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与玫瑰》:将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一连四篇关于《夜莺与玫瑰》的分享,都是与孩子边讨论,边查资料,边得出来的想法。

这就是我喜欢的“以阅读育儿”,也就是以“书”为话题,共同讨论书中情节,并与生活联系,最后形成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前三篇,我们已经从故事本身得到了“爱是一种选择”、“用正确的方法得到你想要的”和“提升感受力,内心更清明”的启发,今天我们将走进作者王尔德的世界,看看他与《夜莺与玫瑰》的故事。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年-1900年),英国作家、戏剧家、诗人、

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夜莺与玫瑰》就体现了他超脱的唯美主义意识。

19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确立,此后的数十年间,西欧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之风弥漫在大不列颠的各个角落。

《夜莺与玫瑰》:将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夜莺与玫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888年首次出版。所谓“文乃心声”,王尔德通过在《夜莺与玫瑰》中描绘一个虚构的故事,不但以此来揭示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追求心灵的唯美世界,以艺术之美来对抗庸俗社会现实的价值观。

还原了作者和创作背景后,可以看出,故事最后,男孩拿起铺满灰尘的“形而上学”研究起来,是隐喻作者超脱现实的唯美主意意识。

而夜莺就正像是王尔德的化身。

夜莺相信男孩对女孩的真爱,相信红玫瑰会给男孩与女孩带去幸福,即使在蜥蜴、蝴蝶和雏菊不理解的情况下,它只简单说一句“他要的是玫瑰”。

听到蜥蜴的冷嘲热讽后,也没有做任何辩驳,夜莺明白它要追求的是心灵的唯美世界,夜莺以它象征艺术之美的歌声,来对抗庸俗社会现实。

我们总是觉得夜莺的命运悲惨,其实,它是幸福的,它能为自己所爱献身,它闭上眼的时候心里充满爱和希望,它并不知道故事的结局,它的生命停留在了自己最美好的时刻。

《夜莺与玫瑰》:将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而王尔德却没有夜莺幸运,他虽机智,有才华,追求唯美,但却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感情关系,特别是和道格拉斯的同性之爱。

1895年,王尔德与道格拉斯的交往已经长达四年,道格拉斯挥金如土、骄纵跋扈、贪图享乐,不仅败光了王尔德的资产,还引得王尔德抛妻弃子。

当道格拉斯的父亲发现了儿子与王尔德的同性之爱关系后,控告了王尔德。最后,王尔德背负“与其他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的罪名,服了两年的苦狱。坐牢期间,他的情人道格拉斯早已销声匿迹。

在生命的最后两年,王尔德已经贫病交加,年轻时候挥金如土的生活已经一去不返,两年的牢狱之灾也驱散了他身上的唯美主义之光,由于穷困潦倒加疾病缠身,王尔德不得不在巴黎街头拉住以往的熟人讨钱,最后生命停留在了租住的小旅馆中,那画面很是凄凉。

说到同性之爱,早在1886年,王尔德就与17岁牛津大学生罗斯有过一段情。虽然后来王尔德移情别恋了,但罗斯却对他不离不弃,在王尔德入狱乃至去世的时候,仍在身旁守候,后来,罗斯的骨灰还葬在了王尔德的墓中,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时过一个多世纪了,《夜莺与玫瑰》以及王尔德的一生,依然给我们带来各种思考,关于情感、关于理想、关于心灵……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身边的人如何轮换,生活的路还是我们自己在走,此时的得意,彼时的失意,都是生命乐章的一个个音符,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态度去弹奏,就像王尔德说的——

“生活就是你的艺术,你把自己谱成了乐曲,你过的就是十四行诗。”

《夜莺与玫瑰》:将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