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中國會不會出現“糧荒”?

最近,越南、俄羅斯等多個糧食大國宣佈禁止糧食出口,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中國會面臨糧食危機嗎?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持續升級,很多國家為了優先保障本國供應,紛紛宣佈暫停部分糧食出口。如果這種情況長時間持續,甚至越來越多的糧食大國加入禁售,全球糧食市場將迎來劇烈震盪,出現一輪糧食危機也絕非危言聳聽。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中國會不會出現“糧荒”?

  中國會在這一輪糧食風波中遭受多大的衝擊呢?首先要看中國的糧食自給率有多高,如果中國的糧食自給率足夠高,對外依存度很小,那麼其他國家的糧食禁令對中國就沒有太大影響。

  但不幸的是,過去十幾年來,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在不斷下降。長期以來,糧食自給率達到95%是我國糧食安全的一條紅線,2008年,我國曾經推出一份《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其中就明確提出糧食自給率要達到95%以上。但事實上,過去幾年我國糧食大規模進口,95%的紅線早就失守,現在糧食自給率水平已經下降到只有80%多。

  最近幾年,我國其實已經開始淡化糧食自給率這個指標,轉而強調穀物自給率,也就是稻穀、小麥和玉米這三大主糧。以穀物自給率來看,目前還維持在95%以上。如果按照2008年的糧食安全規劃,穀物自給率其實應該保持在100%。也就是說,無論以怎樣的角度來看,當前中國的糧食安全度,都是明顯低於預期的。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中國會不會出現“糧荒”?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就是因為過去十幾年我國糧食進口量大幅增長,每年的進口量從幾千萬噸飆升到1億多噸。除了眾所周知的大豆之外,包括三大主糧在內的很多糧食品種進口也都大幅增長,進口量大增,自然就使得糧食自給率下降。

  那麼,如果全球多個糧食大國因為疫情禁止出口,以當前中國的糧食自給率,能夠保證我們的糧食安全嗎?如果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有將近20%的糧食需要從國外進口,國際市場上如果出現大面積禁售,肯定會對我國糧食市場帶來衝擊,尤其是對外依存度最高的大豆,是我國豬飼料的重要原料,如果出現全球禁售,還將繼續推高中國的豬肉價格。

  對普通民眾而言,更關心的還是主糧會不會出現危機,尤其是大米。那麼就以大米為重點來分析最近糧食禁售的影響。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中國會不會出現“糧荒”?

  對於部分國家禁止大米出口,很多專家認為對我國影響不大,主要原因是我國大米自給率比較高,進口比重很低,所以對大米整體供應影響大不。這種說法並不全面,我國的大米供自給率雖然保持著較高水平,進口量並不算很大,但是供需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供給環節的小幅變動,都很容易打破天平兩端的平衡。2018年以來,我國稻米產量連續兩年負增長,但是大米消費一直保持增長態勢,這就使得大米供求的平衡狀態更加緊張,如果無法從國外進口大米,供給側的砝碼就更少了一塊,供需天平的平衡會向另外一端傾斜,進而誘發價格上漲。

  不過好消息是,中國保持了全球最高的糧食庫存水平,其中大米庫存大概1.1億噸,可以滿足9個多月的消費,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保持3個月左右的庫存消費比就算是安全的庫存水平了。以中國如此高的庫存來看,也足以應對短期之內因為國際禁售帶來的缺口。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中國會不會出現“糧荒”?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國際市場的大米禁售,對中國普通民眾就沒有影響,儘管中國短期之內不會因此出現糧荒危機,但更直接的衝擊在於,國際禁售會導致國內大米價格大幅上漲。

  過去十多年來,在國內大米產量很高的背景下,中國還要在國外購買大米,部分是為了滿足高端需求,比如對日本和泰國大米的進口,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國際市場的大米價格遠遠低於國內,這就使得國內相關糧食企業寧願從國外進口。

  中國的糧食價格之所以高於國外,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中國人口紅利下降,勞動力成本提升,加之各種農資價格上漲,以及我國農業的粗放式和小規模生產方式,各種因素使得農業生產成本越來越高。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中國會不會出現“糧荒”?

  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國農產品的定價機制扭曲。為了保證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我國從2004年開始對稻穀和小麥兩大主糧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對其他一些農產品也實施臨時收儲。在過去10幾年時間裡,糧食最低收購價基本上逐年上升,這就使得糧食價格具有了只漲不跌的剛性。

  由於政府介入程度過深,一直不能以市場化的方式來定價,所以導致國內的糧食價格越來越高,長期和海外價格形成倒掛,前幾年高峰時期,國內幾大主糧的價格比國外高出50%以上。為了解決國內外糧價倒掛問題,我國從2018年開始,連續兩年下調了稻穀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國內外的糧食價差開始有所縮小,但即便如此,國外糧價對國內還是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中國會不會出現“糧荒”?

  在我國糧食連年增產的背景下,國內的糧食企業長期從國外進口,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政府收儲的大量糧食無法進入市場,只能長期停留在倉庫之中。2015年,國家糧食局曾經用兩個“前所未有”來形容當時的糧食儲存形勢:“目前我國糧食庫存達到新高,各類糧油倉儲企業儲存的糧食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儲存在露天和簡易存儲設施中的國家政策性糧食數量之多也前所未有。”最近幾年,我國開始大力推進糧食去庫存,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庫存仍然很高。所以,我國糧食庫存水平全球最高,並非是我國主動刻意為之,而是因為國內的高價糧被國外的便宜糧食逼進了糧庫。

  疫情在全球爆發之後,部分糧食大國開始禁止出口,一直困在糧倉中的國產糧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可以在最緊要的關頭保證糧食供應,但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也意味著國內民眾可能將不得不承受高價糧。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中國會不會出現“糧荒”?

  所以,如果越來越多的糧食大國因為疫情而禁止糧食出口,對於中國民眾來說,短期之內的最大沖擊不是出現糧食短缺,而是便宜糧食會越來越少。在經歷了去年的豬肉價格上漲之後,今年可能又要面臨大米等糧食價格的上漲,很多中低收入民眾的生活會受到明顯衝擊。

  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很多國家開始給老百姓發錢,摺合成人民幣來看,少則大幾千元,多則數萬元,政府直接發錢的目的,一方面是減輕疫情對民眾生活的傷害,同時也希望民眾收到大紅包之後能夠積極消費,從而拉動經濟增長,最終實現民生和經濟兼顧。對於長期致力於向消費轉型的中國經濟,或許也可以借鑑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