赞不远的秧田里,负责生产管理的合作社成员张敏正指导着起秧苗。大家轻轻地把长满秧苗的育秧盘从秧田里取出,将秧苗朝内、盘底朝外卷起来,放到拖拉机上,然后运送到各插秧机所在的田边。

“前两年我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呢!”张敏说,现在他在合作社有股份,年底有分红,在田间劳作还有工资,去年收入超过20万元。其他农民也多是将农田流转到合作社后,农忙时来劳作,赚得双份收入。“党和国家的政策好,种田效益一年比一年高!”看着绿油油的稻田,大家充满希望。

“现在气温是23.1摄氏度,土壤温度是18.9摄氏度,正适合插秧。”11时,距刘赞的合作社20分钟车程的泉交河镇奎星村,湖南中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俞聪正坐在办公室盯着电脑画面,通过网络与有关人员远程交流。

画面中,农民们或平整田地,或调整农田水位,或开展机械化插秧,忙得不亦乐乎。因为智慧农业的应用,31岁的俞聪在办公室里就能知晓这个位于笔架山乡中塘村的农田基地的小气候、病虫害和现场耕种情况,从而实现水稻生长全方位监测、智能化控制、精准化管理。在他的远程指挥下,中塘村基地1000余亩稻田于4月13日开始机插大田作业,预计20日即可完成秧苗移栽。

“科技兴农,我们的前景必然是一片光明!”谈起未来的发展,俞聪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