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说理】新冠疫情下中国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指要

【战“疫”说理】新冠疫情下中国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指要

引言

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通常是指非军事的安全问题。我国在2011年颁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指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成为了全球安全的主要威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全球卫生、经济、政治乃至其他领域的安全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使我们必须尽全力与之抗衡。其中,在疫情防控的全球合作中,多语种尤其是非通用外语人才在各国沟通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非通用外语是指除英语、德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这七种外语之外的其它外语语种。近年来,为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我国高校的非通用外语教授语种已达到95个,其中67个语种可授予本科学士学位,教学点共计600余个。

这些非通用语种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外语技能、跨文化交流、国际参与竞争意识、社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为应对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全球性安全危机,除了医疗专家和政府之间的互动,还涉及到整个国际社会多语种的使用、多文化的碰撞、全社会的信息关切、公共常识宣传、专业领域交流、国际舆情研究和志愿服务。这正是对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检验。以下将围绕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非通用外语专业学生在此次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比对、总结,并做进一步探究。

家国情怀的孕育与展现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高校日常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日常工作中,非通用外语专业的学生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接受学校思政教育。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全国上下实施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一些非通用外语专业的学生自发自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场防疫抗疫斗争中,努力使自己成为有价值的参与者。他们在防疫抗疫斗争中,主动寻求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和自我升华。从地方社区志愿者服务到线上外语服务,从国内边防口岸的身影到对外视频的宣传,从外语在线课堂抗疫内容的及时补习到媒体文章的发声,他们的参与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这意味着学生们在平时里所孕育的家国情怀在特定、关键时刻的迸发,使我们看到了“90后”和“00后”的担当。

国际视野的构建与确立

在非通用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中,除了思想教育、知识传授,学校还结合外语人才毕业后从事涉外工作的特殊性和全球化大背景,要求学生逐步形成并确立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构建和确立国际视野,就是要引导学生摆脱从中国与对象国双边的关系看待和思考问题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地区、全球。引导学生既要有现实的考虑,也要有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既要考虑本国和对象国的文化背景,又要考虑地区文化乃至全球文明渊源和未来趋向。为此,除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举办高层次的学术讲座、杰出校友经验分享和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外,选派学生到对象国和非对象国学习、做田野调查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举措。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学生们也将从全球角度看待疫情,思考人类的未来。

外语技能的培养与实践

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等实践类课程来实现。为弥补真实语言环境不足的缺憾,各高校设置了外语社会实践和出国进修,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此次疫情为学生外语技能的训练、实践与提高提供了机遇。低年级本科生在这段时间里从网络上获得了最新视听说材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以致用的动力。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则投入到社区境外人员防疫服务、边境口岸的防疫、社区宣传资料、网络视频中外文翻译和校对、防疫专家团队翻译服务等各层次的外语实践活动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通用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还要熟知对象国文化。可以看到的是,在此次疫情防控的各国表现中,由于社会交往乃至文化习惯的不同,不同国家间存在着对疫情防控方式和措施的误解。因此,在防疫经验的内外介绍和传播过程中,非通用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联合对象国学习汉语的学生,甚至是外籍语言教师和专家,通过图书、社区及边防口岸防疫材料的翻译,基于跨文化理解,为国家间疫情防控经验的介绍与传播贡献力量,促进全球共同防疫。


【战“疫”说理】新冠疫情下中国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指要


国际参与和竞争意识的提升

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是培养他们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意识,以便今后胜任涉外工作,积极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通常学校通过安排有关国际组织内容的讲座,国际组织实习,海外游学和田野调查,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学生自发组成团体,译介大量防疫宣传视频,分享中国防疫经验。同时,积极关注对象国疫情发展和防疫措施,向国内民众提供相关信息,以切实的行动积极参与到国际抗疫中。在海外的留学生通过制作视频向当地民众介绍中国抗疫,消除当地民众对中国的误解,维护海外华人权益。这些防疫抗疫实践正是他们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事务的现实表现。

社会服务广度与深度的拓展

在此次防疫抗疫过程中,非通用外语专业学生总体上提供了多层面、多领域的应急语言服务,包括专业性语言服务和社会性语言服务。专业性语言服务是指专业防疫材料和医疗合作翻译,目的在于方便中国医疗专家组与各国医疗专家合作,及时分享防疫抗疫经验。社会性语言服务是指社区、边境口岸分流处、隔离点,以及线上防疫语言服务,除此之外,及时关注国外疫情防控和舆情动态,撰写调查报告及分析文章,为决策咨询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些专业性语言服务和社会性语言服务的持续性,以及服务区域和空间的广泛性前所未有。

总结与思考

首先,近年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设立与目标的阶段性达成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得到了积极的印证。许多学生在当前阶段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外语技能、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参与和竞争意识,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坚定了我们在今后长期继续实现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决心。

其次,此次非通用外语学生参与抗疫有助于我们提升外语课程体系构建,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例如,低年级课程最新视频对话材料的采用,高年级为社区提供笔译和口译的志愿服务。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还可以采取舆情和社情调查,通过撰写调研报告、为医疗专家交流提供专业服务等,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最后,此次疫情折射出了非通用外语的重要性,有必要考虑尽快构建资源数据库和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受历史原因影响,我国非通用外语语言服务资源相当有限,此次疫情促发了极短时间内对多种非通用外语的服务需求。因此,建立全国范围的非通用外语支援服务人员数据库和各类突发事件词汇数据库是当务之急。

总的来看,新冠疫情的发生为我国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面对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非通用外语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及教学手段依然需要加快提质升级。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