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下達誅殺令,國民黨元老隨手一筆,拯救90多名進步人士性命

提起近代史上雲南省的風雲人物,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唐繼堯、龍雲、盧漢等,當然還有那位畢生功業都在雲南的湖南籍大將軍蔡鍔。不過恐怕少有人知道,近代雲南還出過一位民國元老、抗日先驅,受萬人敬仰的忠厚老者,他就是李根源。

蔣介石下達誅殺令,國民黨元老隨手一筆,拯救90多名進步人士性命

1879年,李根源出生於雲南騰越,從日本振武學堂與士官學校學成歸來後,他積極投身革命,曾先後任陝西省長、北洋政府農商總長等要職,後來因為反對曹錕賄選,不願與之為伍,歸隱鄉間。

“山中宰相”心繫國事,秀才柔弱仍積極抗日

1923年,時值44歲的李根源隱居在蘇州鄉間,他是秀才出身,身上自然少不了濃濃的文人氣質。隱居期間,李根源積極的尋訪當地古蹟並予以妥善保護,針對山裡孩子上學難的問題,他創辦了一所小學開展啟蒙教育,還熱心的為鄉里孩子取名字,修建澡堂,傳播衛生觀念。

蔣介石下達誅殺令,國民黨元老隨手一筆,拯救90多名進步人士性命

閒暇時間,李根源會同前來拜訪的各路好友詩酒言歡,像黎元洪、于右任、李烈鈞、章太炎、張大千、蔡鍔、沈鈞儒、程潛等名人都曾來山中拜訪。從沒見過這等場面的山民感激之餘,對李根源也是崇敬有加,尊稱其為山中宰相。

既然是宰相,自然會心憂天下。李根源的退隱並非心灰意冷,而只是不願同流合汙,他的心中還是記掛著家國人民。

1932年1月28日,日本製造事端,悍然攻打上海,駐守上海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將士(總指揮蔣光鼐、軍長兼副總指揮蔡廷鍇)未接到抵抗的命令,奮起抵抗,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淞滬抗戰在這場歷時一個多月的孤軍奮戰中,日軍四易主帥,死傷萬餘,而當時的不抵抗政策也讓十九路軍孤立無援,傷亡慘重。

蔣介石下達誅殺令,國民黨元老隨手一筆,拯救90多名進步人士性命

李根源見此局面,義憤填膺,他拍案而起,重新走出了鄉間。文士柔弱,手無縛雞之力,披掛上陣力不能及,那麼就由我來為犧牲的烈士們修冢吧,讓他們死的有尊嚴,更體面。

在李根源的帶領下,一座著名的“英雄冢”矗立在馬崗山麓,在烈士們安葬的那天,他走在隊伍的最前列,心情極為悲忿。

蔣介石下達誅殺令,國民黨元老隨手一筆,拯救90多名進步人士性命

現在北京徐悲鴻紀念館陳列有一幅名為《國殤圖》的寫真畫。畫中所繪人物為國民黨元老李根源先生。畫面上,身材魁梧的李先生,左手橫握柺杖,滿腔悲憤,怒目而視。這是徐悲鴻先生有感於李老先生在蘇州披麻送國殤而畫的。

蔣介石下達誅殺令,國民黨元老隨手一筆,拯救90多名進步人士性命

後來李根源又先後數次為抗日捐軀的烈士們送葬,包括1937年淞滬會戰中的犧牲將士,遠征緬甸的200師師長戴安瀾等,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回到了家鄉騰衝,依然不忘祭奠先烈,在家鄉修築了國殤陵園,建了忠烈祠、紀念塔、紀念碑。以此紀念那些在騰衝抗戰中逝去的軍民。

