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長沙的美麗嬗變:社區“變臉”居民重拾幸福感

古城長沙的美麗嬗變:社區“變臉”居民重拾幸福感

長沙文昌閣社區待提質提檔的居民樓。 王昊昊 攝

中新網長沙4月27日電 題:古城長沙的美麗嬗變:社區“變臉” 居民重拾幸福感

作者 王昊昊

長沙,一座歷經三千年城名、城址不變的歷史文化古城,有“屈賈之鄉”“楚漢名城”之稱,浩瀚的歷史長河給這塊古老的土地留下了許多珍貴文化遺產。

今日之長沙,不僅經濟發展迅速,還連續10餘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省會城市”。為使城市品質更上一層樓,作為全國15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之一的長沙,自2016年啟動了《長沙市社區全面提質提檔三年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近日,記者走進長沙“重獲新生”的社區,探尋這座古城美麗嬗變的密碼。

古城长沙的美丽嬗变:社区“变脸”居民重拾幸福感

長沙文昌閣社區已完成提質提檔的居民樓。 王昊昊 攝

社區“變臉”既變“面子”也變“裡子”

家住長沙天心區文源街道梅嶺社區南園小區的老長沙人謝平安,近年來多了一個新角色——小區健身隊隊長。今年67歲的她,一有時間就到小區的健身廣場跳廣場舞。

“以前每天只能在小區外找地方跳,好比打‘游擊戰’。”謝平安所居住的南園小區始建於1979年,由職工宿舍區和最早期商品房共計28棟居民樓融合而成,面積大、髒亂差且人口複雜。

謝平安依稀記得她2004年首次來小區的場景:“蜘蛛網一般的各類電線懸掛在牆上,隨時可能掉下來;公共廁所、下水道臭氣熏天;小區路坑坑窪窪,下雨天出行被濺一身泥是常事;那時我最不願待在房子外面,家裡彷彿‘庇護所’。”

《行動計劃》提出,社區提質提檔不僅要優化人居環境等看得見的改變,還要提升社區服務效能、加強信息服務建設等。2017年,梅嶺社區被列為天心區提質提檔29個社區之一。

“小區要改什麼、怎麼改,居民最有發言權。”梅嶺社區負責人佘準介紹,小區充分問需於民,收集了百餘條建議,最終歷時3個多月、花費1662萬元於2017年11月底全面完成改造,涉及拆除違法建設、改造地下汙水管網、安裝玻璃鋼化糞池等基礎設施;新增車輛出入道閘系統等功能提升;改造老年人活動中心、引入物業公司等完善公共服務等。

謝平安常去的健身廣場,就是南園小區根據居民訴求所建。“小區新打造的梅嶺書屋現有5000多冊藏書,老伴幾乎每天都要去那裡看書。”謝平安說,她現在喜歡到小區裡散步,鳥語花香的環境會讓人心情瞬間愉悅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該小區內有座保存完整的晚清陝西忠義官弁兵夫合墓,記錄的是100多年前長沙城著名的“石馬鋪之役”。目前,梅嶺社區召集志願者對其進行了清掃維護,邀請了著名文史專家把關修繕,還聘請文創公司以古墓為核心用浮雕畫再現了“石馬鋪之役”。

數據顯示,三年來長沙共改造整理地下管道815公里、空中管線1179餘公里,拆除違法建築68.6萬平方米,鋪設整修路面445萬平方米;新建信息化門禁、車禁系統1.2萬套;12萬戶家庭安裝餐廚油煙淨化裝置,118個生鮮農貿市場、778個社區停車場逐步建成;千餘個老舊小區實行物業管理。

古城长沙的美丽嬗变:社区“变脸”居民重拾幸福感

長沙三角塘社區打造的鄰里文化中心。 王昊昊 攝

古街鬧市換新顏也留古韻

走進位於長沙開福區湘雅路街道的文昌閣社區,道路兩旁風格迥異的建築格外引人注目:一旁已提質改造的房子好似小洋房,外立面乾淨整潔,室內窗明几淨;另一旁待改造的老房子則電線亂如蜘蛛網,牆皮破敗不堪,陽臺雜亂無章。

這一對比是文昌閣社區提質提檔的一個真實寫照。長沙計劃用三年時間對509個社區進行提質提檔,其中包括很多歷史悠久的老舊社區,如何既讓古街鬧市換新顏又留古韻?

