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文学,和没有文学的孩子到底区别在哪里?

每次听音乐会,都会被吸引。我们常说“扣人心弦”。绷在心灵上。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

艺术的范围很广,除了音乐,还有绘画,文学等等。这些都是让我们心灵有感动。在所有的艺术类别,音乐很容易感染我们。它的感动力特别强。因此音乐会放入一些治疗当中。舒缓的,亢奋的,都是带给心灵上的抚慰和帮助。

文学似乎是一个专业的名称,但并非很高,希望回到生活面,在一切的生活中,文学就在我们身边。

文学如同故事,或者是一种节奏。如同诗歌,把歌去掉,就是本身的一首诗。《诗经》,或者《荷马史诗》都是如此。

这种文学形式,比文字还早。但都出于生活之中。

老歌为何会流传,但也会慢慢发现,那些老歌的歌词,内容本身很好,再加上歌调,节奏,就慢慢流传下来。就像我们喜欢的《后来》,《光辉岁月》,《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读一篇很流传的歌词,会有发现一些押韵,对仗。文学,是从语言中流传下来。就如同荷马,他是个瞎子,他就只会唱出来,但他的语言很押韵,很有节奏,后人才把他们记载下来。但追溯远古,他只是一个歌谣。例如《伊利亚特》《奥德赛》

中国的儿歌,我们在很童年的时候,就在唱。《一分钱》《小毛驴》

台湾的陈达,唱出台湾的故事。七个字七个字,很有节奏和押韵。等等……

朗诵时,也会发现,有节奏感。可以说话时,也可以旋律感和节奏性。

有时,我们在吵架时,语言会比较粗糙。但是在谈恋爱时,语言就像诗一样。很美,很有节奏感。

文学是从人们的口中诞生的。

出口成章。任何时候,人们的话语都可以成为一种文学。文学并非是书写,阅读,而是听的。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罗摩衍那》是《西游记》猴子的原型。印度以前很多人不识字,但是通过表演,表达,歌唱,将这个故事流传下来。这两个史诗,在读时,很难读懂,但是若是唱出来,才会觉得很有意思。

阅读,并非只是买一本书去看看。在我们还没有认字时,姥姥的故事,奶奶的儿歌,就已经是我们的文学熏陶了。

文学,第一个功能,是修饰语言。

有些人曾经说,我现在喜欢文学,是因为老一辈人的讲述的故事。那时我们常常喜欢看电视,电视剧也很良心,《西游记》《红楼梦》《白蛇传》,让我们通过这些电视剧,产生了文学的启蒙。

现在我们未必能说很多,但是都是那时对于文学的熏陶。

文学,不仅仅只是阅读,更多是听故事。给孩子多多讲故事。那个时候,人都不太着急,都会慢慢的在夜中讲故事。温暖了每个夜晚。

任何一个孩子,需要美好的文学,在对人生充满好奇的时候,可以讲一个故事。

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在问为什么呢?是因为文学已经浸润了生活,给孩子的人生一种未知的可能。故事是没有完的,没有结束的。那么,孩子的世界,也可以更长一些。

故事好听,是因为充满了人性。通过故事了解了人。我们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活,让他更可爱,更丰富。

文学,可以了解生命的意义。有文学生命会比较丰富,懂得人情世故。这是学校里学不到的。我们应该更多让文学走进生活。

生活中有文学,和没有文学的孩子到底区别在哪里?

​【有糖写作课:与你一起写作、阅读,让生活有温度,让生命有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