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是伤感和死亡

在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我们看到汤显祖借助游园,借助一个花园,象征了杜丽娘16岁内心的花园。她看到百花盛放在春天姹紫嫣红,她会有一种感叹,这一种感叹也是反讽,杜丽娘这16岁生命花园是如此的凄凉,如此的荒芜,好像从来没有一个人到访。因此汤显祖就安排了一个非常神话的片段,让一个年轻男孩柳梦梅相会,甚至发生了一些关系。今天看来《牡丹亭》是用情来对抗所谓的礼教,这个情发乎于真实的人性感情。

明朝的文学有个特征,面对着很多已经八股的、僵化的东西,文学会强调人必须回来面对自己真正的心情,所谓性情都是我们的本性最好的道德是不能违反本性的。仔细去分析明代的小说戏剧,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戏剧的情感的描绘,应该把它们放回到那个时代,看到性感被压抑的一种反人性。

作者相信一个真正性情之人,会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明清之际出现一种美学,这种美学常常跟死亡有关,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最后因为得不到现实当中的爱情,所以说她决定用死亡来追求。

在四五百年的戏剧在今天演出,居然对我们还有这么大的感触,一种撞击,当然也有所谓昆曲的身段的美,唱腔的美。也许有些朋友借由戏曲重新感受到那份真挚的感情。文学,是对于喜欢文学的人去买一本牡丹亭剧本,文字的美可以完完全全传达出非常精致的一种美学。

和汤显祖同一个时代的西方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朱丽叶和罗密欧两个人又会更好一些。对于西方的戏剧来讲,礼教没有那么多严厉,虽然说也是悲剧,但是他们曾经拥有过真实。可是东方的爱情故事真的是在梦中相会。

我们今天在读曾经有一个封建的时代,对于少女的感觉是如此的压抑,只能等待一个父母为他安排好的婚姻,去跟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男子结婚,在这样的状况中,《牡丹亭》这样的戏剧就会有更深的象征的意义。

到了清代初年,洪昇写得《长生殿》,和汤显祖的《牡丹亭》,这两个戏剧一直到现在都在舞台上不断的被演出,被称为最有名的戏剧典范。所以我们谈到戏剧,说到了明末清初时,一个很特有的美学基础,是美和感伤被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很特殊的心灵的状态,现在保留在日本的美学里都有一种美和感伤,美和死亡的结合。

因此特别推荐大家读一本,代表明末清初最好的作品,就是张岱的《陶庵梦忆》,或者《西湖梦寻》。

当代原来是一个非常有钱的,富家公子,但是在他50岁的时候变成一个像乞丐一样的活着,他走到了西湖,重新寻找他当年的繁华,这是典型的明末清初感伤的美。

有一种美,是伤感和死亡


【有糖写作课:与你一起写作、阅读,让生活有温度,让生命有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