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副修身對聯:人有悲歡頭易白,山無古今色長青

10副修身對聯:人有悲歡頭易白,山無古今色長青

【01】

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

素位而行,唐虞後其誰與共?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縱心所欲,天地間惟我獨尊。

這是近代畫家、美術史家鄭昶撰於1940年的對聯。

上聯首二句出自《戰國策·齊宣王見顏斶》:“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上聯是說,餓了以後進食,吃粗茶淡飯都像吃肉那樣香甜;為了強身健體,安於用步行代替乘車騎馬;又滿足於“所居之位而行其所行之事”,唐堯虞舜以後有誰能像我自得其樂?

“安步以當車”,指人應多以步行來替代騎馬乘車,多運動才可以強健肢體,“晚食以當肉”,意思是人應該用已飢方食、未飽先止代替對美味佳餚的貪吃無厭。

下聯首二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下聯意思是說,富貴不能亂我之心,威武不能屈我之節,隨心所欲地按自己的主見行事,天地間只有我值得尊敬。

10副修身對聯:人有悲歡頭易白,山無古今色長青

【02】

酒能成事,酒能敗事;

水可載舟,水可覆舟。

此聯相傳為當年朱元璋微服私訪時,主動邀請重慶府秀才余文到一家鄉村酒店把盞敘話時所對。

上聯說明了酒的兩重作用,此聯的主旨是勸人限酒,以免過量傷身,發怒助欲,傷德敗事。《戰國策·魏策一》記載,大禹曾預見到美酒可能會造成損人亡國之禍,他說:“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酒確能成事,亦能敗事,可見酒可飲,不可“過”,更不可“酗”。

現實生活中,喝酒勸酒之風愈演愈烈,似乎形成了一個怪圈:勸酒的人認為不勸就是沒有誠意,喝酒的人認為人家勸了不喝就是不禮貌,所謂“感情深,一口悶”。清代關於喝酒勸酒有一段話很精彩:“君子喝酒,率真量雅;市井僕役喝酒,以逼為恭敬,以虐為慷慨,以大醉為歡樂。”可見,強行勸酒、“逼”酒,正是一種不好的表現。當然,在宴客應酬活動中,為表示友好、活躍氣氛,適當地敬酒、祝酒是難免的,但應堅持“觥籌錯落,各適其意”“客各盡歡,不必主勸”的原則。

下聯語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是說君子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穩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沒。所以君主想要安定,就沒有比改善政治、關注民生更重要的了。這種民本思想和為政觀對今天的領導者也是有警示作用的。正是:酒雖養性還亂性;水能載舟亦覆舟。(《重訂增廣》)

10副修身對聯:人有悲歡頭易白,山無古今色長青

【03】

兩忘寵辱心源淨;

一掃榮枯眼界明。

此聯選自南宋羅與之《衛生》詩。羅與之,宋代詩人,字與甫,宋理宗在位時(1224-1264年)累試不第,遂歸隱,晚年潛心性命之學,著有《雪坡小稿》兩卷。

上聯的“寵辱”指仕途上的榮耀與恥辱、得志與失意,也泛指地位的高低、名譽的好壞。“心源”,指心性、性情,白居易《養拙》詩有“無憂樂性場,寡慾清心源。”

上聯是說:要想使心性清淨、安寧,就要“寡慾”,把人生的榮辱得失置之度外,“外清眼境,內淨心塵”“寵辱皆忘”。

下聯的“榮枯”,本指草木茂盛與枯萎,也喻人事的盛衰、窮達,唐代溫庭筠《題端莊樹》詩云:“草木榮枯似人事,綠陰寂寞漢陵秋”。“眼界”,目力所及的範圍,引申指見識的廣度,唐代王維《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詩:“眼界今無染,心空安可迷。”

下聯是說,只要在心目中掃除“榮枯”之念,把富貴視如浮雲,“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那樣就會眼界開闊。

10副修身對聯:人有悲歡頭易白,山無古今色長青

【04】

怒氣伏寬,用寬自然少怒;

勞心喜逸,處逸慎勿忘勞。

此聯選自清代石成金《傳家寶·聯瑾》。

上聯的“怒氣”,指憤怒的情緒。“伏”,通服,指降服、屈服、服從。“寬”,指寬厚,度量寬宏,宋代晁說之《晁氏客語》:“惟有德者能以寬服人”。

上聯意謂憤怒的情緒能被寬闊的胸懷所降服。

發怒幾乎人人難免,怎樣才能少怒和制怒呢?“用寬自然少怒”。所謂用“寬”,首先是要心寬。其次是怒上心頭要善於“寬懷自解”。清人胡澹庵《頤人奇談》收錄的一首《西江月》很有意味:“不忍一時有禍,三思百歲無妨。寬懷自解是良方,忿怒傷心染恙。凡是從容修省,何須急躁猖狂。有涵有養壽延長,穩納一生福量。”

下聯的“勞心”,指動腦筋、費心思。“逸”,即安閒、安樂。“勞心喜逸”,意謂勞心的人喜歡安閒,“心逸,則日休(歡樂)也”.