“這裡的每一棟老宅古建都是凝固的歷史,改造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注重保留歷史原貌,儘量不大拆大建。”文昌閣社區黨委書記陳利霞表示,社區歷史悠久,佔地約0.15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中有8處市級不可移動文物點。目前社區已對慶和里路段、聯運宿舍、工農街61號前坪及部分老建築進行提質改造。

從文昌閣社區沿著老巷往裡走,不久便來到保存完好的任理卿公館。公館始建於1910年至1920年間,整棟建築以西洋風格和中國特色相結合,由美國近代著名設計師墨菲設計。任理卿是任弼時的叔父,曾任上海恆豐紗廠廠長等職,是實業救國的代表人物。

“我1985年住進社區時公館的建築比較破舊,旁邊的路坑坑窪窪。公館附近還有一個煤站,當時我們午休醒來臉上全是煤,只有牙齒是白的。”今年57歲的龍淑玉感慨,現在周邊改造的像公園一樣,400年的老街巷風韻猶存,吸引了不少遊客來此打卡遊玩。

文昌閣社區還通過人防、技防、物防三結合的方式,打造文昌閣社區文物綜合安防體系,建成24小時監控平臺。社區黨員自發組成文物保護志願隊,每天分3輪對文物點進行巡查。

不只是文昌閣社區,曾棲居或駐足過42位歷史名人、革命先烈的長沙西園社區,如今560米的街巷雖短卻曲徑通幽,翠竹、青苔、白牆、黛瓦、花格窗引人入勝;見證長沙歷史變遷的天心閣社區引進了茶樓、客棧、古玩等業態,充分展現了湖南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

古城长沙的美丽嬗变:社区“变脸”居民重拾幸福感

長沙桃花井社區公共服務中心。 王昊昊 攝

創新服務模式開闢宜居新天地

優美婀娜的舞姿、鏗鏘有力的京劇、揮毫潑墨的書法……長沙望城區月亮島街道桃花井社區二樓866平方米的居民服務陣地熱鬧非凡,這是該社區為居民打造的學習、消遣陣地。

《行動計劃》提出,要創新服務模式加強社區服務陣地建設,合理佈局社區工作用房和居民活動用房等。上述居民服務陣地,就是這一提質提檔內容的縮影。

“桃花井社區是典型的純高端樓盤型社區,入住的8279戶中獨居空巢老人達575戶。”桃花井社區黨總支書記李浪表示,社區前期民調發現,80%的居民希望建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結合社區青年群體亞健康狀態多、獨居空巢老人戶多等現狀,社區打造瞭望城首家樂居社區衛生服務站,能夠輻射轄區及周邊3萬餘人,65歲以上老年人可免費體檢。

“都市冷漠症”是一種新型的城市問題。李浪說,社區居民大多來自五湖四海,平時見面就點點頭打個招呼,大家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為給居民打造一個相識相知的宜居新天地,社區不僅打造了居民服務陣地,還聯合開發商開展了一系列“鄰聚式”服務。

“中秋百家宴”“鄰里文化節”“遛娃親子嘉年華”“業主廚藝大賽”,如今該社區每年舉行近百場各類活動,逐漸讓來自五湖四海的“陌鄰”成為了“睦鄰”。時代傾城小區居民李阿姨說,她住進小區時對周邊的人、事都不太熟悉,通過參加社區舉辦的各類活動,她逐漸培養了跳舞等愛好,休閒時間就約著舞友到居民服務陣地練習。

目前,長沙以社區服務中心為主體、各類專項設施為補充的社區服務網絡基本形成,社區平均擁有社會組織10.7個,1085處室外文體活動場所煥然一新,群眾性主題創建活動達1.98萬次。

居民在長沙桃花井社區公共服務中心二樓的居民服務陣地裡下象棋。 王昊昊 攝 數據顯示,三年來長沙各級財政共投入110.37億元開展社區提質提檔工作,吸引社會資金投入15.1億元,其中居民自籌5419萬元。截至2018年底,長沙509個社區都完成了提質提檔,其中打造了203個示範社區、203個先進社區、103個達標社區。調查顯示民眾滿意率高達92.82%。(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