破例錄用朱德 師生情深意篤

在黃埔軍校成立前,中國有三大講武堂,分別是北洋陸軍講武堂、東北陸軍講武堂和雲南陸軍講武堂。這其中的雲南講武堂成立於1907年,培養出了朱德、葉劍英等知名校友。

1909年,胸懷報國之念的朱德從四川千里迢迢來到昆明,報考陸軍講武堂。當時講武堂有規定,暫不招收外省考生,第一次朱德不清楚,如實填寫了籍貫,結果被拒之門外。

蔣介石下達誅殺令,國民黨元老隨手一筆,拯救90多名進步人士性命

第二次招生,朱德吸取教訓,化名朱玉階,自稱雲南省臨安府蒙自縣人,終於如願錄取。可是不久就出了麻煩,冒充雲南籍的事情被校方發現,按照規定應當退學。然而主持校務的李根源堅決不同意,他說:我們開辦講武堂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優秀軍事人才為國家效力,這個青年品學兼優,不能因為這點問題就拒之門外。就這樣,朱德幸運的留了下來。也終身將李根源視為恩師。

抗戰時期朱德任八路軍總指揮,在長沙賦閒的李根源得知很是高興,立刻致電祝賀,他的心中滿是欣慰,當年的力排眾議,居然為我們國家和民族培養出瞭如此一名如此優秀將領。

朱德曾多次登門看望恩師,有一次還帶來一本毛主席親自簽名的《論持久戰》,並鄭重委託恩師託話給雲南的龍雲,勸他堅定信心積極抗日,勝利一定會到來。

解放後,李根源應邀北上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剛一到北京,朱德就急忙到遠東飯店看望,並在頤和園設宴招待。

蔣介石下達誅殺令,國民黨元老隨手一筆,拯救90多名進步人士性命

1965年,李根源病危,年屆八旬的朱老總聽到醫生的彙報後,不顧自身身體狀況,拄著柺杖來到醫院探望恩師,在李根源病逝後,朱老總親自主持了追悼會。對這位自己人生的貴人,朱德是尊敬有加,敬佩他的家國情懷,高尚人品和節操,他們既是師生關係,又是朋友和同志關係,令後人敬仰和敬佩。

機智一筆,拯救數百進步人士性命

1949年9月,雲南即將解放,當時的軍統雲南站秘密監控著90多名進步人士,站長沈醉專門請示蔣介石,詢問如何處理這些人員。回電電文只有八個字:“情有可原,罪無可逭。”

這個逭字的意思的逃避。《尚書》中有“自作孽,不可逭”,意思就是自己做錯了事,那就不能逃避,要自己承擔。蔣介石的意思很清楚,雖然我也同情他們,但是不好意思,罪過太大,無法原諒,必須要處死。

蔣介石下達誅殺令,國民黨元老隨手一筆,拯救90多名進步人士性命

電報最先到了雲南省主席盧漢手中,當時的盧漢已經具備了進步思想,正打算起義投靠共產黨,所以打心底是同情這些進步人士的,不願讓他們白白送了性命。可是命令白底黑字,一旦送到沈醉手中,決定就會不打折扣的執行,到時候悔之晚矣。

左思右想,盧漢也沒什麼好主意,猛然間他想到了一次策劃雲南起義的李根源老先生,於是急忙請來一起參謀此事。李根源拿過電文,仔細看了看,忽然拿起筆打了一個反勾,於是文字變成了:“罪無可逭,情有可原”!

不得不說實在是高,一個顛倒,立馬從必殺令變成了赦免令。盧漢拍案叫絕,急忙命令將改過的電文送給沈醉。

有一點需要解釋下,雖然這樣改很是高明,但是作為嚴謹的電文還是有破綻的,如此反常的命令機敏的沈醉不會毫無懷疑。但是當時沈醉同毛人鳳有矛盾,相當於被下放雲南站,而且撤退臺灣也並沒有打算帶他一起走,等於被放棄了,所以沈醉也並不是死心塌地為蔣效力。既然有臺階可以下,不用雙手沾滿鮮血那何樂而不為呢。於是沈醉什麼也沒說,默認赦免了這些進步人士。

蔣介石下達誅殺令,國民黨元老隨手一筆,拯救90多名進步人士性命

蔣介石到臺灣後,有一次忽然想起了這件事,嚴聲斥責機要秘書,為何會把自己的口令搞反。機要秘書也不知道下面怎麼回事,既然無法解釋乾脆認栽,自認倒黴的被蔣介石大罵了幾句“娘希匹”。後來在昆明檔案中查出的史料證明,密令沒有錯,但是卻被人加了反勾,李根源的神來之筆,救了90多名進步人士之命,可謂功德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