下聯提醒人們,勞心者固然喜逸、要逸,但處逸忘勞或勞逸過度都是不利的,勞逸要結合,勞苦與安逸都要適度。

10副修身對聯:人有悲歡頭易白,山無古今色長青

【05】

無慾常教心似水;

有言自覺氣如霜。

這是明末學者、詩文家、左都御史劉宗周題御史臺聯。劉宗周(1578-1645年),字起東,號念臺,浙江山陰(今紹興)人,萬曆二十九年進士。

上聯是說,沒有貪慾,心地就像水一樣純潔清澈。

對聯裡的“無慾”,指沒有貪慾、貪求。《論語·顏淵》:“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意思是說:假如你無貪慾,就是賞民使之為盜,民亦知恥而不竊。上聯警策自己剋制私慾,正如劉宗周自己所言:“萬起萬滅之私,亂吾心久矣,今當一切掃除,以全吾湛然之性。”

上聯講無欲則剛,下聯則講直言正諫,自覺有霜潔一般的剛正威肅之氣。

霜,比喻高潔,陸機《文賦》雲:“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亦比喻嚴正、嚴厲,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說:“必使筆端振風,簡上凝霜”。

劉宗周任左都御史,即“言官”之長,職責是“正己以正百僚”,使“大臣法,小臣廉,紀綱振肅”,彈劾貪官汙吏,“面言主之過失”。據《通典·職務六》載:“御史為風霜之任,彈糾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後因稱御史臺為“霜臺”“霜署”,御史的奏章為“霜簡”。劉氏對此感觸頗深,因此他以此聯自警,掃除私慾,讓自己淡然無慾,使外物不能動其心。只有這樣,方能言之鑿鑿,剛直不阿。

此聯語帶禪機,警世惕厲。“心似水”“氣如霜”的比喻,形象生動,與聯作者身份十分切合,可視為修身養性的格言。

10副修身對聯:人有悲歡頭易白,山無古今色長青

【06】

似聞陶令開三徑;

來與彌陀共一龕。

這是林則徐題陶然亭聯,選自《清十大名家對聯集·林則徐聯集》。

陶然亭位於北京城西南,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亭名取自白居易《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詩句:“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陶然”,形容陶醉此間舒暢快樂之狀。

此聯為集句聯,但略有改動。上聯出自蘇軾《李伯時畫其弟亮工舊隱宅圖》:“近聞陶令開三徑,應許揚雄寄一區。”“陶令”,指東晉詩人陶潛,因任過80天彭澤令,故稱。“三徑”,典出晉代趙岐《三輔決錄·逃名》:“蔣詡歸鄉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遊。”後因以“三徑”作為歸隱田園的典故。陶潛《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即用此典,表達了詩人歸隱恨晚及歸隱後的愉快心情和生活樂趣。蘇軾也有“南遷欲舉力田科,三徑初成樂事多”的詩句。

上聯以“似聞”二字起句,將遊人帶至遐想的境界之中,領略陶令歸隱的悠閒自樂的情趣。

下聯出自蘇軾《絕句三首》之一:“市區收罷豚魚稅,來與彌陀共一龕。”彌陀,即梵語“阿彌陀佛”的簡稱,意譯為無量壽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化之主。北齊盧思道《遼陽山寺願文》:“願西遇彌陀,上徵兜率。”明代屠隆《曇花記·法眷聚會》:“斷迷習,消塵障,彌陀本性願無恙。”

“來與彌陀共一龕”,非因彌陀是佛,乃是因其處此清靜幽僻之地,可以避開人世間種種煩囂,所以令人羨慕。

此聯更增添了“陶然亭”超然、自適、自得其樂的“陶然”之趣。

10副修身對聯:人有悲歡頭易白,山無古今色長青

【07】

徜徉於山林泉石之間,塵心漸息;

夷猶於詩書圖畫之內,俗氣潛消。

此聯選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是一副“借境調心”的聯語。

上聯的“塵心”,指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宋代梅堯臣有“塵心古難洗,瀑布垂秋虹”的詩句。

