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遭强平 百亿收购后 上海莱士控制权易主

股票遭强平 百亿收购后 上海莱士控制权易主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令血制品企业的关注度大幅提升。《柳叶刀》近期发表武汉金银潭医院对99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情况,其中27%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简称“静丙”),能有效提升患者免疫力。同时,人血白蛋白也在新冠肺炎治疗中有效缓解患者出现的白蛋白下降症状。

随着疫情在海外愈演愈烈,血制品采浆工作面临停滞。全球采浆量约7万吨,我国仅0.9万吨,在全球占比仅12%。与此同时,血制品的批签发量及销售量在2020年一季度大幅增长。上游资源有限,下游需求增长,且几乎没有完全替代的产品,这导致血液制品缺口巨大,存在涨价可能。

一级市场的血制品需求大增势必会影响到二级市场血制品个股的表现。果不其然,从年初至4月14日,华兰生物(002007.SZ)股价涨幅为39.26%;天坛生物(600161.SH)涨幅为29.20%。然而,同期上海莱士(002252.SZ)的涨幅仅有8.22%。

多重利好之下,同为国内头部血制品企业,为何上海莱士无法得到投资人的认可?

上海莱士是国内血制品的领域的领先企业。采浆量全国领先,拥有单采血浆站41家(含分站1家),现有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三大类共11个品种。

比较一下三家企业的商誉,我们就能看出三家企业的差别。

截至2019年三季报,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华兰生物的商誉分别为55.19亿元、1.15亿元、0.01亿元。巨额商誉会带来商誉减值风险,上海莱士旗下同路生物存在较大减值压力。

商誉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外延并购,天坛生物和华兰生物主要专注主营业务,很少进行外延扩张。而上海莱士的成长史离不开持续的“买买买”。

上海莱士从2013年开始连环并购,相继以0.53亿元收购中国生物制品9.90%股份、18亿元收购郑州邦和生物100%股权、53.08亿元收购同路生物100%股权、3.69亿元收购浙江海康生物90%股权、0.73亿元收购叶集绿十字单采血浆站等多家血浆站。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莱士市值暴涨,突破千亿大关。不过从2018年底开始,上海莱士股价飞流直下,折价至近乎三成,后又逐渐回调。截至2020年4月14日,市值为541亿,相比高位仍近乎折半。

巨额并购完成 市场反应冷淡

不过此次收购,上海莱士并未获得GDS的控股权,无法真正建立对于GDS的影响力。

2020年3月,上海莱士宣布完成对西班牙基立福下属子公司GDS45%股权收购,收购包括发行在外的40股A系列普通股以及发行在外的50股B系列普通股。

GDS是基立福(Grifols S.A.)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免疫检测设备和试剂生产,处于血制品业务上游。其最主要业务为核酸检测,收入占比超过60% 。GDS 核酸检测业务处于全球龙头地位,占全球核酸检测业务的55%。

基立福是欧洲最大、全球三大血浆产品公司之一,主要制造人血白蛋白等血清相关产品。

此次收购,着实不易。早在2018年年底,上海莱士就曾多次发布公告称拟发行股份拟购买基立福旗下GDS股权,并引进基立福作为上海莱士的重要战略股东。交易方案一直悬而未决,原拟收购GDS全部或部分股权及天诚德国全部股权最终调整为仅收购GDS45%股权,交易作价也由391.14亿元调减为132.46亿元。主要原因主要是上海莱士股价大幅下跌,市值大幅缩水,原来的收购方案难以维系。

上海莱士希望本次重组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扩展业务至体外诊断领域,产业链得以向上游延伸,提升上海莱士在血液检测市场方面的实力与行业知名度。同时,促进上海莱士的国际化。不过此次收购,上海莱士并未获得GDS的控股权,无法真正建立对于GDS的影响力。

控股股东质押违约 基立福成第一大股东

科瑞天诚和莱士中国的质押股票近期接连遭遇强平。

原本经过本次重组后,上海莱士的股权架构为:第一大股东科瑞天诚、第二大股东基立福、第三大股东莱士中国,持股比例分别为26.73%、26.2%、23.63%。

然而,截至2020年一季度,上海莱士的实际股权比例为:基立福持股26.2%,成为第一大股东;科瑞天诚持股22.93%,成为第二大股东,莱士中国持股19.35%,成为第三大股东。

上海莱士的实控人有两位,郑跃文和黄凯,一位资本大佬,另一位是企业的创始人,两者之间不存在一致行动关系。目前上海莱士股份三分天下,这是非常危险的股权机构,增大了上海莱士控制权的不稳定性。

科瑞天诚和莱士中国的质押股票近期接连遭遇强平。3月21日,上海莱士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之一科瑞天诚原质押给中信证券的3679万股上海莱士股票遭强平,占上海莱士总股本的0.74%。

此外,莱士中国原质押给中铁信托的5700万股上海莱士股票被动减持,占上海莱士总股本的1.15%。

强制平仓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减持形式,表面是被迫,其实质对于股价的负面影响比减持更小。投资人不禁怀疑,主要控股股东科瑞天诚、莱士中国的资金是否紧缺至此或是股东获利套现的策略。

就此,上海莱士方面解释,控股股东通过质押获取资金先行收购相关标的资产后,再择机优先注入上市公司,导致高质押率。且由于资本市场波动,控股股东债务才产生违约。

控股股东层面的波动令投资人人心惶惶,即便2019年上海莱士业绩实现扭亏。

2月27日,上海莱士发布2019年度业绩快报,上海莱士实现营收25.96亿元,同比增长43.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2亿元,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36亿元,-15.18亿元、6.2亿元。

虽然,上海莱士强调自身不再炒股,终于回归主业,但其净利润还未回归2017年的水平。另外,三年净利润合计仍为亏损,可见,上海莱士三年来未对投资人产生实际价值。

另外,有一点颇为奇怪,GDS作为全球核酸检测龙头企业,目前公开信息未公告量化生产新冠肺炎病毒试剂盒。上海莱士对此公开回复,GDS正在开展血液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相关研究工作。而在2月份,就有多家国内企业包括之江生物、华大生物科技、圣湘生物、达安基因等多家企业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上市。

这令投资人不禁质疑GDS的研发能力是否名副其实。

大部分投资人预测血制品的第一季度业绩预增,但是华兰生物最新发布的一季报,其营收及净利润均有所降低。

关于一季度业绩,上海莱士介绍,受疫情影响,一季度血液制品行业相关产品销售较往年同期有所增加。

总的来说,专注主业的血液制品企业成长的会更加稳健,也让投资人更有信心。不然,股价忽上忽下,投资人的心跳和钱包都无法承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