上聯是說,安閒自在地漫步于山林泉石之間,就能使人世間的凡俗念慮逐漸停息。

下聯的“夷猶”,亦作夷曲,一般指猶豫、遲疑不前,亦指從容自得。宋代張炎《真珠簾·近雅軒即事》詞:“休去,且料理琴書,夷猶古今。”

下聯是說,如果從容自得地留戀於詩書圖畫的雅趣之中,那身上的粗俗習氣就會潛移默化地消失。

洪氏在這則聯語中說:“故君子雖不玩物喪志,亦常借境調心。”意謂善於修身養性的人雖不沉溺於遊山玩水或字畫珍奇之中,但借山林泉石消除塵世俗念,借吟詩讀書繪畫的高尚情趣取代俗氣,這無疑是調劑生活、陶冶情操、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雅好。

10副修身對聯:人有悲歡頭易白,山無古今色長青

【08】

人有悲歡頭易白;

山無古今色長青。

上聯謂人有過悲狂喜的情志活動就容易衰老。

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這是人對外界事物的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七情活動對人起著協調作用,但若七情太過,就會成為致病的因素。

人有悲歡不僅頭易白,如果悲喜不節,還可能危及健康。如何掌握其中的度呢?聖哲先賢給我們有益的啟示,《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樣“守中和”,“和喜怒”,“勿過情”,就會對人大有好處。

青山不老,綠水長存,山無古今,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松柏青青,不受令於霜雪”,故“山色不隨春老”。正因為“山無古今色長青”,所以愛山、頌山、與山和諧相處成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永恆主題,孔子早就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李清照曾詠誦:“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從中我們可以體悟到環境對人的重要性。

10副修身對聯:人有悲歡頭易白,山無古今色長青

【09】

學張公寫百忍圖,受許多快樂;

得老子退一步法,討無限便宜。

此聯選自清代石成金《傳家寶·聯瑾》。

上聯的“張公”,即唐代張公藝,九世同堂,唐高宗祀泰山,親倖其宅,問其義由,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高宗稱善,命賜縑帛而去。“百忍圖”指以張公藝名義寫成的《百忍歌》。張公藝注重修身養性,而且特別注重一個“忍”字,對此明代清虛子評價說:“能其忍者,唯唐時張公一人而已。公自幼及老,事無論大小,人無論賢愚,莫不處之以從容,過之以樂易。在人見之為險阻者,公視之皆坦夷也。在人見之為艱難者,公視之若平易也。”因而心中能得許多快樂。

下聯的老子退一步法,是指老子“貴柔”,不與人爭等一系列主張。《老子》有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意思是人們處世,雖深知什麼是雄強,卻要安於柔雌的地位,甘作天下的溝溪;雖深知什麼是光明嘹亮,卻安於闇昧的地位,不求人知;雖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於屈辱的地位,甘作天下的低谷。

老子柔弱退讓的主張,雖有其權術或消極的一面,但對於恬靜養神卻有無限好處。一個人如果凡事退一步想,淡定從容,知足常樂,對於保持心情的平和無疑會有積極作用,正是“退一步乾坤大,饒一著萬慮休。”

10副修身對聯:人有悲歡頭易白,山無古今色長青

【10】

虛心竹有低頭葉;

傲骨梅無仰面花。

此聯為清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的自題聯。

梅、蘭、竹、菊素稱花中四君子,象徵著中華民族所推崇的幾種道德標準。聯語採用借物言志的手法,借竹、梅象徵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上聯是說,竹性堅韌,“死不變節”,但有虛心的品格。竹的葉尖下垂,彷彿俯首,這是對謙虛形象的讚美。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視竹為君,在文人墨客的筆下,著墨是最多的。傳說蘇東坡不擅丹青,卻好畫竹,並視墨竹為墨君,題詩道:壁上墨君不解語,見之當可消百憂。現代國畫藝術家、書法家李苦禪也有讚美竹的對聯:“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更虛心。”

下聯讚揚梅無“仰面花”的傲骨精神。梅開常遇漫天雪,卻有暗香襲人來。一般梅花的花蕊不向上,特別是垂枝梅類,小枝向下垂,開花時花向下,表明梅有“凌寒獨自開”的陰柔之傲卻無仰面的媚態。

聯語顯示了作者有傲骨而無傲氣,謙虛待人而又不屈服強權的可貴品格。

還有一聯是從另一角度寫花和竹同人的關係:有福不離花世界,無愁常喜竹平安。此聯是說有福氣的人總不離花的世界,無愁煩的人常喜歡竹報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